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格从儒圣,书风追书圣,多维度瞻仰颜真卿

 人在西京 2020-09-11

-----书如其人-----

提起中国书法,排在人们脑海里第一位的当然是王羲之,其次,恐怕就是颜真卿了。

但是实际上,真正开始学习书法临帖时,首选的字帖肯定不会是王羲之的,因为王羲之的字帖以行草书居多。现代书法教育体系,大多让初学者先从楷书学起,尤其是唐楷。

欧虞褚颜柳,五大唐楷,以欧体和颜体开始的居多。在人们普遍的印象里,颜体字是中大楷字,威严中正,雄壮大气。各类书法作品中,也许五大唐楷平均有份,但在牌坊、匾额中,颜体的出镜率肯定是最高的,因为牌坊、匾额最讲究威严中正、雄壮大气,而这非颜体楷书莫属,其它楷书均气势不够。

人们常说:书如其人,在颜真卿和颜体字的对应关系上显得尤为典型。

颜真卿的家族是一个诗礼传家、道德高标的典型儒家家族。

其先祖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的颜回,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七十二贤人之首,位列儒家五圣之一(孔子,孟子,曾子,颜子,子思)。

五世祖颜之推是北朝著名文学家、教育家,著名的《颜氏家训》是其代表作。这是一部以儒家思想教育子孙后辈的家族训诫,家训自古就有,但是《颜氏家训》是第一部系统化的家训,成为后世诸多家训的范本。

堂曾祖颜师古也是隋唐时期一代宿儒,其弟弟颜勤礼正是颜真卿的曾祖,是颜体名作《颜勤礼碑》中的主人公。

颜氏一门可以说是满门忠烈,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侄子颜季明殉难于安史之乱。颜真卿本人在安史之乱之后的藩镇割据反叛中也最终为国壮烈。

这样一个家族传承,必然造就了颜真卿在人格修养上处处以儒家思想为准绳,养成公忠体国、凛然正气的庙堂君子风范。

书如其人,颜体书法的宽博大气、厚重雄健正是颜真卿人格修养的外化。欧阳修说:颜鲁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

-----书法渊源-----

正如其思想传承,颜真卿学书法也十分注重传承。他学书法追根溯源,始于远古,从篆籀中起步,走过汉隶,成长于晋人的树荫之下。

正因为起步于远古,故颜真卿的书法中往往具有篆籀之意。何谓篆籀之意?笔法上讲究藏锋起笔,中锋行笔;外形上追求笔画饱满,章法精密;内涵上追求开阔外拓,使转劲逸;意趣上崇尚高古朴拙,厚重雄健

北宋朱长文《续书断》:唯鲁公书合篆籀之义理,行分隶之谨言,放而不流,拘而不拙,善之至也。

这是学习颜体书法的重要思想基础。不知道这个,学习颜体书法只能是照猫画虎,顶多得其表像,得不到实质。所以这里建议,要学习颜体,最好先要学习篆书与隶书,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靠着扎实厚博的学习基础,加上艺术的天赋,颜真卿在中年时已经稳步踏入了书法艺术的殿堂,此时颜体书法已经初具形态。《王琳墓志》是他最早期的作品,写于公元741年,时年33岁,不过该作尚显稚嫩,和后面的作品差距较大。

时值盛唐,前有欧、虞、褚、孙过庭等宗师,现有李邕、张旭、徐浩等当代大师,颜真卿这点小小的成就实在算不了什么。

基础已经打牢,剩下的就是需要一种拔高、一种升华。如果没有这种拔高和升华,可能就不会有现在的颜体书法,以颜体当时的水准一定会被人才济济的盛唐书法界湮没。

-----笔法要诀-----

正本清源,颜真卿最终决定还是从二王体系中寻找通向书法巅峰的法门。黄庭坚曾说:颜鲁公书虽自成一家,然曲折求之,皆合右军父子笔法,书家多不到此处。

当时,人称“张颠”的张旭名气最大,传闻其掌握王羲之笔法,秘不外传。早年,年轻的颜真卿找机会投到张旭门下,张旭门人众多,但都很难得到传闻中的“笔法”真传。每次有学生向老师讨教“笔法要诀”时,张旭总是提笔写两三字,其中写得最多的是“永”字,即所谓的“永字八法”。然后哈哈一笑嘱咐说:拿回去勤学苦练,功到自然成。当然也有偶得部分“笔法”的学生,便眉飞色舞夸耀如何“神妙”。张旭徒孙韩方明在《授笔要说》里只记载了“笔法”中的执笔部分,不知道是韩方明的老师崔邈只教给他这一部分,还是崔邈也只从张旭那里学得一小部分。

即使是“房东”裴敬(颜真卿跟随张旭学习的第二学期,张旭几个月连续住在裴敬府),张旭也只是以“倍加功法临习”之语搪塞。说明什么问题?张旭授艺,主要看资质和意志力,如果这两样都没有,宁可不教;若尚可,则教以部分笔法,如徐浩、崔邈等人。两样齐全的,则倾囊相授,如颜真卿。

总之,“笔法”很难得。颜真卿在第一学期(长安任官前期,30岁之前)和其他弟子的待遇一样,只是跟着老师后面普通学习,“笔法”的边都没摸着。在第二学期(罢秩醴泉期间,35岁左右),颜真卿终于逮到机会,诚惶诚恐地恳求老师赐予笔法,张旭也注意到了颜真卿的天赋,又为颜真卿的诚意和人品所感动,于是把颜真卿叫到一个偏僻的地方,居高临下,正式传授笔法。

张旭在传授笔法之前郑重其事地对颜真卿说:笔法至微,难以随便传授,非志士高人,拒不传授。

得到笔法要诀的颜真卿欣喜若狂,他把这次精品课的授课过程写了下来,这就是《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并在末尾写道:自此得工墨之术,于兹七载,真草自知可成矣!就是说,我得到书法真传了,待苦练七年,我就成功了!

看过金庸小说的朋友此时是不是有所感触,这“笔法要诀”好比《射雕英雄传》里的“九阴真经”,《天龙八部》里的“易经筋”,得此绝世武功秘籍,必定独步天下,成武林盟主。

书法史表明,二王、张旭之后,颜真卿就是中唐以后的中国书法第一人。

那么,神秘的“笔法要诀”到底是什么呢?颜真卿根据张旭的授意把它整理为十二个字:平、直、均、密、锋、力、转、次、补、损、巧、称。(当然,完整的王羲之笔法不止这些内容,但最核心的应该都在这里了。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各家记载与理解的王羲之笔法在文字内容或形式上是有偏差的,张怀瓘《玉堂禁经》里记载的笔法内容就不是这样的。)

此后,颜真卿在笔法系统指引下,勤学苦练,终于使他的颜体得到了拔高和升华。

此后,他陆续写出了《郭虚已墓志》、《多宝塔碑》、《东方画赞碑》等颜体的前期作品。其中,《多宝塔碑》是颜体代表作之一。

-----笔法鉴赏-----

说来说去,颜体书法究竟好在哪里?

首先是篆籀之意,上文已述,这里不再重复。

其次是蚕头燕尾。这是欣赏颜体书法的另一重要特征。这在颜真卿获得“笔法要诀”之前是没有的,这是颜真卿用古法与王氏笔法结合之后的一种创新。

颜真卿这里用的古法是隶书的“蚕头雁尾”。请大家注意:“蚕头雁尾”与“蚕头燕尾”,一字之差,差在何处?

望文生义即可,“雁尾”是指大雁的尾巴,尾部饱满平滑过渡;而“燕尾”指燕子的尾巴,尾部过渡落差较大,形成尖尾,甚至成分岔状,形似燕子的尾巴。

为什么颜真卿会把“雁尾”变革为“燕尾”呢?

大家可以看我之前的文章(书圣王羲之的笔法传承),在王羲之笔法(也就是张旭传授的“笔法要诀”)中,有一个笔法叫“揭笔”,颜真卿就是运用学到的这个笔法,适当夸张用笔幅度,就把“雁尾”写成“燕尾”了。

第三,纵横之象。张旭说:每为一平画,皆须纵横有象。写一横,看似简单,但是往往越简单的笔画越难写,笔画越少的字越难写。因为在普通意义上很容易写,往往就不经意一写,造成不用心,或者雷同,这就会落入俗套。张旭教颜真卿写一横,要写成起起伏伏,写出纵横之象。

后世的黄庭坚、文征明最喜使用这一笔法。 

-----步入巅峰-----

 素有天赋,二次跟随张旭学艺,在得到“笔法要诀”之后,苦练十数载,年届半百的颜真卿终于迎来了其书法生涯的巅峰时期。

这期间,他写出了《祭侄文稿》、《祭伯文稿》、《争座位帖》、《大唐中兴颂》、《麻姑仙坛记》等作品。

说到颜体书法,人们脑海里往往呈现的是法度森严、宽博雄浑的唐楷形象。其实,古代的大书法家一般都是基础深厚、诸体皆能的。颜体楷书是一种书法创新,故成为颜体的第一标签。而颜真卿的行草书功夫不在楷书之下,尤其是行书。

米芾就曾说过:颜鲁公行书可教,真便入俗品。董其昌也说:鲁公书,惟行体最佳,余好之不减二王。在米芾、董其昌这两位大家眼里,颜真卿的行书成就远高于楷书。

正如孙过庭的《书谱》,颜真卿的《述张长史十二笔意》,既是一部行书字帖,又是一部书法论著。

无疑,《祭侄文稿》代表了颜真卿行书作品的最高峰,被誉为仅次于《兰亭集序》的“天下第二行书”。其实,就字论字,《祭侄文稿》未必就比其它颜体行书作品高出多少,然而,艺术品是讲究感染力的,作者情感的注入是作品的加分项。

所以也有人评价颜真卿的书法为:真不如草,草不如稿。颜体楷书大多是替别人写的,与自己无关,而行草书都是记载了与自己有关的事,至于无意于书,只把满腔悲愤喷涌而出的《祭侄文稿》能成为“天下第二行书”就可以理解了。

-----人书俱老-----

颜真卿晚年,书法功力已经炉火纯青,而阅尽沧桑使得颜真卿的书法已经收敛锋芒,可谓人书俱老。

晚年的颜真卿主要作品有:《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自书告身帖》、《奉命帖》、《移蔡帖》等。其中《颜勤礼碑》可以说是颜体楷书的最高巅峰,比起中期的《多宝塔碑》更显成熟稳健、朴茂厚拙。

《移蔡帖》是颜真卿有生之年的封笔之作。这一年年初,颜真卿被李希烈从汝州移送到蔡州,并于半年后缢杀。 

-----后世追随与争议-----

颜真卿在世时,指导过怀素。“颠张醉素”,怀素从书法风格上来说是与张旭相提并论的,但实际在专业造诣上要比张旭差很远。

“颜筋柳骨”,颜体楷书的正牌传人是柳公权。正如“颠张醉素”一样,虽然相提并论,但柳体从颜体中来,有明确的师承关系。

每一件大事业要想泽被后世、传承久远,除了开创之功,后世传承之力必不可少。无论是思想领域还是艺术领域都是这样。王羲之没有王献之、萧衍、李世民、孙过庭等人的传承与力捧,恐怕“书圣”的桂冠也戴不稳。同样,颜体书法能影响至今,其中五代杨凝式、北宋苏轼、黄庭坚可以说功不可没。

颜体书法的成功一方面源于颜真卿本人的艺术修养、深厚基础以及名师传承;另一方面,与颜真卿率真个性和敢于创新也是分不开的。然而,后者也正是引起后世争议的主要因素。

例如,颜体楷书一改初唐欧、褚楷书清丽挺峻的书风,改成厚重雄健的书风。笔画变得粗壮厚实,趯(读tì,即竖末端的勾或挑踢,)笔厚重,有如“鹅头”。

还有《送裴将军诗》,竟然用楷、行、草三种书体夹杂着书写,一般人可能欣赏不了。

北宋米芾批评说:大抵颜柳挑踢为后世丑怪恶札之祖。明·项穆《书法雅言》:颜清臣蚕头燕尾,然沉重不清畅矣。清·陈奕禧《绿荫亭集》:清臣先生书,但用笔微重。

厚也罢,薄也罢。颜体书法在中国书法的殿堂里已经高高在上地经历了一千三百年了,真真切切地影响着直到今天的后世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并将继续影响下去。

有诗为证:

心从儒家来,手追书圣去。

厚重开颜体,雄强亚行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