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何止如初见

 与天为徒ytwt 2020-09-10

“一开始相遇时特别美好,但慢慢的就越来越闹别扭,吵架,可能是因为暴露了真实的彼此吧。”

类似这样的话,我听了上百遍,然后就是一声叹息:人生若只如初见。

其实吧,原因不是暴露了什么真实,而是你不再认真了。

建立关系的本质:感知

杀死关系的本质:惯性

人生来最原始的需求,就是摆脱与生俱来的孤独,所以我们渴望亲密关系,渴望在亲情爱情友情中得到滋养,但只要能够给你带来滋养的关系,只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意思是,两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人和其它某种东西。

但遗憾的是,我们总会不自觉的把遇到的人,全变成其它东西。

复盘一下大多数人的人际交往:

当我们初见一个人,产生兴趣时,他的形象是立体的,丰沛的,充满细节的,你愿意仔细观察他的言行举止,你愿意倾听他的故事,你连他换了一颗袖扣都能发现。

后来,熟悉一些了,借由最初的了解和观察,心中一个刻板印象逐渐形成了,于是全身的感知自然关闭,乃至于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不但看不见袖扣了,连对方换了件大衣你都没反应,可能只有他截肢了你才会发现吧~

完全开始依照惯性相处。

但问题来了,这个刻板印象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人的观察能力和共情能力——用我的话说,就是模拟对方内心的能力,然而这种能力如此稀缺,大部分人都非常蹩脚,于是形成这个印象会很失真。尤其是网络时代,人与人之间聊天多见面少,修图修到妈都不认识,这个印象就尤其失真。

话说回来,就算是福尔摩斯再世,如包黑炭一样明察秋毫,但人是会变的啊。所以刻板印象的失真,是早晚的事。

失真了会如何?就变成鸡同鸭讲呗。对方是猴子喜欢吃香蕉,你没事扔过去几根胡萝卜,对方刚成了房奴,你跑去借钱,对方下决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你偏偏找人家叙旧,怀念旧时光……很疏离,异常不默契,于是,一院子误会生根发芽,越演越烈,开始吵架。

越吵架,越厌恶,越封闭感知,越心不在焉,某天怀旧,回想当初,开始念叨:“人生若只如初见”。

所以你看,这个过程,就像中世纪魔法的“变羊术”一样,一个好好的人,一挥法杖,“嘭”的一声,一股黑烟过后,就成了一只肥硕的,呆滞的,反刍着青草的绵羊。

一开始是立体的人,然后变成一个失真的印象,再然后变成一个不愿提起的名字,最后成了躺在通讯录里的死尸。

相识之后,人不为人。

这件事的罪魁祸首,就是惯性,我们对人对事都有一套节能系统,因为打开感知,观察他人这件事很累,所以一旦熟悉了规则,就会使自我进入一种半昏睡状态,完全听任惯性的指挥,而惯性会杀掉你们的关系,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当做人来看待,每个人都渴望被真正看见,被注意到,被关注,被接纳,被珍惜——你也是这样想的,将心比心,对方也一样。

那么什么叫累?什么叫忙?什么叫没时间?不就是不重视,懈怠,不肯投入吗?

所以并不是暴露了真实的彼此,就不美了,恰恰是因为不再感知,不再用心,不再认真,关系才变得不美好。

能不能每次喊妈妈时,都像第一次发出这个声音那样惊喜?能不能每次说“我爱你”时,都像表白时那样悸动?能不能在相处20年后,依然像初次见面那样报以欣赏的目光?

所以啊,只要用心,人生必须如初见。

甚至,随着彼此关系的滋养,人生何止如初见。

相信我,当你全神贯注在一个人身上时,就会有奇迹发生。

不作死就不会死,我又要逼死自己了,新专题《与天为徒,大社交方法论》,以下各篇,只是构思,不保证全能写出来,但我会尽力~

大社交方法论:

人生何止如初见(本篇)

三人行全是我师:可以请教的交情

绝不放过每一个好人

惜离别,七个拥抱

趋炎附势一场空,价值的指数级散播

单体枢纽,关键人的关键点

君子之交如癫痫

想跨阶级,你要有跨阶级的价值

自爱者爱人,自弃者气人

人本之美,如何爱上每个人

视频日记

《罗永浩》佛罗伦萨 2018-5-16


关于视频日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