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钢笔的故事

 古磨盘州人 2020-09-11

现在的孩子都不知道墨水是什么东西了,因为他们写字基本不用钢笔,而是用签字笔——灌墨水的圆珠笔。

我们读小学的时候,1-2年级写字用铅笔,3年级以后要求用钢笔写字,钢笔有两个核心部件:一是笔尖,二是墨水袋。

笔尖是两瓣楔形的尖头组成,两瓣尖头中间的空隙为墨水的通道,写字时通过下压笔尖,让墨水从笔尖的缝隙流到纸上。因为下压的力度不同,因此墨水在纸上留下的痕迹也就不同。我们常常把笔尖从笔身上拔下来清洗,因为笔尖的缝隙里常常会被墨水颗粒阻塞。

笔尖后面连着一个储水器,墨水先是从墨水袋流出来,储存在储水器中。储水器定期要清洗,不然也会被堵塞住。储水器的顶端是一个笔袋,笔袋是用来存储墨水的。

每天出门前,学生们都将钢笔插到墨水瓶里,通过多次挤压笔袋将空气排空,最后利用大气的压力将墨水压到笔袋中。墨水袋中有多少水是可以看到的,灌满了,或者觉得数量差不多的时候,就可以带着钢笔去学校了。

假如忘记汲墨水,或者是由于运动剧烈将钢笔中墨水甩出来,再或者是当天写字特别多,钢笔就会出现没有墨水的情况。刚刚没有墨水的时候,可以通过甩钢笔,或者用舌尖舔钢笔尖的形式,让钢笔苟延残喘,但这不是长久之计。

胆大的学生,在钢笔里面没水的时候,会硬着头皮去老师办公室要墨水。通常情况下老师是不会给的,即使给,也会被臭骂一通。绝大部分同学都不敢去找老师,他们大多采取借墨水的方式。

墨水分成三种颜色:黑色、纯蓝色和蓝黑色,借墨水通常要借跟自己颜色一样的,实在不一样的话,黑色的可以借蓝黑或者纯蓝的,不能反过来,要是纯蓝的借了别的颜色的,回头要把笔从内到外彻底地清洗一遍。

借墨水的数量以滴为单位,一般情况下,最多能借三滴。笔不同,三滴的多少差距也是非常大的,最早我们使用的“新农村”牌钢笔,笔头特别大,储水器外漏的部分也非常大,三滴墨水几乎就是一管水,一滴水下来,笔头小的笔一时吸收不了,会沿着笔杆往下流,这时,借墨水者连忙将笔倒过来,要确保流出来的水再顺到储水器中去。

借完墨水是要还的,假如你不还,那会非常影响你的信誉,以后你再找人借墨水就没有人借给你了。通常情况下,第二天一早就要将昨天借的墨水给人还回去,将自己的笔的后盖拧下来,捏着笔袋往别人的笔头上挤墨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当年用过三个牌子的钢笔:一是新农村的,二是金鱼牌的,三是英雄的。新农村的笔特别粗大、笨拙,三年级孩子的小手感觉都抓不住,笔尖也特别大,下水快,开始写字的时候按压特别重,经常会把墨水印透作业本,尽管水袋很大,一袋水很快就用完了。

四年级的时候,哥哥给了一支金鱼牌的笔,笔身很纤细,笔尖非常尖,拿在手上非常小巧,我非常喜欢,可惜有次笔中缺水的时候,我使劲地甩笔,一个不小心,将笔尖滑到课桌上了,笔尖顿时就被掰弯了,虽然后来找修笔师傅给修好了,但是,那种轻巧、爽滑的笔尖再也没有了,感觉用一节铁丝在纸上画字,非常不舒服。

对了,当年街上修笔的还是一门手艺呢,修笔师傅的货担里摆了各式各样的钢笔构件,有大小不一的笔尖,有各种形状的储水器,有各种大小的水管,还有各种笔帽、笔杆,以及笔帽顶端的螺丝及笔帽上的插钩。

那时候,修笔师傅的生意应该非常好,因为,每天把笔弄坏的学生还是比较多的,一支笔好几毛钱,不能说有点问题就扔掉,能修好的一定会修完再用的。

我用英雄牌钢笔好像是高中以后的事了,因为,那支笔是初中的好朋友在我考取重点高中后,她送给我的礼物。进大学的时候,好像还有几个同学送了我钢笔。因为那时候钢笔是非常实用的工具。

参加工作之后,师傅用公款给我买了一支派克牌钢笔,那支笔花了100多块钱,当时我觉得有点奢侈。师傅跟我说,男人,上衣兜里必须得有一支派克钢笔。经师傅提醒,我注意了跟我接触的人,哪怕没有文化的包工头,他们穿着的衬衫口袋上都插了一支派克钢笔。

那是一个凭着钢笔就可以炫耀的时代。

不知道钢笔是什么时候被淘汰掉的?当年我还能写一笔非常漂亮的钢笔字的,记得老师一再跟我们说,钢笔字是一个人的门面,很多单位在招新员工的时候,除了要上交一份电子的应聘表,同时还要手写一份应聘表,据说字如其人,通过字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

现在孩子都用签字笔,这是一种圆珠墨水笔,因为写字不在乎轻重和方向,出水多少与轻重没有关系,因此现在很多孩子写字没有方向和力度感,以至于他们的字差不多像鸡爪一样。

我现在也不会用钢笔写字了,一者写不好,再者很多字也不会写了。这都是因为整天使用电脑的原因。每每看见自己糟糕的字,我就回忆起那个整体离不开钢笔的时代。


         朱晔(古磨盘州人),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经出版了六部专著。其中,三部历史散文:《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一部旅行散文随笔《一车一世界》,两部长篇小说《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并在《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文学》、《金融文化》、《中国金融文化》、《金融文坛》、《中国城乡金融报》等期刊上发表作品。累计出版200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