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长城与宝马合资背后的“野心”:从“SUV领导者”成为“新能源SUV领导者”!

 童济仁汽车评论 2020-09-11


作为我国放开汽车合资股比后签约的第一家合资整车企业,长城与宝马的合资可能是中国汽车史上最具有深度与广度的一次合资——一个新合资样本由此诞生。

童济仁汽车评论 编辑丨辰巳

多年来,跨国汽车企业通过完全不对等的技术优势,从在中国汽车合资企业那里取得了知识产权、品牌、产品技术来源、管理、配套、销售网络、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实际控制权。“市场换技术”已经名存实亡。 

当天平出现了倾斜,变化自然就会出现。而这第一个变化则是由宝马开始的。


10月11日,宝马集团宣布,计划用36亿欧元收购在华合资公司华晨宝马25%股份。而在前一天,宝马集团董事长科鲁格在北京表示,未来宝马将进一步扩大对华合作。显然,科鲁格所指的对华合作,不仅包括此次华晨宝马股比的变化,更包括三个月前宝马集团与另外一个中方伙伴长城汽车签署的合资合作协议,以及这个协议中的长城宝马合资项目。

从长城与宝马双方透露的信息来看,合资项目正在顺利推进。一方面发改委即将正式批复此合资项目,另一方面双方也已经互派研发人员,进入车型相互测试阶段。

当长城与宝马成立50:50的合资公司落定后,中国汽车的合资模式因为几个“第一”而进入了新的阶段:


  • 第一家集研发、生产、供销与一体的合资整车企业

  • 第一家有民营企业参与的合资整车项目

  • 第一家首款产品使用自有品牌的合资企业

  • 第一家产品面向全球市场的合资整车企业

这几个“第一”的背后,是长城与宝马相互之间的充分认可,也是长城借力加速推动其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及国际化进程的开始。对于这场充分体现新时代下协同共赢主旋律的合资,我们应当将目光放远一些,从二者共同推进的动作,分析长城将会有怎样的“野心”。

新旧合资的区别究竟在哪里?

在旧合资时代,由于中国汽车业与发达国家水平差距太大,合资企业基本都是制造、销售外方的成熟产品,因此中方合作伙伴对于实际经营与管理的贡献远远弱于外方。即使到了今天,部分合资企业已经具备在外方成熟平台基础上进行本土化“适应性开发”的能力,但品牌仍然是外方所有,中方也仍然缺少从零开始“know how”的开发经验。

但长城和宝马的合资打破了这种惯例,双方从一开始就是基于市场驱动的合作,把目光聚焦在全球市场的全产业链上,调动双方优势资源,打造自有品牌。这是一场在真正平等话语权的基础上展开的合作。

在产品定义和研发阶段,合资公司采用宝马的全球研发和生产控制标准,同时发挥长城在本土化生产、配套、管理等领域的强大能力,不仅为中国,更为全球主要市场提供产品。

宝马在新能源技术体系上的多年积淀以及研发成果的优势,加上长城高效的工业化生产与强大的制造成本管理能力,对于两个在挑选合作伙伴上都无比挑剔的企业,这种“强强联合”显然对双方都是一场互惠互利的合资。

与宝马牵手,长城获得了什么?

与宝马合资对于长城最大的推动莫过于新能源与国际化两个方面。事实上,即便不与宝马合资,我们也能看到长城近年来在这两方面不断发力,而如今与宝马的合资,无疑是给长城这个高速飞行的火箭再增添一个助推器——不仅能够加速长城自身新能源业务的发展,同时借助宝马在全球市场的运营能力,让合资公司成为长城迈向国际化的桥头堡。

宝马拥有全球领先的电动化技术,也是对新能源技术研发热情最高的跨国车企之一,而长城在新能源技术上同样已有多年的积累。因此,双方合作推动电动化进程,无疑会将各自优势放大,对于新形势下双方抢占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领先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

长城与宝马的合资公司会建立独立的研发体系,其中既有双方母公司派驻的研发人员,也会有合资公司自己招募的技术人员。双方会共同打造专属电动车平台,在轻量化、效率、续航里程、安全标准、空间优化等方面,按照国际化标准进行重新考量。

虽然由此产生的先进技术成果属于合资公司,但同样可以适时反哺到双方各自品牌车型上,包括由合资公司开发的核心零部件、形成的技术研发体系、培养的技术人才等等。这种深度的技术共享与交流,也是当下大多数合资公司所不具备的。

另一方面,与领先豪华品牌的合资,长城获得的输入不仅限于产品与技术,还有国际化的管理经验。对于任何一个中国车企而言,全球市场的品牌形象树立,都是极具挑战的难题。从去年的法兰克福车展WEY的亮相,以及代表长城新能源、自动驾驶技术实力的WEY XEV概念车在法兰克福车展的全球首发,长城国际化的战略雄心可见一斑。

拥有国际化愿景的长城,与宝马合资所能吸收的管理体系、全球化视野、成熟规范的业务流程、对各国法规标准的深刻理解以及大量的知识沉淀,都是长城加快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提升品牌竞争力与溢价力的宝贵财富。尤其是当双方共同面对全球市场,设计、研发、制造、销售符合全球化需求的产品时,这种在实战中的学习、管理模式与体系的建立、对长城相关人员的锻炼,远比单纯依靠交流、学习有效得多。

通过自身的努力发展,长城开始逐步走向世界制造的前台,不管是优势互补,还是在企业文化融合及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等方面,这场与宝马的合资,都能给长城带来更大的价值。

从“SUV领导者”到“新能源SUV领导者”

在与宝马合资之前,事实上长城的新能源版图已经逐步展开:从早期C30EV的推出,到WEY Pi4新能源平台的量产,到WEY XEV、WEY-X等展现未来理念的纯电动概念车亮相,再到全新新能源品牌欧拉的问世。尽管不是时间上的领先,但在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领域的不断探索,长城在新能源领域也有足够的底气。

这一切在与宝马合资后,将会得到更强的推动。借力宝马全球领先的电动技术与全球化运营经验,结合长城已有的制造成本管理能力、渠道体系、产品策划及营销能力,长城有机会将其在现有燃油SUV领域的领导者地位延续至电动时代,即从“SUV领导者”转变成为“新能源SUV领导者”。

要做到这点,只有以技术为本,掌握包括三电、底盘、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在内的核心技术,才能持续占领高地。长城在动力电池研发方面的投资已超过10亿元,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也在筹建中,而一系列试验中心也相继投入使用。技术上的领先加上长城在传统SUV领域强大的品牌背书与市场基础,当汽车从燃油向新能源转型时,长城依然是最有希望站在电动SUV浪尖的一员。

也正因如此,基于双方的优势,长城与宝马在品牌建设、管理体系、生产制造、技术研发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长城也获得了成长为更具国际竞争力企业的契机。这个过程中,向宝马的学习与借鉴,能够让长城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禀赋。

长城与宝马的合资,无疑开启了一场新合资时代。随着中国汽车产业进入新阶段,自主品牌不断增强自身实力,跨国巨头们也逐渐意识到要在真正平等互惠的基础上与中方展开合作。而合资的背后,我们也不难窥见长城的“野心”——一场在长城董事长魏建军口中“最有质量的合资”给长城带来的助推,将会在几年后给长城、给中国汽车格局带来更加深远的影响。

版权声明:本文为《童济仁汽车评论》独家稿件。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须注明出处为《童济仁汽车评论》和撰写作者。如有任何侵权行为,侵权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