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江堰浮世绘|黄春红: 水底的母校

 享道 2020-09-11

 水底的母校

黄春红    

我一年级入学时,是自带板凳去上学的。学校有个大操场,雨天时,一凼一凼的泥巴水溜滑无比。里面的教室是曾经供菩萨的厢房隔成,我们的教室左边靠着窗户,木格的窗户,一到冬天,老师便用报纸糊上,用于挡住岷江上刮来的冷风。五年级在我们教室的右边,那个教室的右边没有墙壁,连着一条宽宽的过道。过道的前方上两级台阶便是一条长方形的三合土台子,台子后边,是一个小院,三排土坯屋,一排两间,分别是厨房、老师宿舍、和三、四年级教室。

学校兴办于上世界五十年代初,是由一座破旧的庙子改装而成。那座庙,叫东岳庙,听母亲说,解放前香火非(很)旺盛,解放后,由于没有钱修学校,大队部决定,把学校设在庙里头 。东岳庙学校的大操场,又是我们友谊大队开大会的地方。我四五岁的时候,母亲总会带着我去。散会后总是有一顿“忆苦思甜”的玉麦面汤吃。

每到下雪天,万恶的冷风呼啦啦一阵猛吹,“噗”窗户上的报纸就落地上。呼啸的雪风像刀子似得在我们的脸上、手上乱割。耳朵、手、脚,都生起了冻疮,我的脚后根裂开整整一个冬天,直到来年春暖花开时,才会愈合。

1977年,学校搬迁至麻溪河边上。新修的学校三排青砖瓦房,成撮箕形。这个舒适的新学校,可有我们全校师生的功劳。旧学校拆除下来的瓦片、砖头,是我们用小背篼嘞哼嘞哼背过来的。

 新学校就在我家坎底下,有内外两个操场,外操场平平整整。每到秋天的星期天,村里人都把晒垫扛到操场上去晒谷子。操场边上是河坝空地,我去那里放牛。那些收谷子的老人总会逗趣地说:“耶,你们的新学校修得安逸哦。”听到这话时,我的脸上乐开了花。

操场的一边紧靠麻溪河,河边也有个长方形台子。那会没有红旗,也没有升旗仪式。做广播体操时,老师站在上面吹哨子,台下的我们跟着一,二,一的哨声有节奏地伸手、弯腰、踢腿。

 学校正面是一座长方形花台,里面有三株笔挺树干的泡桐树。花台各色鲜花竞相开放,有牡丹花、旗盘花、长春花等,娇艳欲滴。花台两边是教室,背后是一排老师的宿舍和办公室以及厨房。办公室其实就是几张课桌拼在一起,桌子四周有几把竹椅子,老师批改作业和开会,都在那一张桌子上。两边是一连三间的教室,每间教室都有前门和后门。前门靠讲台,后门在最后一排课桌的边上。靠外面的墙壁上方有几个用瓦片做成漂亮的梅花洞。靠内操场的窗户是半装台,大约一米高就是可以开关的玻璃窗户。

老师的寝室门前,挂着一片汽车的黄板钢,窗台上横放着一根铁棒,上课时,老师操起铁棒有节奏地敲击。我们一听到当——当——当的声音,便像一窝窝土蜂子似的,直往教室涌。

厨房里,一口水泥大缸、一台灶头、一个很小的碗柜。灶台上有一大一小两口锅。大锅是给高山上的学生蒸午饭的,小锅是老师们煮面煮饭炒菜的。厨房外面是一块菜地,老师们亲自种菜,萝卜熟了就天天吃萝卜,四季豆熟了就天天吃四季豆。

 八十年代末,学校调来几个师范学校毕业的青年教师,有胡作均、冯万鸿、焦丽君等老师,胡老师长得白净帅气,冯老师圆脸憨厚,焦老师美丽大方。他们的到来,使麻溪那个边缘山村的学校,燃起了希望。学校的生活异常艰苦,没有电视,没有广播,唯一的娱乐是一架从中心完小拿回来的破旧脚踏风琴。这可是稀奇玩意儿。每个傍晚,我都心慌意乱,为的就是想去听焦老师弹风琴。焦老师是个善良的女孩,一张好看的脸上老挂着笑容,看着特别亲和。她不仅弹风琴给我听,还手把手教我从哆唻咪开始练习。

 胡老师家在都江堰石羊镇,他有一辆自行车,每个周一,他背着吉他,骑着自行车弯弯转转几十里路,一路飞奔到学校已是汗流浃背。本来就爱好吉他的我更是痴迷他的吉他音乐,我去电站挑水都会绕一大段路去学校。有一次,老远就听见胡老师自弹自唱的一曲《大阪城的姑娘》,为了早点把水挑到他的窗台下,我挑着满桶水急切地飞奔,突然,被一块小石头绊了一下,“扑通”一个饿狗抢食,水倒一地不说,木桶裂成几瓣,回家扎扎实实挨了母亲的一顿打。

九十年代我远嫁浙江,几年后,我背着孩子踏上故乡的土地,第一个想去的地方,就是母校。可是,还没走出家门,就听见哥哥说,学校早已经被水洪水冲毁了。新修的学校在高桥边上。

高桥边新修的学校依然与我读书的学校一个样,依然是撮箕口形,所不同的是两边连着四间教室,一共八间。学校开设了学前班,操场上有一个旗台,五星红旗高高飘扬。我很想在学校门口拍张照片,可惜,没相机。

 随着紫坪铺水库的修建,麻溪平坝和学校一起搬迁了。山上没搬迁完的人家,都把孩子送到几十里以外的玉堂小学读书。因胡老师、焦老师、冯老师都在玉堂小学教书。改天,我一定去那里拍张照片,以弥补我多年的母校情。

关  于  作  者

About the Author

黄春红,四川省都江堰人。生于60年代末,小学文化,热爱文学,在牛背上看书长大。90年远嫁浙江,于20164月,带着满身伤痕回到家乡开始学习写作。现是成都市、都江堰市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发表在《人民代表报》《四川农村日报》《安庆日报》《闽西日报》《惠阳日报》《都江堰快报》《龙泉驿创作》等全国多家报刊杂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