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怪诞行为学 1 》①:你痛苦不是因为你够不努力,是因为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书语人间 2020-09-10

书海泛舟,人间清欢

这是书语人间为你解读的第561本书

《怪诞行为学1:可预测的非理性》

大家好呀~

今天,灵遥将为你带来一本新书,名字叫做《怪诞行为学1:可预测的非理性》。


经济学总是假设人是理性的,会不自觉地依此行事,绝大多数情况下也的确如此,但这个世界上还有大量用理性经济学原理无法解释的现象,比如:

一个年轻人原本希望三年内年薪能够达到10万,结果三年内年薪达到了15万,而当他发现自己的同学年薪为16万时,他为何又不淡定呢?

同样是奢侈品包包,为何偏偏只有爱马仕敢开出几十、上百万?

人们为什么愿意接受对自己毫无用处的赠品,甚至愿意为此排长长的队伍?

当一个工作开始被用金钱来衡量时,人们为何总会嫌企业给自己的不够多,在做义工时,人们又往往愿意多付出?

诸如此类。


行为经济学正是要解释这些问题的,是心理学与经济学的结合,能够让你更了解你自己和周围人,做出更理性的决定。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开始今天的共读吧~


01.
相对论的真相:
我们为什么喜欢比较与攀比?

作为一个情感博主,灵遥在逛头条的时候,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提问:

我和我男朋友关系挺好的,他一直都很照顾我的感受,也愿意给我花钱。但是,我又遇到了另一个追求者,他学历更高,家境也比我男朋友的更好。我应该和我男朋友分手,和他在一起吗?


且不论这件事情的真假,它其实反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

我们心里并没有一个「内部价值器」来帮助我们判断一个物品真正的价值是多少。相反,我们关注的是这件物品与其他物品的相对优劣,以此来评估其价值。


比如,同样是手机,一只手机如果屏幕更大,功能更多,待机时间更长,我们便会更容易相信它比另外一只手机要更好。

然而,真的是这样的吗?

答案是未必。

因为,你如果需要的只是最简单的功能,如,打电话、发信息、上网,这只价格相对来说更为低廉的手机已经满足了你的需要的话,便无需为了额外的功能,去支付额外的花销了。


同样,你在权衡你的付出时,也会下意识地与你周围人做比较。

比如,你在面试的时候,对你自己的估价是一个月10000元,老板答应给你12000,你一定会很高兴,对吧?

但是,你如果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坐在你后桌那个处处都不如你的同事,拿的是15000元的月薪,你又会怎么想的,是不是会觉得很委屈,跟了一个不识人才的老板呢?


这也是为什么在任何一家公司里,员工的薪资水平都是保密的,你永远只能够从HR那里知道,你这个月的薪水是多少。

毕竟,害怕吃亏是人的天性,贪婪同样如此。


02.
供求关系的失衡:
爱马仕为何那么贵?

国产热播剧《三十而已》里,演员童瑶饰演的顾佳为了帮助老公获得事业上所需要的资源,想方设法地融入贵妇圈。

第一次阔太聚会上,她因为背了一只Channel的限量包,被人手一只爱马仕包包的太太圈所嫌弃,甚至在众人的合影中被裁掉。之后,顾佳便想尽办法了弄到了一只爱马仕铂金包,以此为敲门砖成功融入了太太圈。


且不论阔太之间的悬殊有多大,进入贵妇圈的「敲门砖」似乎统一默认为爱马仕的包包,而且还得是稀有皮包,其他一线奢侈品牌的包包,都不配拥有姓名。

无独有偶,《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一书里,一只爱马仕包包同样是高级分子融入纽约曼哈顿富贵圈,实现中产阶级向上流社会跨越的标配。


似乎没有了爱马仕的加持,便不配在贵族圈里拥有姓名。

那么,爱马仕的铂金包为何敢买这么贵呢?买爱马仕的人难道都是人傻钱多的虚荣鬼吗?

其实,这主要是利用了心理学中的「锚定效应」,即,第一眼效应。

简单来说,我们一旦接受了某个品牌的价格定位,便会认为这个品牌的商品,都该是这个价格,并以此为标准,来衡量其它类似的商品。


爱马仕一开始便做到了这一点:

首先,它是少数坚持手工制造与使用传统珍贵材料,如,鳄鱼皮,的皮质加工商;其次,它是一个真正为高端人群,如,皇室、各界名流、商界大佬,等服务的品牌,为了维护在高定中的龙头地位,在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时候,都是不惜成本,只做最好的产品;最后,由于它的定制皮具都是工匠以纯手工打造,都需要提前一年预定。


于是,拥有一只爱马仕铂金包,便成为了上流社会彰显自己身份的象征,即便价格上百万,都有人愿意为了它一掷千金。

那么,如何才能够打破锚定效应,做出理性决策呢?

答案听起来似乎很简单,即,跳出这个社会的评价体系,「你不带我玩,我还不稀罕呢~」,甚至是凭借一己之力,重建一套新的「游戏规则」,让规则里的人都按照你说的做。


这样,便能够不被社会的评价所影响,得了面子,丢了里子了~


03.
免费的代价:
为什么赠品反而让我们花得更多?

你有没有伸手去拿过课程的优惠券,再拿它去买升级后,价格更加昂贵的课程;又或者,你有没有在自助餐里一个劲儿地往自己的盘子里拿取食物,尽管已经吃到撑了?

还有,你家里有没有毫无价值的免费物品,办信用卡的时候商家送给你的小礼品、买油面的时候商家赠送的纸巾,还有保险代理送你的小礼物,等等?


免费的东西总让人感觉很好,这并不是什么秘密。

因为「零」这个数字不仅仅是一个特别的价格表示法,还能够唤起我们特别的情绪 —— 成为一个「非理性」消费的来源。

于是,我们压根儿不会去判断这个东西到底值不值得,以及这个东西我们带回家以后,是否真的能够用上,便不自觉地把它带回家了。


因此,这也是为什么店家在促销时,「买一送一」与「满30030」,总会比直接打5折和7折更加地吸引人。

那么,「免费」二字为什么会如此地吸引人?让我们失去了对事物原本价值的判断标准?

这是因为我们任何人在购买一件东西的时候,总是会期待它带给我们的价值比预期更高。

比如,你为了一个网课付出了99元,但却发现它的干货并不多,或者给你的帮助并不大,那么你大概率会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但是,这门网课如果是免费赠送的呢?你会因为没有花一分钱,很难有上当受骗的感觉,即便它那糟糕的内容对你时间的浪费远不止99元。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够规避「免费」二字带来的不理性决策呢?

一方面,你要明白,羊毛出在羊身上,卖家总比买家精明,任何免费的物品一定都把成本给到你的头上,要么是在日后用别的渠道把你的钱给赚回来,要么便是已经加在了你购买的物品成本里。


另一方面,你在评估一个物品的价格时,除了要判断这个数字本身的大与小,还要判断其他方面的成本。

比如,你免费得到了一节课,时长是30分钟,但没有解决你的问题,那你还不如花个9.9,买一门能够给你带来99元收益的课程。

至于物品的话,你则要考虑它对你空间的占用,毕竟,现在大城市里,好点的房子一平方米都在近万元左右,被用不到的物品占满,实在是太可惜了。


以上,便是全书的内容。

下一篇里,我们将来讨论「社会规范成本」「性兴奋的影响」「拖沓的恶习与自我控制」。

你若是对这类内容感兴趣,记得点个「在看」告诉我呀~

祝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