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首届“图书杯”征文〗王瑞芳‖ 大爱铸师魂——记我的恩师吕兰英老师

 纪实纵横 2020-09-11

作者简介

     王瑞芳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人氏, 70后,网名坐看云起。爱看书喜旅游  闲来无事喜用笔墨来涂抹心情属于无章法乱涂鸦类型我手写我心罢了。

征文作品

  大爱铸师魂 

——记我的恩师吕兰英老师

    王瑞芳

    她叫吕兰英,出生于1944年正月十五日,去世于2017129,享年74岁。她的一生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吕兰英老师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539月,刚建立的新中国为她创造了上学的条件,从19539月到19627月,吕兰英老师先后完成了她的小学中学学业,为她以后把整个生命奉献给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教共36年,1962年到1972年,在内蒙古乌拉特中旗的原乌梁素太乡的新联队小学任教;从1972年一直到退休,这 26年的时间都是在我的家乡内蒙古乌拉特中旗的原乌梁素太乡的高峰小学任教。高峰大队由五个村子组成,这五个村子散落的学校的周围,五个村子的学龄孩子都在高峰小学上学。

我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几乎家家都有孩子受过吕兰英老师的教诲,我家兄妹6人都是吕兰英老师的学生。

我与吕老师的两个女儿是同学,也是闺蜜。我是她家的常客,有不知情的人有时会以为我是吕老师的四女儿。吕老师常说:“我是受党的教育长大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吕兰英。我要把我的一生献给国家。”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她从教的36年间,她把全部的精力与热情献给了她钟爱的教育事业,献给了我家乡的孩子们。她家就在学校附近,她以校为家,早出晚归,每天迎着朝阳第一个到校,一把扫帚将校园清扫得干干净净,然后精神抖擞的开始一天的工作。下午她都是最后一个离校的,36年来几乎天天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义务补课,“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她的宗旨。她热爱学生,一视同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当时农村的生活比较贫苦,有的孩子在大冬天没有棉衣棉鞋穿,她会自掏腰包为学生买棉衣买鞋穿。记得当时有一位外地来的腿部有残疾的孩子,他家里离学校比较远,行走不便,而当时学校没有住宿条件,于是吕老师让这个孩子留宿在自己家里,与自家的孩子一起生活,一起上学,直到他小学毕业。

我是三年级开始接受吕老师教育的,她是我的数学老师,也是我的班主任。她讲课认真而有耐心,我从未见过她因为学生学不会而疾言厉色过。记得当时班里有一位同学是留级生,他家境不太好,成绩很差,而且很邋遢,鼻涕常常淌过嘴巴。在上一个年级时,他常常受到老师的歧视,遭受同学的欺侮,我曾亲眼看到他原来的同学顽劣的将他的书包扔到教室的房顶上。他留级到我们班后,吕老师明令同学们不许欺侮他,冬天他没有棉鞋穿,吕老师将自己儿子的棉鞋脱给他穿,每天放学后义务为他补课。还让我与她的三女儿与这位同学组成互助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为该同学补课。当时是80年代,受吕老师的影响,我们班的同学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成为一种风气,争抢着做好人好事。学校没有工人,厕所卫生的清洁工作多少年来吕老师一人义务承包,受老师的影响,我与吕老师的三女儿,常常在周六放学后,俩人把学校的厕所打扫的干干净净。吕老师的一辈子做好人做好事的思想深深的印在了同学们,也印在了我的思想深处。吕老师于我们而言——亦师亦母。

上了中学后,离开了吕老师,但对老师的热爱常常使我们这些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周六日或假期不约而同地聚集到老师家里。每到这时,吕老师都会热情的招待我们,嘘寒问暖,鼓励我们努力学习,争做好人。尤其是我,假期几乎有少一半的时间时在吕老师家里度过的。上了高中后,学习紧张了,假期回到家里,当时家里条件差只有一间屋子,每天人来人往我无法静下心来学习,于是吕老师建议我住到她家(我家距离学校有2公里左右),与她的三女儿每天一起到办公室学习。冬天的时候,办公室得生火炉子取暖,吕老师这位老共产党员不让我们烧学校的煤炭,让我们从她家里用箩筐搬运煤炭到办公室取暖,深怕占了公家的一点便宜。像我这样将吕老师的家作为自己第二个家的人不止我一人,可以说“前有‘古人’,后有来者”。

1997年退休后,吕老师把家搬到了海流图镇,她在海流图镇当初比较偏僻的地方买下了一块土地,创办了“小太阳幼儿园”。来就学的孩子,多数是农牧民的孩子或是外地来打工者的子女,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我的家乡原高峰大队也是吕老师学生的孩子们。幼儿园收费很低,交得起学费就交,交不起的赊欠,还交不起的就免费。亲戚朋友有时提出忠告:“吕老师,你这样办学不行的,会把老本赔进去的。”吕老师说:“我吕兰英有今天,全是共产党的功劳,共产党培养了我一回,我也做不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发挥一点余热我才觉得对得起党的培养。我开幼儿园本来就是为了办事业,不是为了挣钱的。”

惊闻吕老师因病抢救无效离世,高峰几个村社的村民,奔走相告,扼腕叹息,我80岁高龄的老母亲都打电话来询问,说她遗憾没能在吕老师生前来探病。葬礼上,她的许多弟子自发的前来吊唁,送别。有不少是从外地赶来她的学生,也有还在农村务农的她的学生。大家不约而同的聚集在一起,怀着感恩而沉痛的心情送别我们的这位平凡而伟大老师。

大爱无言,大德无形。吕老师, 的言传身教,勤俭朴实,博爱厚道敬业风范将成为我们学习的典范,成为我们精神的动力的精神将永驻人间。      

编辑:孙传海

征文启事链接

《纪实纵横》首届“图书杯”原创散文大赛征文启事

投稿注意事项

1.所投文章必须是没有在其他平台上发表过非虚构的原创作品,字数不得少于300字。

    2.作品内容不得涉及政治敏感话题,不得泄露国家机密,不得侵犯个人隐私,不得抄袭别人作品,不得涉及任何法律法规禁止的内容。文责自负。

    4.发稿时必须把个人照片、作者简介发过来。如果有与文章相关照片,也发过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