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知识容量有多少?

 与天为徒ytwt 2020-09-10

原创第664篇,1453186字

关于书的价值,我之前写过很多角度,比如:看一本书的纯收益=写书的时间-读书的时间;比如书籍本身的能量级,以及如何养成读书习惯……那么既然书是好东西,读不就完事了么,还没有那么简单,今天简单聊聊人与书的关系。

我的观念中,书等于人的外接资料库,或者如果把人脑比作电脑,书就等于移动硬盘。这让我们不会只依赖于记忆,也不只依赖于现有的理解能力来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

那么看起来,我们都存在于同一个世界,都可以买到同样那么多书,所以每个人的资料库都一样么?其实是千差万别的,这取决于人的知识容量。

一个遗憾的事实在于,一本我们看不懂的书,其实就等于这个世界没有这本书,确实没有人会阻止我们购买任何书,但买回来也没用,这不是西瓜,抱回家就成了你的,看不懂的书,摆在自己家书架和摆在书店里,对我们来说都是一样的价值,其实都等于不存在,而等到什么时候我们的理解能力到了那个程度,这本书才重新浮现出来。

所以,如果某本书我们一辈子看不懂呢?那它就在你的世界干脆不存在,永久消失了。

比如很多人一辈子都不会去看维特根斯坦或者康德,那么他的世界中,就等于没有这两个人——注意,虽然人类社会会受到这些伟大思想的影响,进而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底层价值观,但这种影响是被动而无意识的,对于个人来讲,他们就是不存在。

极端一点说,如果一个人终身不看书,那么等于全世界都没有书,一本都没有,清清静静,漂漂亮亮~

这个现象本身是绝对的,如果我们假设人类所有有价值的思想和知识最终都会转化成书籍,那么不会有任何人能把这些东西全部理解,毫无疑问,没有任何个体智慧可以等同于全体人类智慧,所以,其实我们都面临一个知识容量大小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终身看不懂的书,理解不了的人,明白不了的事……这很正常,我们只需要在我们可以触及的范围内,利用有限的知识,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

到了这里,问题就来了,比如古人经常有一种现象,就是一生只读一本书,现在我们把关公总捧着《春秋》当笑话,但张良确实仅凭一本《素书》成就大业,历史上很多高僧大德也都是专精一本经书。这当然有技术原因,没有印刷术,书籍本来就稀有的关系,但更多是策略的不同。

假设每个人都是一个布袋子,那么同样的容量,我们是要装一大堆“小书”,还是装一本“大书”呢。

也就是说,到底我们要博览群书,不停的看那些我们能够理解的简单的书,还是要一辈子只读一本书,读通,读透,践行,乃至与书中的所学融为一体呢?

这就看每个人的选择倾向了,就像古希腊的格言所说:狐狸知道很多事,但刺猬只知道一件大事。这里其实并没有高下之分,只是每个人的禀赋和选择不同。

但时代本身倒是有倾向性,我们这个时代,越来越难以专注下来,把生命聚焦于一处了。大家见的多了,沾花惹草习惯了,几乎没有任何一本书有足够的权威,能说服我们把自己的一辈子搭在上面,这个角度上,我们都很傲慢:哦,孔老二,蛮厉害,翻一翻就过去了;耶稣,挺好,看不太懂也就过去了……古今先贤都排成排等我们翻牌子,选择太多,也就等于没有了选择。

不过跳出来看,稀缺本身就是价值,大家都做不到的事情,谁能做到一点点,也就足够出众了,山中无老虎,猴子的机会来了~

视频日记

《修罗道》佛罗伦萨 2019-3-23

关于视频日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