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文世‖夏游蒙古国

 纪实纵横 2020-09-11

作者简介

        李文世,1956年生于陕西西安,1975年参加内蒙古建设兵团,1980年调入磴口县从事过文化,司法等方面工作,后调入县委宣传部工作。1994年内退下海独闯深圳,从事过记者编辑工作,出版报告文学《创业者之歌》专集。后私营企业负责管理工作。2015年返回内蒙至今。

身边故事

 夏游蒙古国

 -----游蒙古国札记

李文世

     那年的夏季,素有火炉之称的重庆格外的热,四十几度的高温天气持续半月之久,重庆企事业单位基本放假,街上很少看到行人,市民大部分去外地避暑去了,谁也不想在这个鸡蛋掉在地上瞬间蒸熟的地方度过这漫长的夏天。这时候我想到了我的家乡清凉的内蒙古,我向单位申请了长假,要探望家中的亲朋好友,享受一下家乡的清风凉爽的自然风光了。

    让我失望的是,受副热带高气压的影响,清凉的内蒙古也承受着罕见的高温天气,干热的滋味不比重庆好多少。家乡的朋友告诉我,外蒙古很凉快,应朋友之约,要到蒙古国的扎门乌德省去旅游。说走就走,我们一行十人自驾三车从呼和浩特出发一路北上,朝内蒙古陆路口岸二连浩特方向驶去。

    当车在呼和浩特北部的天然屏障----矗立的大青山公路上盘旋时,一阵阵久违的凉爽的风扑面而来,刚从闷热难耐的暑天中走出来的朋友欢呼起来。前面车的天窗上不知哪位兴奋者脱下体恤透过天窗当彩旗招摇过市。经过无数次的螺旋上升,眼前的山峦消失了,一片起伏平缓的草原景色兀的出现在面前。偶见一片片红杆绿叶荞麦,郁郁葱葱的马铃薯,金黄绚丽的油菜花点缀在漫无边际的大丝毯上,顿然涤净了人们心灵中的烦闷,心旷神怡的朋友由不住停下车了,在草原上嬉戏、打滚儿、欢呼、雀跃,享受着天宽地阔,绿盖四野的迷人景色。只是遗憾的没有看见草原上的羊牛马群。听当地牧民讲,这几年国家实行禁牧政策,为恢复草原植被,国家花很大的财力物力补贴草原牧民,传统的散养、游牧已经明令禁止。正是这些努力,草原才恢复出目前的景象。牧民还激动地说,中国神州六号、七号、八号,宇宙飞船太空舱,都是在这片美丽的草原上降落的。附近还有我们的航天英雄杨利伟落地后小息的宾馆。

车行驶三个小时,我们终于到了当年中央领导人称谓的南有深圳,北有二连的塞北口岸二连浩特。二连很小,城市人口不足十万。远没有深圳的规模和气势。尚待开发的楼盘零零星星的散落在草地上。不到半个小时功夫就穿插了市中心,到了最边端二连口岸宾馆歇息下来。

最让我们注目的是临近宾馆门口的口岸边贸市场里,熙熙攘攘的游客,大都是来自一些蒙古国的游客。他们广揽货物,大包小包的往车上装运。在外面的停车场里,聚集着一帮蒙古国群落,他们赤膊上身,他们或当苦力,或聚堆打牌,或就地一卧呼呼大睡。那蓬头垢面、衣着不整的形象,使人有点进了难民营的感觉。

听带队的的导游-----一个蒙古族小伙子介绍,这些来自蒙古国的人大都是过来打零工的人。二连人不愿干的脏活累活基本都被他们包了。这些人好多都是逾期不归者。每月当地公安部门都进行一次大清理,他们躲得躲,藏得藏,和公安部门玩起捉迷藏。即使把他们遣返出境,用不了几天,他们还会回来。对这些人,当地人的确头痛,但也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容忍。一是这些人的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动力不足的矛盾;其次这些苦困的蒙古国难民影子,仿佛也在诉说着二连人昨天的故事。七八十年代,蒙古国曾是比较富裕的国家。二连这边很多蒙古族年轻人也偷偷越境去蒙古国或打工,或与当地蒙古姑娘结婚。他们也曾有与当地警察打游击的历史,过着朝不保夕、颠簸流离的生活。国家的命运就是人民的命运。失去前苏联的依靠,九十年代的蒙古国,一夜之间沦为最贫穷的国家之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富国强民的政策实施,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蒙古国人眼里中国,成了中国一些人眼里的美国。这个曾是中国版图上的国家,长期与我国咫尺天涯,神秘而又陌生。而今随着两国贫富角色的转变,他们的议会甚至还提出回归中国的呼声。从而看出二连人对蒙古国人存在之所以睁一眼闭一眼,其中也糅杂着同情和惺惺相惜的复杂心情。

第二天的早上,为我们办好签字的朋友带我们跨出二连海关。眼前的一望无际的大沙漠就是蒙古国了。真是一关之隔,两重天下。导游说:他小的时候,这片大沙漠还是齐腰深的青草牧场,所谓的中蒙边界并没有屏障,只不过是百米间一个界碑,两国间的牧民不经意间就会踏出国门进入对方的领土。如今,铁丝网围起的边界,我们这边芳草萋萋,可蒙古国那边----这片原水草丰美的草原竟能变成这般模样,让人叹息!车上朋友急切的问起扎门乌德省的情况,导游却诡秘的给我们卖了个关子说:到了那里,你就会感到它的魅力了

坑坑洼洼的土石公路上除旅游的自驾车外,还蜿蜒着无数个拉货的蒙古国货车。这些苏联时期的嘎斯车,丑陋而又笨重。亦步亦趋的车上,除满载着货物之外,车头上,车厢上坐满了一些安危不顾的蒙古国拉客。此情此景,不由使人想到印度电影中的吉普赛人的队伍。

  低矮的蒙古国海关仿佛容纳不了这么大的人流量,本只有两三公里的路程足足耗去了半天时间!骄阳午照,茫茫沙漠灼热袭人 ,肚子饿得咕咕叫的朋友直在抱怨:花钱买罪受

    好容易轮到我们检票进关了,不凑巧的是海关人员要午休了。这使我想起一个从东欧旅游归来的朋友说起的怪事。东欧人对午休和节假日是雷打不动的。超市和服务性部门中午都要午休的,礼拜天商店要关门。蒙古国过去和前苏联及东欧的关系紧密,生活、工作仍没有脱离东欧人的风俗习惯。无论商店还是办事机构不管有多忙,客人有多少,到点休息,是铁定的。任你说破嘴皮子,工作人员仍是无动于衷。想到我们二连海关,二十四小时轮流值班,保证旅客的绿色通道,这种快速的办事作风与蒙古国懒散习惯的形成的鲜明落差,连来自蒙古国的人都受不了老。队伍的后面的蒙古国人埋怨、吵闹、漫骂不绝于耳,据导游讲,这些商贩一趟收入相当于一个人一个月工资,时间对他们很宝贵!他们之所以发牢骚,原因在于他们的海关人员相比二连海关的办事效率差距太大了!

等我们挨到办理进关手续,已近下午两点钟多钟了!看到后面乌龙似的长阵,真为他们担心何时进关!

在进往扎门乌德省的路上看道路两旁的各类标牌和公共服务设施,有英文,日文,韩文,俄文等,唯不见中文和蒙古文。导游告诉我们,这是蒙古国当政的心态问题;一方面他们离不开中国的商品和旅客流量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他们对中国这个突然富有的邻居存有一种奇怪的心理,特别对内蒙古这些年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又羡慕,又有敌视、嫉妒和戒备心理。他们最担心的是这个泱泱大国不知那年那月就把他们殖民过去,因而他们希望中国客人到来给他撒钱,又不愿提供应有的方便,所以来蒙古国旅游,没有导游,是很不方便的。至于蒙古文,其实蒙古国的蒙文已经使用了斯拉夫文,中蒙两国的蒙古族已经无法用文字来交流了,幸而语言上还能交流,否则,同一民族,真的形同陌路了!

夕阳西下,我们终于到了扎门乌德省了!所谓的省府,差点把我们惊掉下巴!这在中国人眼里那是个省府?几排排带有俄式风格的低矮的木刻楞和一个笨拙的水塔外,几乎看不到任何现代化的建筑物。一条横穿街市的水泥路,是用硕大而厚重的水泥预制板歪歪扭扭的拼装的。省政府和医院、学校都集中在这这些小平房里,公路旁的唯一一个超市所卖的东西大都是东欧国家的产品,接待游客的宾馆是一片片散落在沙漠中的蒙古包。踏出这片蒙古包便是波澜起伏的沙漠。导游告诉我们,这个扎乌德省,过去曾经是前苏联驻扎的兵营,当年,中苏矛盾激化,这里驻扎着几十万大军,战争一触即发。随着苏联解体,部队撤除,这个扎乌德省只是一个空壳子了。目前人口不足十万,这么小的省,你不觉得稀奇吗?导游诡秘的笑笑,无声的解答了先前的卖关子原因。

     在一个穹庐笼盖的大型蒙古包里,是就餐和娱乐的场所。饥肠辘辘的游客,围着餐桌就餐。一盘盘带有俄式风味的套餐----米饭羊肉胡萝卜加卷心菜沙拉,吃了一份又一份。这在国内不屑的菜肴,此时吃的有滋有味,真正体验到饥不择食的感受!

晚间,沙漠中的扎乌德阵风中携带者丝丝寒意,白天穿T恤还嫌热的朋友,个个拱肩缩背,瑟瑟发抖。根本不敢去外边参加篝火晚会,都躲到蒙古包舞厅里,观赏娱乐节目,几个蒙古姑娘唱起了蒙古歌曲,悠扬的的歌曲中还挟带着俄罗斯开阔、雄浑的元素,和内蒙古的民族歌曲多多少少略有不同。舞蹈中的那些旋风般节奏风格使人感到到了蒙古舞的刚健、洒脱,又体验到俄罗斯的欢快,练达。足见东欧文化在这里的影响至深!

第二天我们的行程是旅游购物,沙漠里的景点只有前苏联遗留的兵营和和将被流沙掩盖地堡。这些陈旧的水泥工事,在沉寂的沙漠里无声的在诉说着那段冰与火的岁月。更引发思古的幽情。

   这片大漠曾是历史上威震中国北方的匈奴的人所在地。战国和秦朝时期为抵御匈奴,不惜国力修筑万里长城,仍抵御不了强悍的匈奴铁蹄的践踏!汉朝初期,凶残的匈奴甚至屡次血洗边关,直捣朝廷所在地长安。正是汉武大帝立志让漠北无王庭的雄才大略,委派汉朝名将卫青和其外甥霍去病,率铁骑,挥长剑,把嗜血成性、势不可挡的匈奴大军打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匈奴----这个盘踞大漠几百年的北方民族,从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换来了中国边疆长久无战事,出现了:将军塞上游,杏花挂满头的安定祥和景象。历史上无数次的战争告知人们,永戒兵戎,化干戈为玉帛,为谋两国间人民的福祉的上策。

导游还告诉我们,中蒙两国目前友好相处,没有敌人。共同征服的敌人是自然界的脆弱生态环境。导游说:每年春季的沙尘暴的发源地就是这片沙漠。来自西伯利亚的气流掠过此地,又挟带着大量泥沙肆虐的在中国大地上,甚至漂洋过海,落到韩国、日本的国土。近年来我们内蒙古的植被已经得到很好的恢复,蒙古国苦于财政拮据,无力治理这片沙漠,据说我们国家领导人多次谈到共同治理的问题,相信不远的将来这里将会出现繁花什锦的草原远景

去过欧美的朋友都有一个感受,人民币不耐用,而在蒙古国的购物中我们感到人民币在这个国家的坚挺,我们一元钱相当于六十蒙币,蒙古国工资普遍不高,白领月工资相当于人民币伍百元。一个朋友去洗手间,给了他们清洁员一元钱没要其找赎,引起该清洁员的千恩万谢,导游说这相当于我们国家的乞丐一下淘到两美元,这个人口不到三百万的国家,几乎没有工业体系,国家完全靠传统的畜牧业、矿业、手工业来维持。对国民来讲,挣钱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在他们身上看到我们七十年代的身影。

但是了解蒙古国的人都知道,蒙古国一个发展潜力巨大国家。这个国家有丰富的石油资源,金属矿业,森林业,等等。目前他们是捧着金饭碗要饭。有人预测,一旦这个国家开采起来,他们的人均收入将是世界最富有的国家,这也将是蒙古国人最为引以骄傲的地方。他们最乐于向我们内蒙古的蒙古族同胞如数家珍般的罗列他们国家的财富。言外之意是:我们的贫穷是暂时的,我们未来在全世界最富有不是梦!但愿历经风雨后的蒙古国实现这道飞架天空的彩虹!

 带着各种感受,我们离开了实际上只有一日游的蒙古国。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回到二连的那一刻,二连的国门顷刻间显得格外高大,壮观,口岸广场显得格外宽阔,洁净,连空气也显得格外的清新。一批批雕塑的骏马仿佛要驭载着我们这些朝去暮归的游子,向着我们美丽,可爱的家乡飞奔,飞奔!

作品链接

〖首届“图书杯”征文〗李文世‖外婆家的清河湾

编辑:孙传海

征文启事链接

《纪实纵横》首届“图书杯”原创散文大赛征文启事

投稿注意事项

1.所投文章必须是没有在其他平台上发表过非虚构的原创作品,字数不得少于300字。

    2.作品内容不得涉及政治敏感话题,不得泄露国家机密,不得侵犯个人隐私,不得抄袭别人作品,不得涉及任何法律法规禁止的内容。文责自负。

    4.发稿时必须把个人照片、作者简介发过来。如果有与文章相关照片,也发过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