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郝琛宠 | 德国观念论的“工夫”不在静观冥契中

 悲壮的尼古拉斯 2020-09-11

访谈人简介:




答:谢谢,这个问题比较好回答,也是我很擅长回答的(笑)。严格来讲,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前者可以停留于一种单纯的兴趣或欣赏状态,后者则可能需要克服内心以及周围环境的压力。不过在我这里,从前者到后者似乎没有明显的过渡。我的家庭背景中有非常浓厚的宗教氛围,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不一定会对宗教和神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有多了解,但可以对信仰本身和其中实际发生的东西有比较原初而深刻的经验。这种经验让我产生了一种冲动,想要把不可说的东西清楚明白地说出来。可能我并不是非要学哲学,只是哲学与这种言说最为接近。

我自幼也对《论》《孟》《老》《庄》《易》这几部经典感兴趣,尤其是其中体现的天人关系或道物关系,但在与宗教体验对照下,还是能感受到二者间不易消解的张力。直到初中时期,我偶然听到了傅佩荣老师的哲学讲座,感觉以前的一些疑惑得到了解决,于是开始阅读这方面的书。我觉得从喜爱哲学到“研究”哲学的过渡应该是自然而然的,我非常珍惜和享受读书思考的过程,像以前一样保持着内心细微的感触力,这就足够了。

问:那么,为什么会选择德国观念论和现象学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今年恰逢黑格尔诞辰250周年,觉得他的或者整个德国观念论的思想有哪些特别吸引的特质?

答:这不能百分之百说是我的选择。客观原因是,我目前对古希腊和中世纪的哲学传统还缺乏了解,即使在德国古典哲学方面,也只是在文本层面有一点基础,希望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获得进步,尤其是沿着一定的问题线索慢慢拓宽视野。我可能更倾向于分享一些个人感受。

首先,德国观念论和现象学的视域中都包含对做哲学或“哲思”(philosophieren)的元思考,也可以说是从这一点出发的。这里与古代哲学的区别或许在于,对哲学活动的思考既形成了它们不得不面对的基本问题或问题域,也不断塑造着它们的哲学形态,而通过反思产生或得到的经验、概念乃至理念,都关联着一个活生生的自觉的个人。这就导致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在概念和反思被客体化的地方,反而体现着切己性的自我意识;在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得到充分发挥的变易进展中,原初的思想动机反而得到了保存;在将世界中心化的同时,超验的绝对者维度也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呈现。举例来说,黑格尔和海德格尔的思想中都包含着对历史中、时间中真理意义(或信息)的传递,这也许能说明它们为何在最冷峻幽深之处蕴含最多的真“情”。

因此,德国观念论与现象学中始终不满足于现状的复杂的思想进展,指向的应该还是“教化”或“成人”的问题。它们都认识到了现实的无止尽的复杂性和神秘性。我觉得这足以表明,自然哲学、宗教哲学甚至神秘学的语境在这两种哲学形态中都是无法割舍的,也就是说,始终有某种超验性的维度徘徊、笼罩、生长在思想周围,无法被彻底还原。但另一方面,对神秘性的看似“保留”又并非刻意为之,就像那种自觉的、奋进的、反思性的自我意识也不是故作姿态或平地凸起,而只是在面向现实的精深思索中自然呈现出的外观。所以,德国观念论的“工夫”不在静观冥契中,而是在思想的行动中,同时,它的视域也没有抛弃绝对者和个体。我觉得这一点与我们的现代体验有很深的共鸣。

最后一点吸引我的地方,可能就是这种强烈的时代感。我并不是指,德国观念论和现象学都反映了所谓的“现代性”,相反,我认为这样的运思之成为可能,首先必须承认脱离一切时代前提和时代性、地域性的考虑去思想的自由。这种时代感应该反过来理解为它们思想的品性。引起我关注的那种时代性可能比较特殊,它可能是一种注定的机缘巧合,比如德国古典哲学对近现代本土思想的深刻影响,以及它的各种变体勾勒出的思想演变轨迹。在我看来,对西学的研究恰恰容易忽视对近人思想成果的消化,这也构成了我学术兴趣的另一方面。

这些想法不一定能找到根据,仅代表我个人一些浮浅的体会。

问:除了这些优点,认为德国观念论存在一定的缺陷吗?如果有,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

答:德国观念论作为一种已成为传统的思想学说,本身当然无所谓好坏。我目前对德国观念论的认识很有限,从初步印象来看,让我感到困惑的可能更多是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当今,对德国观念论的研究正在迅速趋向分析化、精细化甚至经学化,我绝不否认专家式研究的重要意义,但这类研究模式一旦趋向于成为唯一的标准和学习者努力达到的水平线,德国观念论中最有力量的部分就不再有效,它本来蕴含的多重维度也会被敉平为正确无误的逻辑证明。因此,在把这套学说当作历史性、知识性的概念体系的同时,还应该记得它也是一种方法或对思维的教化,这两者本来就是一体的。在我看来,用符合生活经验的平实语言去读解黑格尔的著作,或结合其方法来阐释新的具体现象,都不失为更值得效仿的尝试,可能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我察觉到的另一点是,德国观念论研究站在自己的立场对其他类型的思想进行评估或批判时,经常旗帜鲜明地提出一些基本模型,如“自我意识”、“自身关系”等,这些概念或许能一刀切式地切中各种思想内部相似的某方面,但已经与思想由以发生的实际经验有所扞格(这可能受到了海德格尔相关阐释的影响)。

问:对自己未来从事的研究有怎样的计划?

答:我目前对新柏拉图主义与黑格尔思想的联系,以及德国观念论与现象学之间的关联很感兴趣,大致会多关注这些方面。

(提问人:湖南大学哲学系 王宏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