分享

精品推荐:壮哉!辛弃疾(作者:赵建柱)

 当代文摘 2020-09-09



壮哉!辛弃疾


作者:赵建柱(甘肃)笔名:沧海一笑

“必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然后可以为英。”“气力过人,勇武行之,智能断事,乃可以为雄。”“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

——刘劭《人物志·英雄篇》

(一)

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的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英雄辈出支撑起华夏文明的一片天地。中国人崇拜英雄,这种崇拜英雄的民族精神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脉里,沉潜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是中国人尚武精神的一种表征。自古以来,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有一个英雄梦,文人这一特殊的群体也不例外。

 “千古文人侠客梦”这是一个弱者对强者的呼唤,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强大的精神力量对自我理想的感召。不是谁都可以成为英雄,做英雄需要力量强大的先天因素和后天修为。许多文人做不了英雄,就只能做英雄梦,一做就是几千年,作成了诗词歌赋,传唱了一代又一代,至今不灭。

“宁做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是书生意气,也是英雄情结。文人们往往对自己身体的单薄而悲叹,对自身不具备英雄的潜质也耿耿于怀,心存芥蒂。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将现实和理想结合的最完美的诗人就是辛弃疾,他在失意、呐喊、焦虑和苦痛中成就了英雄之名。他的词作是英雄在为自己的英雄事业而歌吟,也是英雄在向世人表露心迹。


(二)

壮哉!辛弃疾,自古英雄出少年。人们都说他是一个智勇双全的英雄,天生一副英雄相,英雄胆、武艺超穷,艺高人胆大,深受家族爱国思想的熏陶:“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辛弃疾·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少年时,他常常在仕金官员祖父辛赞的带领下,“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锐意恢复、“思酬国耻”《美芹十论》自幼立下救亡图存,为民族报仇雪耻的雄心壮志,执戈横槊,熟读韬略,为收复失地时刻做着准备,时刻不忘洗刷耻辱:“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美芹十论》。

辛弃疾生长于宋金之际,出生时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已沦陷,山东历来是一个英雄豪杰辈出的地方,秦琼和梁山好汉的故事广为人知。由于受文化传统和地缘因素的影响,儒风盛行的同时民风彪悍,人们不满金人的侵略和蹂躏,沦陷区的百姓也纷纷揭竿而起进行反抗。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投鞭问江,南下侵宋,反为部将所杀。辛弃疾正是及冠之年,乘势而起,在故乡高举义旗,保家卫国,两千多壮士望风而归,他率部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一职,从此开始了“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阮郎归》的军旅生涯。

辛弃疾是一个少年成名的英雄,在北方抗金时期其壮举主要体现两件事上:其一,由他举荐的朋友僧人义端,深夜窃得耿京大印叛逃,准备献给金人邀功。耿京问讯大怒,要杀辛弃疾,辛弃疾当场立下军令状,一人独骑追敌两天,杀掉叛将,夺回印信,三天而返,赢得义军将帅的尊重和赏识。其二,为了恢复大业,辛弃疾说服耿京决策南向,并积极为此事奔走,次年辛弃疾等人奉命南下,赴建康拜见宋高祖,商量“归正”事宜。可是祸不单行,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辛弃疾获知耿京被降金叛将张安国、邵进等人杀害,义军溃散。于是,他和统制王世隆及义士马全福等人谋划,披坚执锐,率领50骑,直奔金营。在五万之众的金兵营地,生擒张安国,送到建康处死,同时策反万人由淮归宋。

这些惊天动地的壮举,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血气方刚、胆略过人、勇猛无比的英雄人物 ,能在千军万马之中取敌将首级。“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念奴娇·双陆和陈仁和韵》这是何等气壮山河!每当他晚年回忆起这些往事时,也不无感慨的吟唱到:“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鹧鸪天》


 (三)

壮哉!辛弃疾,长空当歌,其勇不输岳武穆,“不念英雄江左,用之可以尊中国”《满江红》。可是,辛弃疾在渡江南归后的岁月里,始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身为“归正人”的他更是受到朝廷得歧视和猜忌而不被南宋君臣所容。他积极进取的精神、恢复故土的政治主张也与当时苟合求安的政治环境相左。他刚烈耿直、傲岸不屈,总是对抗金复国念念不忘、喋喋不休:“见君谏疏频上,谈笑挽回天”《水调歌头》。常常遭谗臣忌恨、诬陷和排挤,朝廷也烦他、忌他、怕他,梁衡在《把栏杆拍遍》一书中说:“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

据统计,南归后,辛弃疾做了四十五年的南宋臣民,前前后后被闲置了18年,又被断断续续地使用了20多年,在这被任用的20多年里,他又经历了37次频繁地调动,使得他无法大展拳脚,有所作为,只是在远离前线,无关大局的地方官任上走马换任、虚度年华。再也没有回到军旅一展宏图的机会。但他始终坚持抗金北伐,反对偏安投降,希望有朝一日为国效力,摆出一副拼命的架势,时刻要冲上前线杀敌:“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

辛弃疾在被任用期间,为他的抗金收复失地的理想也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在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之时,克服重重困难,毅然决然,创建了威震江南的湖南飞虎军,成为当时南宋小朝廷的一只劲旅。二是在福建地方官任上继续招兵买马,组建军队,以待时机,收复失地。可是,这一系列的举动,触碰了求和派敏感的神经,终于招来了朝廷权臣的诽谤甚至诋毁,但他仍然忠心不改,痴心不移。

呜呼哀哉!南宋自毁长城,谋杀了岳飞,闲置了韩世忠,又错过辛弃疾,寒了一个个英雄的心,伤了国祚的根本,怎能不受尽屈辱,在风雨飘摇中,靠酒精和歌舞的麻痹苟延残喘,一蹶不振。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是悲哀的,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是悲壮的。辛弃疾就是这样一个悲壮的英雄,他不只是纸上谈兵,更是身体力行,具备将相之才,可是生不逢时,偏偏置身于一个君弱臣昏的时代,“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只能用笔做剑,以词为军,驰骋在自己的诗性世界,自由纵横,御敌护国,成就诗名。辛弃疾就是这样一位英雄兼词人,词人兼英雄,在古今文坛屈指可数的文武双全,智勇兼备的一代之雄。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英雄迟暮,慷慨悲歌。晚年的辛弃疾始终在出世和入世之间纠结,在被用或被弃中沉浮,随时局动荡,进退维谷,颠沛流离。稍有政绩,便见谤被弃;国有危难,便又被重新起用。偏安一隅,无恢复之志的赵宋朝廷对他的态度举棋不定,使英雄百感交集,心如死灰,痛苦不堪“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悲剧是人的伟大的痛苦”(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滑稽和崇高》)辛弃疾独自承受着“伟大的痛苦”风风雨雨走过了四十五年,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和煎熬,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寂寞绝望和病痛中弃世而去,走完了六十八年的人生历程。            


(四)

诚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中国人的眼里,一个真正的英雄不仅仅是锄强扶弱、抱打不平、快意恩仇,维护社会正义,解救个人苦难的侠客,而是一个拨乱反正,抵御外辱,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的仁人志士。每当国有危难的时候,乱世中的英雄就纷纷登场,承担起救民水火的历史使命,救亡图存演绎出了一幕又一幕的英雄故事。他们不畏强权,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立志要干一番可歌可泣的英雄事业。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荆轲《易水歌》)不是所有英雄都够全身而退,光荣地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也不是所有的英雄都能够获得事业的成功,他们大多都为民族大义而粉身碎骨或为拯救百姓的疾苦而折戟沉沙。“一出完美的悲剧是人性的高尚产物”。(英国散文家、诗人家艾迪)正是由于英雄的高尚人格,让我们久久不能释怀,正如鲁迅所说的一样,“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一毁灭不要紧,要紧的是让我们有了撕裂的疼痛,甚至千年不灭。

“不以成败论英雄”,这是太史公司马迁留给我们的人生智慧,是对英雄最为公正的评价。正如项羽在《垓下歌》中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唱出来英雄的悲怆,令我们扼腕叹息。悲剧给我们的灵魂以震颤,让我们荡气回肠,感同身受,难以自拔,心有悸动。每当我们读到辛词时总是难以压抑心中的悲愤和不平,豪情万丈,这是英雄相惜的心音共鸣,更是潜意识的自我张扬。

此时,让我深深地感到,阅读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是一种情怀,是一种审美体验,而是在繁华和喧嚣之中的自我消解或是颠覆。俨然,深度阅读已成为一种痛苦的仪式,是人类自我救赎的审美精神。我想深度阅读定然是安顿生命,颠覆肉身的沉重,寻找心灵的慰藉,灵魂的皈依,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的一种终极的自我观照。

当 代 文 摘 原 创 精 选


作者风采及简介


作者简介:赵建柱,笔名:沧海一笑,男,汉族,中国民盟盟员,甘肃省庆阳市宁县人,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语言文化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供职于甘肃省某高中,从事高中语文教学,从小酷爱文学及写作,同时还喜欢阅读哲学、美学著作,如今在网络平台上陆续发表了一些诗歌、散文,部分作品被推荐给《今日头条》如:组诗《女儿的江南》,散文《大哉!苏东坡》等。

声明:本文为作者投稿授权发布,其他公众号转载须授权!

当代文摘微刊

dangdaiwenzhai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