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宜业丨慈姑赞

 金秋文学 2020-09-10

慈姑赞

作者:徐宜业

“不为慈姑不走路、不为小妹不下塘!”

这是一首山歌小调,唱出了小伙子为追求心上人,宁愿下塘挖慈姑的痴情。

慈姑,是多年生水生植物。因它的球茎像剪刀、像燕尾,人们称它“剪刀草”、“燕尾草”;因它的球茎像白色的栗子,人们称它“白地栗”。它的果肉色白而莹滑,吃起来略显甘甜。

晋代陶弘景《名医别录》是这样描绘慈姑的:“借姑生水田中。叶有丫,状如泽泻。其根黄,似芋子而小,煮之可啖。”这里的“借姑”,就是慈姑,可见晋代就开始栽种慈姑了。

“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犹未还。”唐代的涨潮是最早将慈姑入诗的。

慈姑,在不同的地方写法不同,有的写“慈姑”,有的写“慈菇”,有的写“茨菰”,还有的写“茨菇”。江苏省有个县叫宝应的,县志上明确应写“慈姑”,而不能写“慈菇”、“茨菇”、“茨菰”。据说,这来源于一段美丽的传说。

很久以前,宝应常遭水灾,庄稼失收,许多百姓被饿死。观音知道后,派一位叫慈姑的仙女下凡察看。慈姑人长漂亮,心肠也好。她看见百姓挨饿,到处为百姓找吃的,终于在很远的地方找到了一种不怕水的植物。这种植物的根上结了许多球果,可当食物吃。慈姑就把它挖起来,运回了宝应。她路上怕它干死,就用自己的眼泪滋润它。她把这种植物栽在宝应的湖边,教会人们栽培方法。从此,宝应百姓每遇大水年成,就挖这种植物充饥。后来,宝应人为纪念美丽善良的慈姑,就将这种植物叫“慈姑”。

宝应有湖,故乡也有湖。宝应长慈姑,故乡的大湖边、沟渠里也长着不少慈姑。

慈姑球茎圆圆的,外皮白中带点淡褐色,水仙大小。它头顶上长着一个箭头状的小尖芽。读书人看到它,想到了逗号;孩子们看到它,想到了小蝌蚪;庄上好吃的三丫看到它,想到了冬天的糖球上插了个杆儿。

每年谷雨后,淤泥里的慈姑球茎上面的顶芽开始鼓芽了。过几天,嫩芽变成了带状的叶子。再过几天,带状的叶子渐渐露出了水面。仔细看这些叶片,有点像燕子的尾巴,前尖后歧,有点像少妇做衣的剪刀,有点像古时弓箭的箭头……

至今,我还时时想起大爷爷讲的“羿的箭头变慈姑叶子”故事。

传说,尧时,天上有十个太阳,世界酷热难当。当时有个叫羿的神箭手为民除害,决心去射日。因为天气炎热,羿蹲在水里射日。他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正当第十箭就要离弦的时候,远远就听见尧喊道:“羿,住手,最后一个太阳留下来吧!如果没有太阳,人们就会冻死啦!”大羿立即窜出水面,停止了射箭,可是他的那些箭忘记留在水里了,直指着天空。后来,这些箭就变成慈姑的叶子了,一直留在水里了。

讲到这里,大爷爷说:“孩子,你看,慈姑的叶子不像弓箭的箭头吗?”

农历五六月,慈姑泼辣起来,米把高的茎秆上,长出一片片箭形的叶子,绿得发亮。它葱青的茎秆里面是空的,外面有棱有角,看起来有点像嫩蒲,又有点像三棱草。老高先生说,慈姑的嫩茎也是可以炸食的,不过我们庄子上是没人吃的。

慈姑不断长出新叶,它每长出一对新叶,水底下的短缩茎就会生出一根匍匐茎,向四周蔓延。一棵慈姑不是单一的一枝,而是分孽成了几个、十几个枝条。此时的一丛慈姑就像一捆箭头竖立在水里。慈姑每丛伸出十几个茎,每根茎的上面又分出小枝。

秋后,这些茎拔节而出,慢慢孕育出花苞,渐渐开出一朵朵小花。“茨菰花白小如萍。”每朵花有四瓣白色的花瓣,中间的花蕊是深黄色的。在吟咏慈姑花的诗句中,我觉得还是宋代杨东山“长叶剪刀镰不割,小花茉莉淡无香。稀疏略糁瑶台雪,升降常涵翠管浆”写得好,诗句中的每一个字都用得妙不可言,我实在挑不出它的瑕疵。

到了寒露,气温下降了,慈姑的花也谢了。它的匍匐茎上结了一个个卵形的小慈姑。《本草纲目》描述道:“慈姑,一根岁生十二子,如慈姑之乳诸子,故以名之。”慈姑一根上是否一定结有十二个小慈姑,那可不一定。不过,结的小慈姑,一定是很多的,大的像小杏子,小的像粟子。后来人们把李时珍这段话编成了一个故事,来佐证慈姑命名的缘由。

慈姑因为“年生十二子”,寓意“多子”,所以有的地方闺女出嫁回门,娘家拿慈姑做回门礼让闺女带回去,希望她早生贵子。这个习俗赋予慈姑美好的文化内涵。

慈姑不仅入诗,还能入画。在我国民俗画中,画家常常把慈姑和柑桔画在一起,寓意情意绵绵,把慈姑叶与云头组成图案,寓意“慈善祥云”……

小雪过后,浅浅的水沟里,慈菇的叶子已经枯萎,慈菇成熟了。到了第二年开春,天气暖和了,我们这些孩子赤着脚,卷着裤,跟着大人去挖慈姑。我们顺着慈姑的枯茎挖下去,把烂泥里的慈菇一颗颗挖出来,放到腊条篮子里,最后抛到水里洗干净,背回家。

汪曾祺是不喜欢吃慈姑的,他在《咸菜茨菰汤》说:“我小时候对茨菰实在没有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菰,而且是不去茨菰的嘴子的,真难吃。”我一向对慈姑怀有好感,因为我吃的慈姑并不多。

我小时候,很少吃上猪肉的,母亲有时买点肥猪肉回来熬猪油。她偶尔用荤油烧慈姑,给全家打打牙祭。

母亲把洗净的慈姑一切两半,拥进锅里,添上水用大火烧。待到水烧开了,慈姑烀烂了,母亲从油罐里挑了一小勺猪油,放进冒着热气的锅里,瞬间猪油融化了。这些猪油的油沫在锅里打着旋儿,不时腾起一股股香气。这时,母亲又倒些佐料,撒点盐,再煮一会,茨菇就烧好了。荤油烧慈姑,尽管没有猪肉,但是一家人吃得很开心。

逢到过年过节,或家里来了客,母亲也会做慈姑烧肉。这道菜对于高级餐馆里的大厨,做起来工序冗长,非常麻烦,可是对于农村妇女——母亲来说却简单得多。她在烧慈姑前,把猪肉放到锅里烀一下,然后把慈姑推进锅里与猪肉一起烀。不过,茨菇烧肉,为了能够让慈姑入味,猪肉、慈姑要烀长一点时间。猪肉烀熟了,再撒点青的蒜泥、绿的葱末、黄的姜片、红的椒丝,真是色、香、味俱全。据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当年在宫中用膳时,顿顿都吃“慈姑烧肉”,不过他吃的慈姑烧肉,比起我家做的,味口应该好的多。

 慈姑还可以炒肉片,文学大师沈从文是喜欢吃的。汪曾祺在《故乡的食物》中写道:“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菇肉片。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

慈姑可以烧豆腐,可以炒咸菜,可以烧汤,可以……看来,慈姑与什么东西一起做菜,都很好吃。

慈姑生长水中,性寒味苦,能够解毒利尿、防癌抗癌,据说还能治肺结核。圩里的二表哥得了肺结核,老是咳血。大表婶将鲜慈姑捣碎,加上适量的冰糖和豆油,文火煎煮,煮成慈姑羹。临睡前,表婶让二表哥喝上一杯。服用一两月时间慈姑羹,二表哥的咳血好多了。庄上哪家孩子皮肤肿了,那家大人就用慈姑捣烂与姜汁调匀,涂敷在皮肤肿痛处,渐渐皮肤就不肿了。看来,慈姑在消炎方面,还是有效果的。

慈姑,既能做菜,又能做药,无愧于“水中八仙”称号。它给予人的甚多,索取人的甚少。

我赞美慈姑,来自心底!

文/徐宜业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徐宜业,1966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江苏省泗洪县龙集镇人,1985年6月毕业于江苏省淮阴师范学校,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被评为镇首届名师、县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县政府优秀教育工作者、县优秀班主任、市语文骨干教师,主持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并结题,有一百多篇文章发表于各级各类报刊、平台。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工作于农村,教育农家娃。喜爱农村,喜爱乡土,喜爱乡情乡俗,喜爱乡土生活,喜爱乡土一样的农民,喜爱书写乡土一样的文字。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