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一字|10月11日【腾】

 欢丸妈妈陈霜 2020-09-10


每日一字|10月11日

这是一则关于文字演化的知识。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改变。——赫拉克利特

汉字也不可能永远不变。——哲史沃硕德

上一期关于文字产生的推测中,我们看到了一些真正的原始文字的样子,和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文字有很大不同。那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原始文字,究竟是怎样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字呢?

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意识到,文字是时常流动的,我们可能会下意识地认为目前所见到的文字就是自古以来的文字。许慎在《说文序》中吐槽了那些“俗儒啚(bǐ)夫”不懂得文字流变,他们觉得文字”父子相传,何得改易“,认为秦朝时的隶书就是仓颉造字时的样子,很多字形解释,比如“马头人为长(“馬”头人为“長”),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等等,都是按照隶书写法来说的。在当时甚至会以文字作为断狱的标准,在现代人看来简直就像是以巫术来代替法律,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都遭到了许慎的无情攻击。

但实际上,许慎也并不比这些人高明多少,他所提出的“一贯三为王,推十合一为士”也不过是根据小篆写法来解释文字而已,与我们现代文字学的认知也相去甚远,与他嘲笑的人们相比,无非也就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顺便简单提一句,“古文字学”和“说文学”其实是有区别的,古文字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了《说文解字》中的小篆,但在解释字源字形的时候,通常会以更加古老的甲骨、简帛、铭刻等古代实物上的古文字资料为研究对象。

大家可能觉得,我们并不是专业的文字研究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篇幅来探究文字的起源和流变呢?就是因为对文字的解释,不仅仅是文字学家研究的事,从古至今也有不少人在利用文字,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见到说文解字的影子。

几乎每次的夺朝篡位、农民起义,都会提前在社会上流传一些谶语,比如非常著名的“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就是使用了拆字法拆了“董卓”二字编的歌谣。拆字法还被广泛运用于街头巷尾的相面算卦产业之中,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至今,仍然有许多类似于这样的“拆字”流行于网络:

绝:一些贪官走上死路,都与“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字和反腐倡廉扯上关系,还挺正能量)

办:想做成事,光用“力”不行,还得左右都有“点”表示(这一条就不那么正能量了,上面那个贪官就是这样走上死路的吧……)

失:原来是“夫”想多得一“点”(这连字形都解错了,那一笔是撇而非点,为了拗内容也算是拼了)

如果说这些作为成年人茶余饭后的消遣,尚且可以接受,但是如果是下面这样的幼儿识字歌谣,各位家长又会作何感想?

一人大,二人天,天字出头就是夫,夫字两点夹夹牢,夹子站好来来来。

金:一个人,他姓王,口袋装着两块糖

美:两朵鲜花插头上,王家大姐最漂亮

这种识字方法就类似于在英语单词后面标注上汉字,dog道哥,mouse冒死,短期看起来十分有效,对于长期的学习却没有任何好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