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0%增量来自SUV,吉利4月新车销量解读!

 童济仁汽车评论 2020-09-11


2018年4月,吉利汽车(含领克)共销售新车128,817辆,同比增长48.5%,环比增长6.5%,排名自主乘用车企第1名。

童济仁汽车评论 编辑丨李梦晨

继今年1月之后,吉利汽车在4月又一次超越上汽通用五菱,成为“自主第一”。

4月淡季开启,就乘用车企业销量TOP 10榜单而言,演变为“三三四”的格局。吉利增速强劲,继续领衔“第二梯队”。相比之下,长安汽车、长城汽车与吉利汽车的差距渐渐拉大,几乎有6万辆的“销量差”。值得注意的是,上汽乘用车又一次跻身TOP 10,起码,在头部市场形成了自主与合资“五五开”的新局面。

目前,吉利汽车状态良好,以销量数据证明了“两条腿走路”的正确性,而且也证明,自主品牌可以同时搞好轿车和SUV。我们看到一个数据,虽然近几年吉利在SUV领域“后手发力”,但是在今年4月,吉利成为了SUV销量最多的车企。

前几天,博瑞GE正式上市。这款车的重要性,更甚于之前上市的帝豪EV和PHEV。一方面,博瑞GE开启了吉利新能源时代元年,“蓝色吉利计划”自此提速;另一方面,博瑞GE也代表了吉利“第三次”品牌向上的思路,在新能源领域会有新机遇。


吉利:再次成为自主第一,帝豪、博瑞找回状态

吉利销量:119,738辆,同比增长38.0%,环比增长6.5%

【4月亮点】

1、7款车型销量过万,包括3款轿车、4款SUV;

2、吉利成为4月SUV销量最多的车企;

3、新款帝豪3月上市后,4月销量同比增长超20%;

4、博瑞4月销量同比增长了8.7%。

【潜在风险】

远景X1环比下滑明显,在5万级入门市场,吉利重新发力,还是暂时放弃?


4月,博瑞售出新车3,323辆,同比增长8.7%,出现了久违的正增长势头。不过,博瑞暂时仍遇到了销量“天花板”,3,000多辆的成绩难有大的突破。

博瑞GE的加入,会有一些改观。MHEV和PHEV车型,弥补了之前的油耗短板,而且,插电混动在一二线城市还有可能拿到新能源牌照,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在现有销量的基础上,博瑞GE月均增加1,000台也是有可能的。


帝豪在3月份改款上市,初期难免有一些销量波动。进入4月,帝豪以22,667辆的销量成绩杀进了轿车榜单前5,状态迅速恢复。此外,帝豪GL和远景也双双进入轿车销量TOP 30。吉利在轿车市场的“三叉戟”,爆发力依然十足。

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车企重新在轿车市场发力,尤其是合资品牌,以“入门车、廉价车”向10万元以下的市场施压,帝豪面临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只是,有压力也是一件好事情,弱者淘汰,强者更强,自主品牌也会更好更快地实现自我进化。


再说到SUV军团,4月吉利共有4款SUV销量过万。其中,博越继续保持在2万辆以上。吉利多数SUV产品均可以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简单计算,4月SUV为吉利贡献的同比绝对增量是25,798辆,而吉利整体的绝对增量是32,966辆,占比为78.2%。也可以说,吉利销量增长的红利近8成要归功于SUV。


不过,还是那个问题,金刚和远景X1所代表的5万级入门市场,吉利仍然无暇顾及。

远景X1和X3的产品思路类似,均是老车型的升级改造,但市场表现“冰火两重天”。远景X1最大的问题是空间狭小,而当消费者稍微添加一两万预算,就可以“升级”到远景X3的时候,远景X1自然会被放弃。

只是,如果低端车型的占比越来越少,中高端车型的占比越来越高,吉利应该是乐见其成的。

领克:月销突破9000辆

领克销量:9,079辆,环比增长6.7%

【4月亮点】

领克01超9,000辆,突破万辆指日可待。

【潜在风险】

新动力(1.5T和双离合)还需要经过市场和消费者的检验。


遥望一下,领克02将在6月底正式上市,同时,领克01 PHEV也将开启预售。

4月领克01突破9,000辆的消息,提振了一口士气。事实上,领克不缺订单,受限的还是产能。可以预见,只要产能可以得到保障,随着领克02、03的到来,领克将为吉利汽车贡献相当可观的绝对增量。

之前,《童济仁汽车评论》参加了领克02的试驾活动,重点体验了“1.5T+双离合”的新动力组合。这样的动力配置会是领克02上市之后的“主打”,同时,也是消费者最关心的一个产品点。


1.5T发动机由沃尔沃和吉利联合开发,共有高低功率两个版本,是一款三缸发动机。在低转速区很难体会到异常的抖动或噪音,只是到了高转速区,输出声音略显嘈杂,有些信心不足。总体而言,这台发动机在振动和噪音控制方面已经相当不错了。

相较于领克01,领克02其实更加成熟。但最大的特点在于,售价更低,个性化更明显,由此来看,领克02会覆盖更广的消费群体,尤其是年轻一代。


至于竞品,可能会直接锁定在将陆续上市的一汽-大众探歌、南北丰田C-HR/奕泽。不论主动,还是被动,领克都必须面对此类品牌新车的直接对垒。

上市在即,产品力是否过硬,市场和消费者的检验才会是最终的标准。

版权声明:本文为《童济仁汽车评论》独家稿件。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须注明出处为《童济仁汽车评论》和撰写作者。如有任何侵权行为,侵权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