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理论基础

 国学话乾坤 2020-09-11

中医的理论基础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的理论基础。

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所以这个“精气”自然不是很难理解。

精气学说认为气是生命的本源,人体机制的正常运行需要精气的调和,故凡为疾病,都是由人体之气的升降出入失调所致。

阴阳学说简单而博大,阴阳哲理自身具有三个特点:统一、对立和互化。在思维上它是算筹(算数)和占卜(逻辑)不可分割的玄节点。

在阴阳学说中,阴和阳分别代表着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事物对立的两面,阴阳之间对立而又统一,相互间存在着交感、制约、消长、转化等彼此依存而又斗争的关系。

五行学说的了解更是不在少数,知道它朴素,不过更多的人认为目前的原子分子的说法更可靠。

五行学说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可按其基本属性分为五类,分别以金、木、水、火、土命名,五者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这三种学说涵盖了中医学中关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基本观点,并且构成了对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最终的理论依据。例如,在中医学理论中,表证、热证、实证可归属于阳证的范畴;里证、寒证、虚证可归属于阴证的范畴。也就是我们常所说的“阴阳表里虚实”。再如,中医认为,金、木、水、火、土在人体中分别对应着肺、肝、肾、心、脾五脏,五行平衡、五脏调和,人体才能维持健康和气血旺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