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604伊秉绶1

 田牧 2020-09-10

604伊秉绶1

  一、书写和书法

  上一课讲到,古隶在很长时间中都没有书法家去写。这是什么原因呢?

  

  上次我引用南宋宰相、金石学家洪适的话:“隶法虽自秦始,盖取其简易,施之徒隶,以便文书之用,未有点画俯仰之势。终西京之世,学士大夫不留意此书,古彝鼎所识、碑碣所刻,皆不复用之。”学士大夫不留意此书,原因这是徒隶之书。“未有点画俯仰之势”,点画直来直去,说白了就是实用性多,艺术性差点。所以早期使用古隶只是书写,不是书法。

  

  《说文解字@叙》说:“著于竹帛谓之书”,这个“书”也是指书写、不是书法。

  

  现在有个现象,只要出土任何有文字的古物,马上就有评论说这书法怎样怎样,赞美一通。其实绝大多数只是书写而已,不属于书法。书写当然也有好坏,任何一个学校、公司,总有几个写字比较好看的人,前人称之为“善书者”。

  

  古代专司抄写的人,天天临池,经验丰富,当然比一般人写得好,但这些抄手大多数还是属于书写。

  

  孔子教学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里有一个“书”。《周礼》有详细解释:“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其中第五项“六书”,就是识字、写字,跟我们上语言课差不多。有些人认为包括文学,这也可以,但跟书法艺术无关。

  先秦和前汉著述汗牛充栋,但没有任何专门的书学著作;无论竹帛或碑刻上也没有书法家名字。足以证明这一艺术在当时人们心目中尚未形成概念,更无庸说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了。

  现在我们去写甲骨文、石鼓文、金文、小篆,只是借用这些字体的形式,把它们改造为书法作品。

  改造甲骨文,我介绍了丁辅之和董作宾两位先生。改造石鼓文,吴昌硕是代表性书法家。小篆,我讲过唐代的李阳冰;吴昌硕说清代有杨沂孙的渴笔、莫有芝的刚笔,吴熙载的柔笔。

  这种改造,就是我们常说的艺术创作,我们专题课的主题。后面还会讲到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赵之谦等的创作。他们主要从线条和造型两方面入手,创造出一种新字像,给人以一种新的韵味。改造过后,原来实用性的字体,变成艺术性的书体,你可以说这是一种升华。改造古隶的代表人物,就是伊秉绶。

  

  二、伊秉绶生平

  

  伊秉绶是福建汀州宁化县人(1754-1815),乾隆十九年生于家乡,字组似,号墨卿,晚年号墨庵。父亲叫伊朝栋,乾隆三十四年进士,主要在刑部供职,乾隆五十五年为光禄寺卿。顺便说一下,他父亲能左手写字。所说是晚年右臂出了问题,这才改用左手。

  乾隆五十四年伊秉绶以二甲十四名举进士,是年三十六岁,当了十年京官。像他父亲一样,在刑部供职。嘉庆四年三月外放,授广东惠州府知府。

  

  嘉庆五年,伊秉绶大规模修缮惠州丰湖书院,请宋湘为山长,伊秉绶自题校训“敦重”两字。原来是写在厅壁上的,现在刻在一块石上。

  

  惠州是苏东坡贬居之地,当时数妾散去,唯王朝云相随。伊秉绶重修了东坡故居,以及王朝云墓,并新题写了墓碑。

  

  苏东坡原有一篇《王朝云墓志铭》,伊秉绶将之书写上石,至今尚在。

  

  这作品嘉庆八年写给刘廷南,此时伊秉绶正处于政治生涯低谷。上一年惠州博罗县有重犯越狱,伊秉绶失去官职,又因触怒总督吉庆,“以失察教匪罪论戍”;十一月,檄往广州治狱,后获赦免,逃过一难。

  

  这副对联写于嘉庆十年二月,当时伊秉绶正在北京等待补官。九月,经两江总督铁保力荐,授扬州知府。

  越年把父母接到扬州,但只过了一年父亲就去世了。于是归里,实际在扬州知府任上仅有两年。扬州现在也留有不少伊秉绶的书迹。

  

  当时阮元考评,认定槐二村大土墩为隋炀帝陵。于是出资修复,并请伊秉绶题写墓碑。

  2013年在扬州西湖镇又发现了一处隋炀帝墓,经研究那是真墓,阮元发现的这一处权当名胜古迹了。

  

  嘉庆十六年八月,伊秉绶重游粤东两个月,广州光孝寺虞仲翔祠碑,就在该年十月上石。可惜原碑已经佚失,现在只有拓本可看。

  

  嘉庆十七年五十九岁,夏天入京赴部修补,途经扬州染病,只好回家。这幅作品早年诗句“月华洞庭水,兰气潇湘烟。”是伊秉绶体的代表作之一。

  

  嘉庆十七年题写汪中墓碑,原迹现藏扬州博物馆。

  

  嘉庆十八年六十岁了,写“退一步斋”。这作品有明显设计思想,四个字不是放在中间,而是靠近纸张上边,使下面出现大片空白。这还不够,把“一”字也移向天头。使空白更大,与浓重的黑色形成强烈对比。

  

  六十一岁,在家乡,曾题颜真卿《多宝塔》宋拓本。《多宝塔》宋拓本只有两件,一件在北京故宫,另一件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有伊秉绶题“宋拓仅存”四个字。是他的代表作,百看不厌。

  六十二岁再赴京补官司,至扬州又病,卒于旅邸。

  他父亲在扬州去世,他又卒于这地方,如果安居家乡,也话可以像他父亲一样活到八十岁,写出更多好作品。天道冥冥,人生有些事真是奇怪啊。

  三、执笔

  具体讲讲伊秉绶如何写古隶。他的书法老师是刘墉。这刘墉,因为现在有个对《宰相刘罗锅》,民间也很熟悉。其实刘墉年轻时并不是驼背,到老了才腰背弯了。

  

  刘墉的书法名气很大,”浓墨宰相”就是说他。这当然跟他的政治地位有关,拍马屁,吹吹捧捧的人很多。但客观地说,他确实独创一家风格,与众不同。

  

  伊秉绶三十一岁入京会试,从刘墉学书法。刘墉究竟教了伊秉绶什么呢?想必大家都很感兴趣。在以前课程中,我几次提起过清代一个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包专门访问一些书法名家,问求笔法。对于刘墉、伊秉绶,当然不肯轻轻放过。

  

  包世臣终于有机会访问伊秉绶,写下了刘墉的教学法:“忆予初识宁化伊墨卿秉绶太守于袁浦。墨卿,诸城之弟子也,因从问诸城法。”“诸城”指刘墉,山东诸城人。包世臣在袁浦遇到伊秉绶,当面请教刘墉笔法。“太守曰:'吾师授法曰:『指不死则画不活。』”

  “指不死则画不活”,这句话是刘墉教伊秉绶的总原则。“指死”就是手指执笔后不能乱动,一动反而帮倒忙。

  

  那指怎么个“死法”呢?伊秉绶说刘墉这样教他执笔:“其法置管于大指、食指、中指之尖,略以爪佐管外,使大指与食指作圆圈,即古龙睛之法也。”

  

  他执笔只用三个手指,用手指尖顶顶住笔管。“爪”是指甲,指尖的肉顶住笔管,指甲略在管外。这还不算,大指跟食指之间的虎口变成圆圈,好像龙的眼睛,号曰“龙睛法”。

  还有一句话,不知道是刘墉的原话呢,还是伊秉绶发挥:“其以大指斜对食指者,则形成凤眼,其法不能死指,非真传也。”

  包世臣不愧为包公二十九世孙,富有判案基因。他说看刘墉的作品,不像是龙睛法写出来的:“予曰:'玩诸城书势,其执笔似不如是。’太守曰:'尝求吾师面作书,此法断不误人。’”

  伊秉绶不愧为刘墉的好学生,忠心的好弟子,坚决维护老师。他说我曾请老师当面用龙睛法写字,肯定没错!

  名位,以前老师很少当场写字示范的。我跟老师十四五年,只见过老师写字三次。其中有两次还是上门时正好撞到的。现在学生开口就是:“老师,你过来,写给我看!”好像理所当然,我们当时哪有这胆子。伊秉绶请老师写给他看,验证龙睛法行不行,这也是的非常非常少的例子。刘墉这老师不错,当场示范。伊秉绶眼见为实,信服了。

  

  执笔,以前讲过,我们用五指执笔法。五个手指所用的部位,中食大这三个手指用指面,内外相对。这样执笔,从上面来看,虎口部分长圆形,所以称为“凤眼”。

  刘墉教伊秉绶的执笔法不一样,他是用指尖,食指、中指和大指三个手指的指尖,共同顶住笔管,指甲稍微在笔管外面一点点。这样顶住之后,从上面看,虎口部分就是圆的。

  

  好像龙的眼睛,称为龙睛法。他主要目的,就是防止执行之后手指乱动。

  用“凤眼法”指靠,有些人就喜欢转笔管。而“龙睛法”是用指尖顶住笔管的,这样子就没法转了。一转毛笔就会掉下来,所以,龙晴法可以做到“指死”。但这拇指用指尖顶笔,那这个拇指关节就突了出来。这样会有什么问题呢?写字的时候,下面的笔锋看不见了。挡住了,写起来当然不方便。

  

  有什么办法补救呢?可以把手腕回转过来。你把手腕回过来,这样一来毛笔就移到眼前了。从上到下都能看见,毛笔笔管正对着你。伊秉绶执笔就是这样执的,称之为“龙睛回腕法”。

  伊秉绶坚定地相信刘墉的龙睛法,但包世臣觉得不对头。后来他找到一个姓周的人,原是给刘雯磨墨伸纸的书僮,从十五岁到二十七嵊,都在刘墉身边,看着刘墉写字。

  

  “予因问诸城执笔之法,周曰:'诸城作书,无论大小,其使笔如舞滚龙,左右盘辟,管随指转,转之甚者,管或坠地。’”

  原来刘墉私下作书不用龙睛法,他是转指的。而且幅度特别大,好像舞龙一样。有时候转得厉害,毛笔都会掉到地下。

  

  包世臣说:“予因告以太守之语,周曰:'诸城对客作书,则用龙睛法,自矜为运腕,其实非也。”原来刘墉人前人后,写法完全不同。

  “及在都晤陈玉方侍御。侍御龙为诸城高第弟子,言所受之法,与太守同,而侍御守其法不如太守之坚,故其书较胜。”

  陈玉方是刘墉大弟子,刘墉也教他龙睛法。字孙玉方不守此法,包世臣认为他的书法较伊秉绶好。包世臣在这篇文章最后说:“古人于笔法,无不自秘者,……后之得吾书者,慎毋以其不自秘而易视之也。”

  古代得笔法都,大多数保密,不肯告人。这样使笔法有了神秘感,很多人想尽办法去挖掘。

  包世臣说将来谁看了我的书,不要因为我不保密,而轻视我说的道理。

  其实唐代孙过庭也说过:“缄秘之旨,余无取焉。”学术是天下公器,保密不言还能说是文人吗?

  刘墉不是保密,他知道“指死画活”的道理,可惜不会以腕运笔,习惯了转手指。当时转手指(所谓捻笔管)上不了台面,讲不出口。只好在家中作书时用用,对外面就装一个“古龙睛法”,也可以凑合写两笔给人看看。人家真以为是古法,也不好说什么。我理解他内心的挣扎,但作为老师,说假话,演假对实在非常中耻。人家拜你做老师,你收了这个学生,你的责任就有千钧之重,不可以这样做的!

  伊秉绶的故事,下一次继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