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风尘女子的悲惨人生一一读刘半农《赛金花本事》有感

 文粹读书 2020-09-10

作者:姚步君  编辑:花生

► 朗诵:槐花飘香

► 北师大教授高峰朗诵:李白《将进酒》

► 天音朗诵:老舍《我的母亲》

喜欢读《清史稿》的人并不少,知道赛金花这位奇女子的也许不多。原因是这个争议不断的风尘女子竟被日月无情地封杀在尘埃里。

最近翻阅了北大教授刘半农和他的学生商鸿逵合著的具有史料价值的《赛金花本事》一书,觉得著名作家不惜笔墨,敢于为风尘女子作传,其出发点超乎人们的想象。这部传记文学从"家世"到"议和时劝克林德夫人",十三篇什写的都是赛金花。至于书中的观点与野史不相苟同也罢,还是对她的褒贬不尽合乎逻辑也罢,我们暂且不必多说。只记得她这位生前有争议的弱女子,曾留下一句很有骨气的话和一件不能忘记的事。

其实,这位出身并不富裕的女子,生于安徽黟县,十三岁随父亲来到苏州,后来嫁给洪钧为妻。

洪钧是同治七年状员,系清朝重臣。赛金花十六岁时,就随丈夫出使欧洲四国,驻德国柏林期间,她凭天资聪颖很快适应了异国他乡文化、生活环境,练就了一口流利的德语,再加上她交际天赋结识了许多德国名流,还和德国王后合过影。

特别是在英法联军进犯北京时,赛金花曾与瓦德西元帅有过交情,她以己之微薄之力规劝联军,使国家人民生命财产尽量避免很多灾难发生。

可是,残暴的杀戮还在猛烈继续着,不过,这时攻击的方向直指圆明园的“老佛爷”。因此,以后就有了掠夺圆明园财物、甚至烧毁圆明园的肆掠野蛮行经。就在当时,克林德公使被当场击毙。据德国人猜测是义和团拳民所为,其实不然,击毙克林德公使的是清军神机营中一个小头领恩海军官。

英法联军杀了中国人无数,德国才死了克林德公使一个人,这公平吗?

可是,克林德遗孀坚决诉求,要求立即处死支持义和团的慈禧。因此,要停止战争,必须说服克林德的夫人改变意见。

内阁大臣李鸿章原本以为,给德国列强给足了财物就可以抹平此事,谁知瓦德西元帅震怒了。他挥动着拳头声称:不给克林德公使给个说法,决不善罢甘休。

这时,李中堂首先想到的是如何保全主子性命。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只得登门求赛金花出面解围。

年过七旬的中堂老人善用七寸舌,一番似逼似哄的调侃之后,赛金花受命于危急之中。她孤身一人前往瓦德西元帅府,并通过瓦德西迂迥,她以个人名义登门拜访克德林夫人。两夫人通过标准的德语交流与情感沟通,赛金花终于说服了克林德夫人,并以官方为克林德立牌坊的方式撂下了此事。在当时也算得上赛金花是为国家解了难,间接救了慈禧一命。

网开一面,慈禧太后逃出圆明园,隐身到另一个地方去了。这时,圆明园涌入了海淀区上万百姓,帮助列强搬梯子、拿工具,并伙同一起抢劫圆明园财物。同时又拿来火种,帮助英法联军放把大火,将圆明园拿不动的东西全部烧毁,最后就留下了现在这个样子。

当时,赛金花的名声在民间被吹得神乎其神,什么"和谈大臣赛二爷",什么"九天护国娘娘"的称号被叫响京城,从此她的人生一下子到达了传奇的顶点。

可是,谁曾料到赛金花大义救主的举动,又将她自己推上了风口浪尖。有人上言:泱泱满清帝国危难时刻怎么能让一个风尘女子力挽狂澜?这对于清政府一些道德君子来说简直比鞭笞还要刺心。此情节自然不会记入正史中,此事只能成为野史或在民间口口相传的传说而己。

当然,关于赛金花的有关故事,清末小说家曾朴根据洪钧和赛金花生前的人生迹象,在《孽海花》文学作品中作了深加工,更使赛金花的身世多了几分神秘色彩,她即便在风烛残年,也备受世人关注和追捧。至于该书中将其被演绎成发国难财的汉奸女一说,不是子虚乌有或莫须有,当然有待进一步考证。

赛金花这位有争议的人物,其真相在民间流传的版本不一,传说多样。可是,现实生活中确实曾有为克林德树立的牌坊,赛金花在北京也确实曾有"赛二爷"、"护国娘娘"的称呼。苏州赛金花的故居也确实有她写下的一句话:"国家是人人的国家,救国是人人的本分"。

赛金花人生巅峰瞬息之间就跌入凄惨境地。

有人说:"慈禧对她的名声怀有成见,时时处处整她"。

有人说:"是洪钧死了之后,洪钧二夫人父亲陆润庠故意刁难她"。

很快她身陷囹圄,直至散尽家财,倾尽人脉,才免强保命出狱。

此后,赛金花逼迫无奈,出逃北京,生活仍很艰难。她为了活命两次嫁人,但丈夫都先她而死。晚年她再度返京,住进贫民窟附近的居仁里,当时的赛金花已经年老色衰,无生活来源,需要依靠救济度日。

试想这位清末民初的名妓加重臣夫人,竟然落到如此地步真让人不可思议。

1936年11月4日凌晨,年过六旬的赛金花在冬日寒风中,在冰凉的土炕上,倦缩着瘦小的身躯,双手紧紧攥着一床破棉被的被角落寞凄凉死去,一代奇女子就此归于尘土中。

有人挽曰:想当初 荣花富贵 出入皇宫 出尽风头,  到如今 穷愁病死 无儿来哭 无女来啼。

呜呼哀哉!

古人云:"升米恩、斗米仇"。这句话用在这里是否恰当。有人说:“赛金花从答应救慈禧那一刻开始,就已经肯定她不会善终”。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让慈禧甚至国家欠下了一个天大的人情,是否验应了这句古语"大恩似大仇"。

后来又有人这样说:“这女人能活到自然死亡就已经算不错了”。

作者简介
姚步君

笔名凤翅缘,退休教师,灵台县作协会员,有散文小说在各种媒体发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