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活动丨从Fisker到Karma,这家高端电动车的先驱能重生么?

 童济仁汽车评论 2020-09-11


2014年,万向以1.492亿美元收购美国Fisker菲斯科汽车公司,并改名为Karma汽车;2016年,万向拿到第6张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2018年11月,万向宣布投资713亿元建设年产80GWh动力电池项目和年产5万辆增程式纯电动乘用车项目;2019年4月,Karma汽车携三款豪华电动汽车亮相上海车展。

此时,杭州的万向创新聚能城和加州欧文市的Karma汽车,彼此成为对方最好的背书。

童济仁汽车评论 编辑丨辰巳

反其道而行的“出口转内销”

美国加州,全球新能源汽车最活跃的区域,也许没有之一。北加州的硅谷,特斯拉总部就在这里,而同为全球高性能豪华电动车的先行者,菲斯科总部则在南加州欧文市。菲斯科的创始人亨瑞克·菲斯科曾经赋予了宝马Z8、阿斯顿·马丁DB9和V8 Vantage以动人外形,并且深谙汽车个性定制业务。

所以,Karma的出身也有了一层贵族基因。

而在万向收购之后,从Fisker更名为Karma,随之也对工厂、车型进行了升级,并于2016年交付了Revero——一款拥有双电机驱动的增程式四门轿跑,这款定价13万美元的定制化生产车型曾被美国《绿色汽车杂志》评委“2018年度最佳豪华绿色汽车”。

而在今年上海车展上发布的新款Revero GT,除了电机与电池进行升级外,还将原本采用通用发动机的增程器更换为来自宝马的TwinPower三缸发动机。这款车型也将在今年下半年以进口的形式引入国内。

自2014年收购后,万向并没有急于让Karma迅速来到国内,而是继续在美国这个全球门槛最高的市场上站稳脚跟。根据Karma的规划,明年将向欧洲和中东进军,然后是亚洲,至2021年落地中国制造。

而在2019年,Karma会在中国启动创新中心和体验中心,进行资源和能力的积累。同时,在现有的增程式K1 1.0平台和K1 2.0平台基础上,继续打造全新的K3.0纯电动车平台以及V平台,在中国实现量产,同时进行技术和服务输出。

如果要找一个类似的参照,吉利收购沃尔沃与之有相似之处——全力支持其独立运营,国内外技术研发、生产配套相互呼应,直至最终形成与母公司之间的体系实力。

上海车展展台上那辆SC1 Vision Concept概念车就代表了Karma的纯电动愿景。除了电驱技术,SC1 Vision Concept整套技术的核心在于全新的信息娱乐架构,以5G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通信系统融合了触摸、语音、视觉和图形智能界面,实现了驾驶者、智能系统与车辆本身的互动。

除了造车,Karma还有什么打算?

尽管规模不大,但是Karma拥有从设计、工程、营销和手工制造独立一体的完整体系。所以,手握核心技术的Karma除了造车,也希望打造成一个平台和技术的输出者,通过与其它伙伴的合作产生更大的价值。

今年1月3日,Karma与黑莓QNX在汽车网络安全管理系统上进行深度合作,这让Karma成为第一家测试和集成QNX技术以提供安全的无线下载升级的公司。此外,Karma与旧金山出行服务软件供应商Ridecell达成了共享业务平台的合作,面向豪华酒店等客户提供小型Revero车队进行即时试驾业务的运营。

这就是Karma的“开放平台”思路,基于已有的市场和工程资源作为孵化器,为行业其它创新者提供试验平台,不仅能够培养、发展和验证新兴技术,也能让Karma利用技术专长创造新的收入来源。这在当下批量生产电动汽车成本并不占优的情况下,对于一家规模不大的创业公司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同样在今年上海车展上,Karma展出了与知名设计工程公司Pininfarina合作的首个成果——Karma Pininfarina GT。Pininfarina只为最杰出的内部创作产品赋予GT称号,而这也是Pininfarina有史以来首次将GT应用于合作产品中。与大家熟知的Pininfarina为诸多自主品牌提供设计服务有所差别,Karma与Pininfarina的合作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自Pininfarina在洛杉矶开设了一家新的设计中心之后,Pininfarina与Karma达成的商业合作是其推进在北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Karma是一家汽车公司,但是也不仅仅只把自己看成一家汽车公司。

Karma的产品哲学:极致定制化

在加州莫雷诺谷,曾经坐落着通用汽车Van Nuys工厂,而如今这里已经是Karma的创新定制中心。尽管在占地约5万平方米的工厂里拥有焊装、涂装和总装车间,但这里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手工定制化工厂。目前,这里的Revero车型产能保持在45台/天,预计到今年底经过升级改造可以达到更高。

显然,这样的手工生产节奏为的就是极致的个性化。不管是独立的编号、特别颜色、内外饰件材质、车主专属印记,这种从车主个性化视角出发的制造方式,也可以与自身的品牌价值相互映衬。

如果联想到阿斯顿·马丁或者迈凯伦这样的小众豪华品牌,高端定制和个性化同样是它们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而Karma的“LHCT”品牌定位也充分体现了这一思路:Luxuray(豪华)、High-Tec(高科技)、Customization(定制化)、Treatment(尊享待遇)。

也许在Karma的眼中,自己并不算是一个单纯的“新势力”,而是继承了传统车企特质的创新车企,要做到传统豪华与新豪华的兼容。此时,将高端定制服务做到极致,就成为当下最符合Karma品牌与产品调性的切入点。

在中国,Karma有机会吗?

一个汽车品牌,如果不能在中国立足,它的发展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尤其当考虑到Karma被万向集团收购后与中国密不可分的关系。

如果Karma是一个传统汽车品牌,那么前方的大门的大概率是会关上的。而恰恰因为它是一个电动化品牌,它在驱动技术、车载互联技术上的创新以及在定制化领域的极致追求,让它有机会在新的品类里找到机会。

而这个机会,就是高端用户日益剧增的个性化需求。只要风格鲜明、定位准确,总会有属于自己的消费群体。而不盲目从众、需要强烈个性化的趋势在高端消费市场中也更加明朗。

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Karma更像是一张白纸,这对于要让消费者买单有利有弊。好的方面是Karma可以没有任何包袱地讲故事,让消费者逐步领会其品牌精神;不利的一面则是如今国内新品牌层出不穷,在消费者开始形成审美疲劳和思维惯性之时,如何靠差异化从众多新品牌中脱颖而出。

好在Karma,或者再追溯到Fisker,从诞生之日起,其定位与理念就没有改变,同时也一直活跃在美国汽车消费市场的顶层生态中。而它抓住的是大体量豪华品牌主观或客观上无法触及,但同时又确实有市场需求的空白地带,并让消费者充分感知,形成属于Karma在中国市场独特的口碑,让消费者找到为之买单的理由。

版权声明:本文为《童济仁汽车评论》独家稿件。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须注明出处为《童济仁汽车评论》和撰写作者。如有任何侵权行为,侵权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