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昌,男,1969年生于内蒙古五原县。公务员,中共党员,内蒙古乌拉特中旗税务局工作。喜爱文字、阅读、书法、体育、旅游,兴趣广泛。偶有作品发表并获奖。 长篇纪实文学《槐树院》附录-- 生活札记 在2015年的3月间,我家北阳台飞来一对鸽子。 鸽子观察了几日,发现主人无敌意,便衔草垫窝,之后还下了蛋。 我兴奋,惊讶。于是悄悄拍照,发微信。 照片里有鸽子,鸽蛋,妻子。 我拟的题目是——“老婆看蛋”。 妻子觉得不雅,让我改为:“人与鸽子和谐相处”。 女儿瑞程当时在南京理工大学上学,看到微信后发来了短文: “家里北阳台不请自来的两位客人,打探了几天竟然在塑料筐里安起了家,还孕育了一个小小的生命。妈妈在阳台做饭的时候,鸽子也为他们的生活奔波着。冯骥才在《珍珠鸟》里写:‘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果真如此。” ——思维格局就是不同! 当天的微信朋友圈里也炸开了锅—— 有的朋友说,好好善待它们,它们的生活习性是什么什么,它们喜欢吃什么什么…… 我的同事海燕居然还查阅了资料,说:“这不是鸽子,是斑鸠!”她家养过鸽子,她和儿子、丈夫熟悉鸽子。 更有博士后贵平同学建议把“老婆看蛋”的题目改为:“老婆,看,蛋!”真是绝了。 …… 从此,鸽子在此安家落户,时间久了,近在咫尺的走动和做饭嘈杂声对它们来说若有若无。心安地下蛋、孵化。每窝两蛋,每年四窝,年年如是。 它们为我们全家也带来不少乐趣。 更为神奇的是,有次早晨鸽子绕到东窗户书房的窗台上朝着我“咕咕,咕!咕咕,咕!”叫了起来。这声音就在电脑桌旁距我耳畔不到一米的地方。当天晚上我就收到了股票新股中签的信息。数月后某天早晨又发生了同样的场景,我强烈预感好事又来了。果真,当天晚上又收到了我想要的信息,打新股又中签了。这让我太怀疑人生了!“好人有好报”竟然会以飞鸽传情这种方式回报?我愕然。 我无比惊讶着这种大自然的神奇与奥妙。 2017年3月8日,妇女节。 当天晚上从侄女小敏的微信上看到两副图片,让我忍俊不禁。 微信的主题是:三八妇女节儿子对母亲的祝福。 侄女小敏小我九岁,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而且都在上小学。侄女女婿又常年在北京工作,每天接送两个孩子上下学已成为平常事,侄女还是很辛苦的。 妇女节这天下午,侄女又像往常一样在校门口等待着两个宝贝儿子。 小儿子打开车门,献给他的母亲一份惊喜——一朵灿烂的玫瑰花。小脸蛋同样露出灿烂的笑容,他的母亲也瞬间灿烂起来。 懂事的大儿子迟来了一会儿。 大儿子打开车门来到母亲面前,也给他的母亲送上了一份惊喜,从背后甩出来的也是一朵……花头早丢了,只剩下光杆子的不知什么花了…… 大儿子的脸上露出尴尬的红晕,他的母亲露出了更为灿烂的笑容,最终转化为大笑不已…… 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只要是孩子的心意,花朵和花杆子的意义是没有区别的。 2018年3月15日。 这一天上午心情不好不坏,平平淡淡。依旧做着我应该做的琐粹工作。 正当我大脑高速运转,运算着枯燥无味的数据,将要完工的时刻突然收到母亲的微信: “你这智商?智商太低!” 内容是动画图片配着文字表达出来的。令我愕然。 正当我智商和情商都不足的时候,本来平淡无奇的心情让母亲的一个微信足足使我高兴了一整天。 母亲不识字,就在2018年的春节,86岁的老母亲让我们逼着学起了微信。看她认真的样子很像一个好学的小学生,从米家智能平台看母亲,她总是有空就躺在沙发上鼓捣着手机。 母亲总是不断给我们惊喜,给我们发些意想不到的微信图片或表情,不在她身边的我们每当收到母亲的微信,总按奈不住高兴。她也会跑到朋友圈点个赞,或者邀请视频聊个天。每当这个时候,即使是平淡的一天,也会让我们身心愉悦、回味绵长。 母亲对家族成员的那种思念和牵挂,即使是一双粗糙的手也会变得灵巧起来,这就是母爱。 王福昌 永昌要写部家族传记,从老家河曲县雄镇赤泥墕村的槐树院写起,写父亲从小背井离乡,从口里到口外,历尽艰难、自强不息,勤劳善良、终有好报的奋斗历史。这个想法应该是很好的。从他已写出部分内容看,许多素材很有价值,文章的可读性也很强。 父亲健在时,常提起槐树院以及他年青时走西口、被抓壮丁、扛长工等事情,也常和熟人讲,他自己没本事,从口里到口外什么也没挣下,就挣下几个儿子。我那时少不更事,脑海里只有姥姥姥爷而没有奶奶爷爷的概念,感觉父亲从小就是孤儿,从未把父亲讲的历史当回事,更没用心去记,直到2010年五一节,我们兄弟一行回到老家赤泥墕村。这是个典型的晋北山村,弯曲狭窄且坡度很大的村道旁,错落无致地散落着村民的院落,条件好的人家盖起了砖房,差的仍居于窑洞,槐树院就在一条村道的旁边。当我站在这个也曾辉煌、一大家子人在此安居乐业,几经沧桑,早以破败不堪的农家院落,凝视已经坍塌、朽木掩门的父亲出生于此的破烂窑洞,仰望门口这颗枝繁叶茂、粗壮而苍老的大槐树,不禁潸然泪下:这就是我的根吗?原来,父亲小时候也是有家的。有爱他牵挂他的父亲和母亲的。只是,生活所迫少小离乡,如同孤儿。 从老家回来,我请父亲讲讲老家的事情,但他老人家已经意识模糊,说不记得了。给他看在老家拍的照片,他也是神情漠然与己无关的样子。此时我突然感到,没有陪他老人家回趟河曲,将是我终生的遗憾。他是多么想在老家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儿子呀!他的儿子是他今生最大的财富。这年夏天,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的灵魂应该飞过黄河、准格尔盆地,俯视西口古渡,回到那个也曾欢乐但更多是悲伤的让他牵挂一生的遥远的槐树院了。 一个人、一个家族的历史,是一个时代社会历史的缩影。无论传记或是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必须有大量详实的素材做支撑,因此四弟写好这部作品绝非易事。我希望他不要急躁,不要急于成文。先做资料收集工作。同时,要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围绕主线取舍材料,避免面面俱到。 永昌将他的长篇纪实文学《槐树院》给我发来电子邮件,让我修改,我用一上午的时间读了一遍。书中用朴素的语言记述了我们家几十年的历史,真实感人,有几处让我热泪盈眶。四弟较我小五岁,他写的家庭故事我大都亲历或有耳闻,所以读起这部书感到非常亲切,许多故人旧事仿佛就在眼前。历历在目,亲切而又伤感,挥之不去。 四弟长期从事文秘工作,日常所写的以公文为主,在《槐树院》中,也能体现出作者的职业特点。那就是:一、取材真实,绝不虚构;二、力求全面,总是想把记忆中的每一件事情呈现给读者;三、描写尽量详尽,前因后果都想交待清楚。这样写作的效果是,娓娓道来,象讲一个故事,不同层次的读者都会从中感悟到一个过去的自己,满足普遍的阅读需求。但缺点就是,容易面面俱到,“形散神不聚”,囿于记录而少于议论,文学想象空间不足。但瑕不掩瑜、文无定法,情感的共鸣远胜于华丽辞藻的堆砌。四弟做了一件有意义且了不起的事情。 后 记 《槐树院》就这样搁笔了,我的心依然沉浸在它的每个章节里不能自拔,也不想自拔。我的思想多少有种理想完美主义倾向,明知道完美是不可能的,但趋向于完美还是可能的。就是这样的想法让我的心一直沉在里面不愿跳出来。 2017年一个夏日的早晨,上班的人们陆陆续续聚集到办公楼前,他们兴高采烈聊着一个共同的话题——童年。他们思绪飞扬,甚至有些激动,似乎把他们真的带回到了那个童真的年代。我走向前去,原来他们在前一天周日晚上,从微信上看了我写的《童年记忆》而引发出来的话题。我曾感受过文学魅力的博大,但没想到竟是如此强烈并为之震惊。 近些年写过以“家乡”和“家”为主题的小文章,有的甚至就是为了写给自己看的,没有料到发出来后竟然会在小圈子里引起了所谓的共鸣。童年里提到过我儿时的伙伴继良,好多人追问我“继良现在哪去了?”这是我始料不及的。于是把几篇小文章按写作顺序收录在《附录》里,以增强您对有些故事详情的了解。为了避免重复,在本次写作中曾经所描述过的故事要么做了回避,要么一笔带过。哪怕同一事件真的重复出现,也是为了故事的连贯性,会换一种角度和思维来表述。 在写作过程中始终没敢偏离历史事实,本着弘扬正能量的思想去写。自私与丑恶的故事就做了放弃,从而局限了故事的精彩性。在家族和社会里所接触到的人和事,本来有些故事很精彩,以及故事中人性的“善恶美丑”,运用对比的写法更容易使得故事跌宕起伏,可我不能这样做。 我在写作中也不愿意把某件事情从头到尾详尽描述,只能点到为止。担心拖沓冗长,会让您读起来有着疲倦和浪费时间的感觉,这样的事情我也不能做。 懂得写作的三哥和一些好友,在我写作中曾语重心长的劝慰过我:“不要急,不能急,慢慢写。”我在写作中有时真的出现了“急”的心情,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这句暖人的话,使我内心重新归于平静,心如止水。也不想强迫自己硬着头皮写下去,不想将来让您硬着头皮读下去,这样的事情我也不能做。 在创作过程中,有好多细节触及到我的情感: 感谢我的领导,我的同事。他们的热情捧场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与支持,他们在写作上信任我,看到我坐到电脑前写作就尽可能不去打扰我,有的同事主动帮我做了本应该我做的工作,让出了相对充裕的时间用来写作。工作清闲的时候自信地放开思维在单位书写而没有顾虑,更有热心的同事为了让我缓解疲劳,在闲暇之余还热情地寻找错别字。 创作初始搭起了框架,专门去拜访了我心目中的大作家孙传海先生(乌拉特中旗宣传部任职)。对写作中存在的困惑面对面请教于他,看看是否有继续写下去的必要。我向他创办的网站投过稿,得到过孙先生的肯定和鼓励。他对我写书的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我思维好,让我大胆写。感谢孙传海先生,是他给了我莫大的勇气。 2017年10月我开始落笔写稿,三个月的时间洋洋洒洒畅快淋漓写下了近10万字的初稿。时间进入了2018年1月份,我着手改稿,瞬间由痛快转变成痛苦的煎熬,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迷茫了,迷茫的把键盘抛向一边。又三个月过去了,改稿的进度如同父亲当年赶着的牛车,我真得急了。此时才让我真实感受到文学功底如此浅薄,浅薄到了我的文字无法表达我的内心感受,浅薄到了标点符号不知点到哪里更为妥帖;浅薄到了“像、象”“的、地、得”也不能运用自如;浅薄到了我有些胆怯灰心的地步。 偶尔与传海兄微信聊起,顺口倾述了我当下的窘状。他说:“你的感受是正常的。房子盖起来它只是个框架,后期的装修更是慢工细活,你正在装修阶段,不能急于求成。”“有你这句话够用了。”谢过传海兄。听君一席言茅塞顿开,我的心再次平静下来。 此书初稿后我的心里很不踏实。我的老领导张卫旗局长一直兄长般关心我写书这件事,为我引荐了巴彦淖尔日报社副总编孙国权老师,请孙老师斧正。百忙之中的孙老师挤出时间仔细阅读了前两章并提出了宝贵的指导修改意见,于是我又改了三个月。 感谢我家三哥王福昌的初始提议。三哥向来有着独特的思维,在学习上也是我们的榜样。他的思维让熟知他的人信服,他的一些思路和作法总是有道理的。我的几篇小作文当时很受人看,他便让我试着写写我们家里的事情,我才有了写书的念头和胆量,他的这个提议是我创作的原动力,他看过初稿后还要为此书题写书名并作序。这种鼓励更将激发了我写作的斗志。 弟兄姊妹嫂嫂们、侄儿侄女外甥们,也不失时机与我86岁的老妈妈聊起往事,这种闲聊等同于我对母亲的采访,我默默记下。对我来说不擅长的就是采访,我没有当记者的潜质,是他们替我搜集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感谢亲人们。 在写作过程中突然觉得我与母亲的话多了起来,家人们也有如此感受,不厌其烦地追问母亲往事的细节。我反倒觉得好多章节的作者应该是母亲,我描述的情节远比不上母亲娓娓道来的生动。 居住在山西河曲县城87岁的七爹(父亲的堂弟),在写作中我们多次通了电话,他为我提供了不少鲜为人知的老故事。也通过呼和浩特侄女王敏对同城老姑(父亲的堂妹)做了采访,核实书中描述槐树院的故事及场景与历史是否相符。感谢他们。 《槐树院》这个书名是侄女王家瑞起的,感谢王家瑞。起个满意的书名不是件易事,如同给小宝宝起名。构思中头脑里曾闪过一堆书名,如“变迁”“父母爱情”“那些年 那些事”“相依相伴的岁月”……等等这些美妙的词句,总是不满意,而且有人已经用过便毫不犹豫舍弃。当侄女提出“槐树院”作名这个想法后我为之一震,定了,就叫“槐树院”。 感谢我为写作而失眠且没有头疼的日子。 谨以此书献给爱我和我爱的人们。 2018年12月20日 内蒙乌拉特中旗海流图 作品链接 【长篇纪实文学连载】王永昌‖《槐树院》第十一章 母亲的娘家人 【长篇纪实文学连载】王永昌‖ 《槐树院》第八章 求学的艰辛(下) ![]() ![]() 投稿注意事项 1.所投文章必须是没有在其他平台上发表过的原创作品。 2.作品内容必须健康向上,必须充满正能量,不得涉及政治敏感话题,不得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别人隐私,不得抄袭别人作品。文责自负。 3.本平台实施赞赏稿费制。文章获得的赞赏金额在20元以上(含)的,普通作者,将其60%作为稿费;签约作家,将其70%作为稿费;征文作品,按征文要求实施。文章获得的赞赏金额在20元以下的,没有稿费。所有稿费都将在文章发表一周以后以红包形式发放,稿费发放以后再获得的赞赏,将不再发放。 4.给本平台发稿,必须发作者照片和作者简介,否则不予发表。为使文章图文并茂,请作者尽量多发几张与文章相关的照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