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有同情心的人,只流一次眼泪

 与天为徒ytwt 2020-09-10

这段时间快忙完了,但至少今天,我还是只有四十分钟时间写完这篇文字,包括排版和封面~

在西方媒体上看到一个新词汇——同情疲惫。

你一定有这样的体会,十年前,当你在新闻媒体中,看到睁着纯真大眼睛的失学儿童,看到被血腥捕杀的鲨鱼,看到凄惨的街头流浪狗时,总会心里非常难受,眼睛一热也许就流泪了,也真心希望能尽自己的力量来帮助他们。

但当你一次又一次看到这类新闻的时候,这种同情和悲悯就会一次次消退,直到最后,你看到世界上任何苦难,彻底无动于衷。这就像我以前说过的,自从2017年4月某一周里,有8个人跟我说要自杀,自那之后,我就对生死这些事彻底无感了。

这种感觉,就叫做同情疲惫。

是我们变得越来越冷血了吗?还是应该把责任推到越来越博眼球没下限的媒体身上呢?信息时代来说,这种现象几乎就是不可逆的。

与之相反,还有一部分人,呈现出过于戏剧化的丰富感情,每天紧跟社会热点,专门盯着坏消息,这边虐童了强烈愤慨,那边治安事件义愤填膺,非洲死了大象要哭一哭,北极饿死了白熊也要抹抹泪……不忘初心,一惊一乍,即便不是永远年轻,但永远莫名其妙的热泪盈眶。

情是好事,躲不过一个煽。煽情无深情,真深情了,用不着煽~

其实无论是同情疲惫,还是甲亢一般的煽情,都是一个统一的原因——幼稚。

美国著名作家苏珊·桑塔格说过:“如果一个人对邪恶的存在永远感到吃惊,每当看到人类亲手对同类做出可怕,残忍的事情时都感到幻灭,那么他在道德上或心理上还处于未成年的状态。当一个人到了一定年龄之后,就不应该再像这样单纯、肤浅,也不该如此无知、健忘。”

这还是我常说的“分层”,一个内心成熟的人,既要保持同情心,共情能力,又要同时具备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你不能接受人间疾苦,你就无法对这个世界有清晰的认识和判断,也无法走向成熟,你会徘徊在两个极端上,时而一惊一乍,大肆煽情,时而同情疲惫,然后自我怀疑。

你得学会在“拥有同情心”和“同情心泛滥”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度。不因为过于敏感而丢了同情心,也不因为习以为常而形同冷血。

所以,一个足够成熟的人,在面对这个世间的不幸时,不会哭天喊地,不会抱怨不公,不会愤然谩骂,而是把这份悲悯留在心中,然后以此为驱动,去不停的努力奋斗,来力所能及的减少这个世界的黑暗和痛苦。

真有同情心的人也许会哭,但只流一次眼泪,这种眼泪不是一种表演,当第一次被触动,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之后,他们在心里默默下定决心,然后就是一辈子不抬头的践行。

历史上很多真正伟大的人物都是这样做的,像拯救了上千名犹太人的辛德勒,救助无数人的特蕾莎修女,致力于种族平等的曼德拉……没有人是一惊一乍哭天喊地的,被感性和情绪所占据的人,是脆弱的,是无力的,那个鬼样子什么也做不了。

真对这个世界悲悯,就去实打实的做点事情,而做事,需要强有力,需要理性,需要耐心,需要纡回,甚至需要一定程度的冷酷无情。

尼采说:“一个人能承受多少真相,是其精神强度的检验”。

承受住真相之后,再能用自己的体温温暖那些真相的人,墓碑前会常有鲜花。

视频日记

《奇遇》佛罗伦萨 2018-9-28

关于视频日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