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波涛中的十五次浪潮——读冯敏飞《危世图存—中国历史上的15次中兴》

 古磨盘州人 2020-09-11

非常巧合的机缘,我结识了冯敏飞先生。

先生虽是中国作协的大家,而我跟他结识在金融作家圈子里。先前听说冯先生著作等身,结识了才知道,他果真名不虚传。冯先生不仅作品多,而且他写的历史题材比较多,这是我在金融作家圈里少见的。

原本还想深聊,后知悉福建省图书馆周末为先生办了一场演讲暨《危世图存—中国历史上的15次中兴》的读者见面会,考虑到先生还得备课及准备材料,就没再叨扰。

冯先生在朋友圈发了演讲会和见面会的盛况,我等惊羡不已,转发完消息,福州的朋友怪我没有提前通知,不然,他一定会现场聆听。对于一个码字的人来说,能将作品写出这样的知名度,绝对是了不起的人物。

不几日,我收到先生大作《危世图存—中国历史上的15次中兴》,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沉,一者表现在厚度,再者表现为内涵。《危世图存—中国历史上的15次中兴》被冯先生称为“王朝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非常荣幸,在历史研究方面,我也算是赶了一回时髦,2012-2013年我写了一个“历史三部曲”,由于我的落脚点只有三个朝代,而冯先生一部《危世图存—中国历史上的15次中兴》跨越了中国古代文明史,相形之下,冯先生的气场就如日中天了。

因为有历史偏好,加上冯老师又是熟人,且冯老师参考的很多资料都读过,如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和《万历十五年》,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等,因此,拿到冯先生的大作就恨不得一口气读完,我景仰的大家相聚于冯先生的大作中,我必须要第一时间学习

一、关于本书

《危世图存—中国历史上的15次中兴》由新华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全书25万字,定价39.8元。本书由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员马勇先生作序,马勇先生还有一个头衔是著名历史学家,冯先生作后记,冯先生是福建知名作家。

本书的结构非常有意思,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占据本书内容的四分之三,下篇占四分之一。上篇的内容记录历史上的15次中兴,下篇主要阐述冯先生对中兴的理解。从内容上看,上下篇不是一个“字数级”的,但是从内涵上看,下篇的创作难度比上篇更大,因为,这是创立学说,开宗立派的。

上篇介绍了夏商周的少康中兴、盘庚中兴、武丁中兴、宣王中兴,直到明清的弘治中兴、万历中兴和同光中兴,一共15个,每次中兴都围绕四个方面阐述:积弊、新政、后续、反思。每次中兴的每个部分,冯先生都用了一个非常精准的标题,阐明自己的观点。

下篇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是由六篇论文组成:一是小结—中兴特征,二是揭秘—中兴与改革,三是警示—改革风险,四是剖析—改革层次之变,五是沉思—文化的此岸与彼岸,六是畅想—明天的历史。

我更注重下篇的学习,虽然只有几篇文字,但这里面都凝聚了冯先生读史的智慧,关于中兴、关于改革、关于文化、关于和平等等,读史让人明智,这本书展现的是冯先生的史学思想,需要仔细研读。

二、关于内容

历史原本该是“记录学”或“纪实学”,即史官根据当时看到的情况或者获得的消息如实地记录当年的人和事,最后整理出史记。而事实上,我们的历史是为了警示后人用的,《资治通鉴》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资治通鉴》是写给帝王看的,史书中还有很多内容是教育后人的,史书分列传、奸臣、名儒等传记,假如在流芳百世的史籍上获得褒奖,那是知识分子最高的荣耀;假如被打入奸臣传,那就会让儿孙蒙羞遗臭万年。

有鉴于此,古代人为人处世必须要有敬畏之心。不然,后世人写前朝史的时候,不知道如何记载你的生平。有些皇帝或者权臣因为担心后世史书把自己写坏了,因此,他有权的时候就想通过权力来给往自己的脸上贴金,妄图通过篡改历史来粉饰太平。可惜这些人不知道,中国古代的史官都生有铮铮铁骨。

记得以前写《理说明朝》的时候,有本关于明朝历史的书非常火,很多人都责问我再写明朝随笔的目的,当时我的回答是,我找到了写历史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别人没有思考过。我的切入点是“明末三大疑案”:红丸案、梃击案、移宫案。

在《明史》上清楚地记录着明朝末年皇宫里的三大案件,这三个案件有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很多人看到这段,估计都当成故事看过去了,我看到这儿的时候,就看不下去了。因为,三个故事都非常完整,还有什么好怀疑的呢?

最终我想清楚了,清朝史官写这段的时候,他们采用的史料是东林党的,而当时阉党关于这三大案件也有自己的结论,史官们说是疑案,他不过是在告诉后人,他们编辑《明史》的时候采用的是东林党的观点。当时,东林党与阉党斗争非常激烈,谁也说不清楚哪个党是对的,但是作为读书人,他们明知阉党对的,他们也不会明目张胆地说,毕竟阉人被读书人从骨子里就看不起。因为史官和东林党人都是读圣贤书的。

话说回头,正是因为当时史官写史不是为了纪实的,这也就给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空间。每个书写历史的人,他必须要找到一个切入点。

冯先生的切入点是两个,一个是人类历史长河,一个是15次中兴。人类历史长河现在几乎没有可写的内容了,因为历史学家们已经将文明社会的历史差不多都记录详尽,冯先生以历史长河为时间轴,真正切入的是“中兴”事件。

我佩服冯先生独到的视角!

写历史上王朝兴盛的,写历史上王朝衰败的,写历史上重大事件的,写历史上重点人物的,写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著作都汗牛充栋,唯独很少有写中兴的,冯先生还给中兴做了一个特定的解释,那冯先生在这个话题上,算是第一人了。

十五次中兴,十五段以上的史实,尽管夏商周三朝大部分历史还属于半信史时代(注:柏杨语)的史料,本书采信的都是正史或者说官方发布的历史,假如你对历史感兴趣,假如你想知道上下五千年特定历史时段的知识,在本书中都能获得满意的答案。

三、关于技法

冯先生是福建著名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京城之恋》曾获得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一等奖,出版的专著达十几本之多,就凭这个数据就知道本书的写作技巧大概处于什么等级了。

从术语定义上(立论),这是本书最大的一个亮点,冯先生将“中兴”做了精准的定义,这是本书的点睛之笔。冯先生定义的“中兴”不是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盛世,而是指由盛而衰后,经历当朝帝王的励精图治,王朝由衰重新变得兴旺发达的时期。因此,在这本书里我们看不到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仁宗盛治、仁宣盛世、康乾盛世等辉煌时期,因为它们都不符合冯先生“中兴”的概念,虽然在讲解中兴的时候可能会涉及这些时期,但是,这些阶段不是本书的重点,这些事件不是本书关注的对象。

从结构设计上,本书的内容更像一个大学历史教授的备课笔记或者讲课稿,上下篇各有特点,15次中兴虽然史料不同,但是,冯先生要表达的结论是一样的,通过回顾积弊的成因,阐述新政的重要性和对时局的意义,新政后续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通过这个中兴事件,给后人留下了哪些思考的空间?读史干什么?读史可以愉悦身心,可以收获知识,可以学习先贤为人处世的道理。冯先生按照自己的思考,说出了自己学到的道理。

从语言表达上,冯先生喜欢采用生动的语言,这给枯燥的历史阅读增加了不少趣味性,尤其是新词的使用上,冯先生不让年轻人。如,他定义景圣中兴的新政为“双赢战略”,他反思建炎中兴为“止损也是一种赢”,此外,在正文中提到朱由检(崇祯皇帝)“有钱买棺材,没钱买药”等等,语言生动,阅读轻松。

四、关于中兴

根据冯先生的定义,中兴是一个时间段,这个时间段包括:一是自家人在中兴前制造的烂摊子,二是中兴之主励精图治重振河山,三是国家重新进入国泰民安的盛世,四是国家再次开始走向衰败。

中国一句古话叫“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生不过30-40年就会转运,富不过三代。在本书中,冯先生通过对中国大历史上的15次中兴进行时间分析,他得出的结论是,不计夏商周前3个中兴,后12个中兴总共持续了373年,平均每次中兴持续31年,由此可见,我们平时听到和学到的古话,很多事蕴含了科学道理在里面。373年放到27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不过短短的一瞬,通过这个时间对比,也让我们知道幸福来之不易,遇到幸福必须努力珍惜。

历史的车轮其实就是一个个大小不等的中兴连接起来的,因为中兴的存在,所以,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也就是,黄炎培先生对毛主席提问“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的原因,主席给黄先生一个巧妙的回答,不知道我们是否真的跳出了“历史周期率”?

马勇先生说,《危世图存—中国历史上的15次中兴》是《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中国版”,我不知道别的读者的意见,关于中兴的定论及中兴的反思,冯先生的意旨与克伦威尔先生是一致的。

五、关于读后

在笔法上,冯先生没有采用传统的春秋笔法写史,而是采用台湾学者或者西方学者治史的风格,这样的表达方式是否容易被历史科班的人所接受,这是冯先生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因为,在什么山唱什么歌。

在史料的引用上,通过阅读参考书目,知道冯先生写这本书参考了古今中外不少大家的作品,信息量大且来源丰富,这增加了本书所写史料的可信度,也拓宽了读者能学习不同大家精髓的眼界。因为史料跨度涉及几乎整个文明史,参考书目没有提官方史籍,估计冯先生认为古典史籍都是基础知识,无须枚举。

在历史评论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史观。不同的人看同一个历史人物和事件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是学习历史的玄妙之处。但是在涉及一些典型人物时,假如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定论,估计更利于读者理解和接受。比较很多历史人物活在当时的情境下,存在的不一定合理,但是存在应该还是有其自身的道理的。

在书中,冯先生列举了这样一组数据:从秦始皇登基到溥仪退位,中国历史上有494个皇帝,这494人中通过推翻前任朝廷而当皇帝的有100多人,正统的皇帝25人,而15次中兴涉及的皇帝只有18人。由此数据可以看出,中兴比改朝换代还难!是的,假如没有中兴,就直接面临着改朝换代了。

物依稀为贵,因为中兴稀少,所有关于中兴的思考也就弥足珍贵,但愿每位读者从《危世图存—中国历史上的15次中兴》中获得宝贵的经验。


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朱晔,男,1970年8月生于安徽望江县,经济学硕士,高级经济师,中国注册会计师,人力资源管理师,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现就职于中国工商银行。2010年开始文学创作,2012年起先后出版了《理说明朝》(2012)、《理说宋朝(北宋篇)》(2013)、《理说宋朝(南宋篇)》(2013)三本历史评论类专著,及散文集《一车一世界》(2014),2015年出版了类自传体小说《最后一个磨盘州人》,累计出版的字数近200万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