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麦收时节 (3) | 杨柳风

 紫雨轩书院2017 2020-09-10

麦收时节(3)

作者  杨柳风

孩子们除了在麦场里干些小活,帮些小忙凑个热闹外,麦收时起的作用也不小。早上大人起早到田里了,七八岁甚至五六岁的孩子起床后就可以为家里人准备早饭了,把妈妈提前做好的馒头放锅里热热,然后搅好面糊,把馒头捡出来,在锅里和上面稀饭,然后再把馒头放到锅里以免大人回来吃时凉了。一般情况下不炒菜,大人回来后凉拌个黄瓜就行。小孩子一般抓一把淹的咸蒜薹,拿个馒头,拿个竹篮或编织袋边走边吃,去捡拾遗落在路边或田里的麦子。

捡到的带杆儿的麦子一般束成一把一把的,少时直接放在篮里,多的话几把几把堆放在一块儿,若是几个人一起的话就分别做出不同的记号,以免收集时弄错了。要知道,几个孩子一块儿时心里都较着劲,看谁拾得多呢。要是有谁故意拿错的话,下次就不会有人和他在一起拾了。

若是接近中午麦杆容易折断,就把麦秆折断去掉,只留下麦穗,甚至趁休息时直接把麦穗揉成麦粒,大人问捡的麦子呢,指着篮子里的麦粒告诉他们在这儿呢。

小时候好像不是太怕热,大人干活时都戴个草帽遮阳,小孩很少有戴的。我的感觉是戴帽闷得慌,太阳晒着或有风吹着更舒服。有一年拾几天麦子后我胳膊上起了一层小白泡,泡炸裂后就褪了一层皮,才知道是晒得狠了,不过那也挡不住干活的热情。

跟着大人到地里割麦也是常有的事,特别是大人把麦子装上车后,小孩子就在后面拉个木耙子,把遗落在地里的麦子搂起来,从自家地这边到那边排着拉,搂起的麦子堆成一小堆一小堆的,大人再用叉子挑到车上去,比弯腰捡拾要快的多。至于掉落的麦穗,只能用手如小鸡叨米似的捡拾起来,尽量做到颗粒归仓。

也有个别有商业头脑胆大的孩子,骑个自行车,后面装上自制的简易保温箱,到集市上批发些冰棒带到各个村庄、田间地头叫卖,挣几个零花钱。

有一年麦收时,妈妈走的时候让我在家照顾好几个鸭子,有一个生病了,她已给它喂了药,但也不一定能行。妈妈对我说,如果看它快不行了别等它死就把它杀掉,出出血鸭肉还可以吃,如果是它自己死掉鸭肉就不好吃了。于是我时刻关注着那只鸭子,就发现它好像在挣扎,很难受的样子,于是我就按妈妈说的,拿起刀按着鸭脖子,一刀下去把鸭头砍掉了。现在想想有点儿瘆人,也算是我记忆中的一次壮举。

天气顺的话麦子割、打,再打第二遍,麦杆垛垛,十天左右可以利利索索地结束。

最后的收尾垛垛是个技术活,也是个面子活,谁家也不愿意麦子收过后麦秆乱七八糟地堆在一起,显得这家人忒窝囊。如果没有什么特殊原因,麦垛一定整得有型有款,或圆或方或长,垛得实实落落的能供大半年烧火做饭之用。

垛麦垛时麦场上的活基本上已经结尾,一家人大大小小都在场里,好像都要见证麦收的最后胜利。先确定好麦垛的位置和形状,然后铺好底,底子一般铺一层麦糠,再把麦秸秆一层一层地铺上去,边上中间都要均匀,到了一定高度,要上去一个人踩垛,以确保垛得均匀实在,哪个地方比较松软或有点儿薄,都要多挑一叉子放上。边垛还要边看垛得是不是方正,有没有偏斜,以便及时调整。

全部麦秸都垛完时,就要整形了。先用小竹耙围着麦垛拍一遍,圆的弧度圆润,方的有棱有角,线条流畅,像书法一样还要有肩膀头儿。然后再用小竹耙刷一遍,再拍一遍,一个麦垛就定型了。为了防止麦垛下雨时往下渗水,往往在垛顶铺上油布,上面盖上麦秸麦糠,一个垛就更完美了。看着几天劳动的最后成果,大人孩子脸上都洋溢着舒心的笑容。

如果麦收期间下雨,中午、下午雨来的比较急,能干点儿活的大人孩子都要跑到场里帮忙,收的收,盖的盖,争取在最短的时间保护最多的麦子,只要能保住麦子,自己淋成落汤鸡也不怕。若是夜晚或上午下雨,人们可以休息一下,并趁这个机会做点好吃的犒劳一下自己。麦收结束自然要往后延迟几天,不过两个星期基本可以结束。

这都是八九十年代麦收的场景,人力收割拉麦畜力碾场到手扶拖拉机拉麦打场,后来有了小型收割机,人们不再割麦子了,现在又大型收割机满地跑,一大块地的麦子一天就干干净净地收完了,人们只需要把麦粒晾晒一下,有的甚至在地里这边儿从收割机上把麦粒装袋儿,那边儿就直接卖给收购商。也就两三天的时间,麦收就结束了,人们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也节省出大量的时间可以休闲或外出打I挣更多的钱,让家人的生活得到更大的改善。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科技的发展,使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足,以前大部分要靠原始人力畜力劳动的农活逐渐转化为半机械化、全机械化,人工收割打场的“三夏”抢收画面已定格在历史当中,也珍藏在很多人的记忆里,简单,快乐、充实,带着浓浓的亲情,氤氲着新麦的清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