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难忘的知青岁月(中) | 王复兴

 紫雨轩书院2017 2020-09-10


   记叙
难忘的知青岁月(中)

作者  王复兴

      快过年的时候,信阳农村家家戶戶都要杀年猪、打糍粑、捞鱼、磨豆腐。这时成了大家欢欣喜庆的日子。宰猪时,各家各戶的年猪集中在一天宰杀,大人小孩都是喜气洋洋,围在那里看热闹。被摁倒挨宰的猪在那里拼命嚎叫挣扎,全村的猪们似乎都知道了末日的来临,在猪圈里也是噢噢嚎叫,乱蹿乱跳,拼命地撞门撞墙,想要逃脱。村庄的上空,飘荡着炖肉的香气和人们的欢声笑语。

        打糍粑似乎具有一种古老的象征仪式,妇女们用大锅先把糯米蒸成半熟,男的轮流着用杵棒在石臼里反复锤砸,直到把米粒砸成糊状,再上锅蒸熟。各家各戶把蒸好的糍粑放到水缸里泡着存放,随吃随拿。

       各个湾里都有十来个大大小小的池塘,春天洒上鱼苗,到了中秋和过年,集中请人打捞。看着一网网的大鲢鱼活蹦乱跳,人们高兴得手舞足蹈。

        下乡的第一个春节,按照省里的要求,我们知青都不回城,分散到老乡家里过“革命化”的年。罗山的父老乡亲都很善良、朴实,尽管当时都很贫穷,住的是草房,穿的破破烂烂,都很热情地把知青接到自己家中,生上木炭火,端上热腾腾的红糖鸡蛋茶,吃的是几个盘子几个碗的大鱼大肉。

   作为以知青为主的新建队,各种农活我们都要学着自己干。开春时节,我们学习用稻种育秧苗。我和几个男生赶着水牛在水田犁地、耙地。犁地时,赤脚跳进水田,一手扶着犁把,一手赶着牛,踩着冰碴子,冰冷刺骨。黏土地不好犁,犁深了,水牛拉不动不愿意干,怎么打骂也不迈腿;稍一抬手,犁铧贴着地皮,水牛又飞快地向前跑,还要回过头来重新犁。等到收工回村时,不用我们吆喝,卸载的水牛跑得飞快。

        到了“开秧门”的日子,秧苗鹅黄嫩绿,冲田里春水片片,微风中明晃晃的皱起波痕。插秧我是最笨的。一块水田里,开始大家还是齐头並进地把秧苗一撮一撮地插进泥水里,女生总是插得很快,时间不长就发现自己已经远远地落在后面,被别人插好的秧苗包围起来。

        秧苗还没插完,就到了割麦时节。天麻麻亮,队长就吹着哨子吆喝还在睡梦中的我们出工了。顶着烈日,个个都很卖力地干着,一天下来腰酸背痛。割了没两天,我一不小心,镰刀把右膝盖砍了个口子,鲜血直流,回来包扎了一下,又接着干。至今右膝盖上还留有一道疤痕。

         割完麦子就要打场。打场是连轴转,夜里也不停,用石磙把麦粒压出来,拉石磙的牲口休息了,就用人拉,大家轮班干。有的小青年,躺在麦草堆里睡着了,轮到时叫都叫不醒。我还学会了扬场,即用木掀把麦子顺着风向往上抛,靠风吹走麦皮粉屑,这是个技术活,农谚说“会扬的一条线,不会扬的一大片。”

      热在 三伏,是水稻拔节生长时期,也是我们顶着烈日酷暑下田打秧草的时候。每天都要拿着头上带有铁齿的秧耙去水田打草。刚开始时秧苗稗草还分不清,锄掉的稗草要用脚踩到泥里,不然还会复活。男男女女在一起打秧草,有说有笑,有的老乡还会唱起民歌来。不经意间,小腿肚上就会被吸血的蚂蟥吸附上,鲜血直流。不少女同学被蚂蟥叮咬上,都是吓得惊叫,老乡就上来帮助轻轻拍掉。被蚂蟥咬上,不能硬拽,不然伤口会更大更深。上边火辣辣的太阳烤着,下边水气熏着,就像是个大蒸笼,又热又潮,汗流不断,湿热难耐。

         逢到下雨天,也不能休息,越是下雨,秧苗、稗草越是长得快,我们都戴着斗笠,穿着蓑衣,下田打草。逢到干旱,池塘里的水位下降,我们就抬着老式的水车去池塘里车水。车水的活儿是男劳力轮流干,四个人一班,赤脚扶在水车架子上,一边敲着锣鼓点儿,一边配合着节奏用力蹬,蹬子把脚底板硌得生疼,看着清水哗哗地流向稻田,看着秧苗绿油油地摇曳,都不由自主地哼唱起来。

        金色的秋季,我们迎来了下乡的第一个大丰收。每天都是顶着星星上工,披着月光收工,割稻谷腰疼腿酸还不算什么,还要把打好捆的稻谷挑到场上码垛。湿沉的稻谷,一挑就是百十斤,汗流浃背,肩膀压肿了,腰压弯了,开始码垛还好放,越码谷垛越高,就要蹬着梯子上,一只手要扶着肩膀上那百十斤重的担子,一只手扶着梯子往上爬,摇摇晃晃的生怕掉下来。岗坡下的梯田一眼望不到头,弯弯曲曲的小路高低不平,好像永远也割不完挑不完似的。每天收工回来,都是累得像摊泥一样。这样一干就是一个多月,也不知道当时是怎样硬着头皮坚持下来的。

    在那个连饭都吃不饱,什么都要限量供应的年代,我们也是尽量搞好自己的生活,吃饭不限量,放开肚皮吃。到县城买肉时,尽量挑肥的,回来后炼油,用油渣儿炒菜。几个小伙子吃米饭时,总是先挖上一勺子大油,热米饭里一搅和,香气扑鼻。蒸米饭的锅巴,黄焦香脆,大家争着分享。我们还蒸包子、下面条,不停地变换着花样。夏天去水库游泳时,还会顺手牵羊地抓回来几条大鲢鱼改善生活。王艳丽、刘豫生、田松燕等几个在家里都是娇生惯养的“大小姐”,也是不嫌脏臭地挑着粪水把菜园子搭理得生机盎然,蒜苗、白菜、茄子、萝卜、洋葱等新鲜蔬菜应季更新。当地农民不种番茄,看到我们种的红溜溜的番茄,也是啧啧称赞。

作者简介

王复兴,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济南人。曾任河南省文联《河南戏剧》杂志副主编,《故事家》杂志、《武俠故事》杂志主编,编审,河南省文联委员,省民协副主席、省剧协理事等。与他人合著《中国当代戏剧文学史》获中国当代文学学会奖、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豫剧MTV《抬花轿》获中国音乐电视大赛金奖、河南电视”大河奖”一等奖;电视专题片《戏迷的乐园》获广电部电视文艺”星光奖”一等奖、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先后荣获香玉杯艺术奖、省直机关五一劳动奖章,荣获”全省优秀文艺工作者”称号。

紫雨轩书院是一个集文、诗、书、画、影为一体的原创平台,拥有多名国内外实力派多元知名艺朮家、诗词名家及最受欢迎的游记达人等,作品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陶冶情操,雅俗共享,敬请大家关注!

每天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