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一天子夜,报警枪声、锣声骤然响起

 大春观察 2020-09-10

这是《大春观察》公众号的第85篇原创作品,

欢迎分享转发,公众号转载须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龙潭镇解放街附近的河流

龙潭的那些事儿(连载之十)

————————————

作者〡老红木

龙潭的水患每年相同月份基本都会如约而至,仅是引起的紧张程度,及损失大小会因年度有所不同。

可以说这地方心病是与生俱来的。龙潭周围的地理大势为背山临水。山是什么山?答曰:外围百平方公里的东南西三面皆被以宝华山为最高峰的宁镇丘陵包围。水是什么水?就是终年流经的长江。每年入夏,丘陵含雨不住,生水,成洪,经龙潭夺路奔泻入江。先人为消弥水患,且化害为利,挖了条河,取名便民河。河道蜿蜒十多里,上接宝华、摄山等公社囊括洪水,穿过龙潭镇,下通吴闸头泻江。此河第一当以洪道,规顺洪水,助其顺畅过境,避害龙潭;第二便是水运,河既已达江,船便可入镇,货进物出,助兴经济。夏季恰长江也进汛期,若江水潮位超出龙潭河的水位,就缓慢甚至抵住了洪水的排泻,持续汇入的巨量洪水会因河道容纳不下而漫堤,或“泡软”河埂致“管涌”,导致发生所谓“内涝”,说白就是淹了,全镇人民生命必受到严重威胁,财产亦蒙受重大损失。

龙潭镇湾河街

这河道利害两端:景观上,水带来镇的灵气,东西走向的便民河,如同一条飘逸玉带;两岸集中镇民大半,傍河发展起商贸街市。甚至可说它是龙潭母亲河。以它为骨干,连接拓至进坊等处的“弯河”明渠,进一步吸纳座于本镇的青龙山等处山水,加之暗联全镇大小河塘,实际形成镇上河渠塘生态水网。文革初期,便民河上独特形态的粮站拱桥;弯河街头十步之内二座青石板桥,均为来镇必观景观。七十年代初,平时缓淌的便民河水质清澈,居民尚可淘米,洗菜,浣衣;源水可溯的河北塘等荷花盛开,鱼多虾肥。随江水涨,便民河驶进了江船,将龙潭产的石灰、水泥等建材运走;此时,在河游泳的“厌蛋”,会抓住良机,先从高高的桥墩上跳下,然后抓住经过的船帮,随漂很远。

开心有时,紧张亦有日。进入汛期,防汛和防涝同来,龙潭进入紧急期。防汛就是圩里江堤不破,属镇协防。防涝正对着便民河,是龙潭主责主担。当湍急的洪水打着漩涡一个劲猛涨,在河道中居高不下时,等同泰山压顶。

历史上龙潭大的水患似乎无记载,但好像经历过。反证是,镇上有胜迹“定水庵”,传说龙潭即便其他地方被淹完这里也是淹不到的,也就是“避难处”了。这分明是给龙潭备好逃难的“诺亚方舟”。先知先觉乎?更像经验之谈也。

传说中的止水石

对水,在我叙述这些事儿的时段,龙潭可以说是急之防,防之重;平时疏忽,待之盲目。便民河逐渐泥沙淤塞,阻隔了船舟进入,以至后来滋生血吸虫,群众沾水色变等固不可怪谁。但可责备多矣。像那进士坊的两座景观青石桥被强奸似遭到拆封,弯河(实为明渠)上普竟搭成几间丑陋的小店。便民河两岸任由民居乱搭乱建,邋遢不堪;居民随扔垃圾,河水渐脏渐臭。镇上自来水也找不到取水口。龙潭的山皮土则填平了河塘,鱼跃,蛙鸣,萤虫飞的生态平衡消失。其咎实为人祸。

水利缺失,水害频仍。彼时,发生小的水患,局部被淹是常事。龙潭街整条街及龙厂路局部因低洼、土埂和通河管涵无闸每年都被遭水侵,学生淌水走向学校,商店在水中仍营业均属正常。

这期间,水害的大惊吓也发生了。先是1973年的7月份某曰,子夜漆黑,突然枪响报警,锣敲紧急,惊传破圩,周边农民顿陷惊恐,弃物丢畜,慌乱跑上铁路等高处。破晓方明溃堤于镇眼皮下的太子洲。江水汹涌,整个龙潭圩区成为泽国。部队派快艇抢搬江宁金箔厂黄金,水淹至村舍屋檐,京沪铁路此段路基数月浸泡,农业绝收。1974年和1983年本镇又二次直接遭灾。均为过境洪水的滞泻,导致便民河道堤管涌,河北村、河北埂低洼区刹那淹没,百户人家被“泡”在水中月余。龙潭镇剧场,车站候车室临时辟为避难所,千人在此数月待水抽完。政府何人被追责,倒霉的居民得到什么“救济”均不得而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