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化说士(四)

 文粹读书 2020-09-10

此说主要说一个问题:孔子的意义。

一、士之生存状态与死亡状况之考察

1、士之生存状态:

士之一生可以说充满了喧哗与骚动。士之人生或贫贱或富贵,而其灵魂无不浮躁不安。这是士之命运!春秋战国五百余年的历史是血与火的历史。空气中弥漫着血腥味极其浓郁之硝烟。替人办事受人驱使的士无时无刻不处在一种待命状态。“士见危致命”(《论语》子张篇十九),士别无选择!

2、士之死亡状况:

伯夷叔齐双双饿杀于首阳山;“秦慧王车裂商君,......灭商君之家。”(《史记—商君列传》)苏秦被人刺杀,尚未死而又被车裂。白起自杀,“死而非其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信陵君“病酒而卒”。屈原怀石投汨罗以死。李斯被“腰斩于咸阳市”,且夷其三族。……

春秋战国镀金的天空上漂满了士弯曲的倒影!

二、孔子的出现及其意义

在这个极其动荡不安的年月里,孔子降生到了人世,他呼吸着这种杀伐之气长大成人了,并且成为了一个思想家。

这是一个极其热爱思考问题的人。他对许多当时涌现出来的问题,在作着“如之何”的思考,其中士之问题是孔子所有思考问题里的核心问题!

不仅如此,仲尼弟子也人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仲尼及其弟子同样无法摆脱时代对他们人生的安排:终其一生做一士!

春秋战国除了“只配做炮灰资格”的人之外,不想做士的人很少!“士者,事也。”(许慎《说文解字》)春秋战国的士正是高度关注当时之世事积极参与当时之世事的一种人。仲尼及其弟子那样入世的人岂能免乎?不仅时代使然,也是他们自己的自觉!

他们在作着对别人的人生评价的同时也在作着对自己人生的思考!

三、孔子的思考及其意义

1、对人生一个总的看法: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篇第九》)

“逝者如斯”这是孔子对人生一个总的看法。大自然启迪了孔子对社会的看法:一切一去不复反。“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篇第九》)。这一认识对刀尖上添血的士来说无疑当头棒喝!

2、对人生几个具体问题的看法:

1)德与才的问题

士在德与才的问题上基本看法是:才第一,德第二。不惜一切之手段以达心中最高之目的。

子在此问题上与士之看法背道而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篇第二》)士终其一生想把自己打磨成君王之利器。而子之观点则是不一定要如此!

2)贫穷与富贵的问题

李斯“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秦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也。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胜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史记----李斯列传》)

李斯之高论代表士之普遍之心声!

但子不以为然,子之千古绝唱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篇第七》)。

……

简短的结论:一、孔子的思考与举措乃欲在当时推行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也。想对士进行一番彻底的改造。孔子在当时失败了,但孔子的意义在数百年一千年后终于被全社会理解和认同。二、子欲给感性色彩极其浓烈之士灌注一种极其绵密之理性色彩。换言之,士以热情点燃生命;子欲以理智照亮生命。三、子将士之精神境界提高了一层,由功利境界提高到道德境界乃至天地境界!正如西哲柏拉图所言:将人由一黑暗的洞穴领到了一光明世界!四、孔子之后士之生存状态发生了变化:由昙花之一现流星之一划,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五、士之形象发生了变化:不仅追求掀天揭地之事功,而且也有了对精金美玉之人品之自觉!六、孔子从理论上完成了“士之仁者”之哲学,中国从此有了中国式的知识分子:“修身齐家”为其终生孜孜之职志;“治国平天下”为其终生矻矻之理想。子当含笑九泉也!

主要参考书目:扬伯峻译注《论语译注》

余创作此文历时共十小时,耗费心血最多,辞句在四说中也最为精粹。然世事难料,谁知此文从微机中莫名其妙不见了。余悲痛之心情无以言表!现扼要补写如上。两千年六月某日

MORE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