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苹果交换一个苹果,始终只有一个苹果;一个思想交换一个思想,就有了两个甚至更多个思想。 作家之间是要交流的,交流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为了将交流的收获变成共享的智慧,现将近日交流的思想小结如下: 一、知己知彼。 昨天读一篇写人的文字,作者构思纤细,行文非常流畅,描绘也是非常之精准。作家让我对文章发表意见,细读几遍,一时还真的想不到建议点。 怕朋友嫌我敷衍,我搜肠刮肚,算是给出了一个“合适”的解释。大凡评论文章,一定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去挑剔。力争发现文或者人存在的瑕疵。找瑕疵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放大瑕疵,抓住别人缺点不放的是毒舌做法。只有知道缺点了,才算是对人对文有了全面了解,古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发现了瑕疵,说明了解对方才算客观,点评的时候才有可能张弛有度。前面褒奖过度,后面拿缺点修正一下,前面说的平实,后面点一下瑕疵,这样的文字看起来就多了一层真实感。 二、写作无理不成文。 还有一篇写人的文字,该文中时空的设计、事件背景的营造等,都是我非常佩服的。我尤其喜欢它的是,作者用的是时空切换后,人物性格翻转带来作者内心的变化,这种变化说出了一个时位移人的道理。仅凭故事情节设计的理,我觉得这篇文章就非常棒。很多业余作家他们更多地是追求文字的繁缛和描写的精彩,写着写着,他们就忘记了文章的“初心”。要知道文学即人学,文学是通过写人、写景、写事而要达到一个说理、传情、怡心的目的,你写的春夏秋冬、花花草草,还是为了给人服务的,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老写那些没有思考的文字,作者写着难道不会腻味吗? 三、写作能力分阶段。 我说的写作能力,仅仅是指写作本身,根据写作人的成长规律,我觉得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写无可写,绝大部分人遇到的都是这个难题,不知道写什么,总觉得没有可写的东西,其实这是非常不对的,你能说话和做事,怎么就没有可写的内容呢?你把你说的话记录下来,你把你做的事的步骤记录下来,这就是写作啊,最早的“写作”不就是结绳记事吗?第二阶段是写得熙熙攘攘,写作的思路一旦打开,就有写不完的话,写人从上到下、从外到内,写事从粗到细、由表及里,写景从远到近、由浅入深,每个情节都不舍落下,洋洋洒洒、下笔万言。殊不知读者是有呼吸的,文章的气韵要配合读者的转启承合,不然,读者会觉得憋闷。第三阶段是删繁就简。仿佛如书法中的飞白,或者绘画里面的留白,给读者一片想象的空间,这样就会增加文章的气韵,有了气韵,文章有有了灵性,最终转化为读者心里经久的意蕴。写作的三个阶段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是非常难的。 先前有个所谓的大师说,假如作者不会留白,那么在文章写成后,闭着眼睛将最后三段干掉。这样的做法比较极端,也比较荒诞。对于码字人来说,每个字看得比宝贝还亲,写出来了,想再删除掉,真的太难了。但为了行文的活性,留点遗憾不一定是坏事。 四、题目为文章之眼。 姑且不说标题党的事,一个好的题目是吸引读者眼光的关键因素。 但题目非常不好取,有篇美文写的是一个朋友,合适的题目自然是以人名为题,这样非常精准,也比较突出题目,可她选的的《那年的那个夏天》,一下子就给人营造了一个具有强烈时刻感的场景,文章的厚度瞬间就出来了。我有一篇作品,题目叫《姐姐》,这原本是一个非常厚重且值得写的题目,但是,跟人说起的时候,瞬间又觉得这个题目没有了代表性,又感觉不出来特色,假如修饰一下,或者做个限定,是不是会更好一些,我有些拿不准。起题目真的是学问。 古人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不知道世间有几人能有妙手,一辈子能有几次得到天成文章的机会,写作真的是个硬功夫,多读、多写、多思考,这是写作的基本要素。做到了,功夫也就成了。 姑且录之,权当笔记。 (据说这是“王者荣耀”的LOGO)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专著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涉及《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