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答案真的不好说,否则,世间哪有独乐寺,我又怎么能独乐独乐寺? 很早就听说过蓟县的独乐寺,十几年前路过蓟县,因为机缘不成,与独乐寺失之交臂。 当时知道梁思成先生就有独乐寺的专门介绍,世间有很多痴迷古建筑的人,或者痴迷梁思成与林徽因的人,而我只对独乐寺情有独钟。 我不钟情于古建筑,更不钟情于“勾心斗角”的榫卯结构,毕竟那是当时不得已的办法。那种智慧是万般无奈下的“智慧”。我一直主张平实和简单,就像现在的师傅,拿钢筋水泥浇筑的物件,可以做出观众想看的各种造型。不喜欢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我不懂,就像别人不懂寺庙一样。 有好多次,我都想自己开车去蓟县,看看图片上的独乐寺跟现实中的独乐寺到底有什么差别?独乐寺到底在蓟县什么位置,看完独乐寺,我的心里是否会有朋友跟我说的痴迷心? 可惜每次积攒了点愿心,最后都是不了了之。 这次有了机缘,心火刚刚一亮,随即在心中泯灭,因为,我连方向感都失去了,更别说时间。 操持着方向盘,我开向概念中的北方。 过了独乐寺了,目的地不知道离独乐寺是越来越近,还是越来越远。当我们迎着夕阳往回返的时候,我刻意地拒绝了高速行走,尽管老婆一再提醒走高速可以节省半个小时的时间,而我更在意与独乐寺的缘分。 我顺着国道往回走,赶在5点前到蓟县,我觉得这次又错过去了,但是我还是不甘心。我让老婆将导航调整到独乐寺。 在蓟县的古城边,停车场与独乐寺一墙之隔,以至于我都忘记是否熄火,就背着相机冲进了独乐寺。验票师傅都看出了我的紧张,他一再提示,来得及,够你看的,他说还可以看一个小时。 我真的好贪婪,尽管我将山门的样子都烂记于胸了,尽管我将观音阁的每个局部都能倒背如流了,我依然难以抑制地按着快门,好像不按住它,独乐寺就会消失似的。 独乐寺最早建于隋代,现在保存的观音阁和山门是辽代重修的。 山门即通常我们说的“庙门”,山门里供奉着哼哈二将,这是比较传统的寺庙格局和规制。山门上的“独乐寺”三个楷书大字据说出自严嵩的手笔。 山门两侧没有钟楼和鼓楼,直接是伽蓝殿和祖师殿,东边是伽蓝殿,供奉着武伽蓝关羽,关羽的两侧南边是关平捧印,北侧是周仓提刀。祖师殿供奉的是达摩禅师、六祖慧能和百丈怀海禅师,从祖师殿的配享可以看出寺庙的修行渊源。 山门后面是观音之阁,也算是独乐寺的镇寺之宝,观音阁是三层木质密檐式斗拱结构的阁楼,牌匾上的“观音之阁”落款有“太白”二字,就有人猜测这是李白所提。其实,在唐代还是不兴匾额落款的事。且这座观音阁建于辽代,李白的书法从何而来这是没有根据的。 观音阁里供奉的是18米高的观音立式泥塑像,这是室内最高的泥塑佛像,站在观音像下抬头仰望,确实为古代匠人的杰作感到震撼。观音阁两边的墙壁上有壁画,从室内没有灯光的设计可以看出,这里的壁画应该也是弥足珍贵。 观音阁后立着一个八角的亭子,亭子里供奉着立式韦陀,这样的结构让我第一次开了眼界。韦陀亭之后,是报恩院,报恩院里供奉的是慈颜常笑、大肚能容的弥勒佛,在弥勒佛的两侧竟然摆了“四大疯僧”的塑像:道济和尚、风波和尚、寒山和尚、普化和尚。 报恩院后面便是大雄宝殿,宝殿的东西配殿分别是文殊殿和普贤殿,大雄宝殿里供奉的是药师佛、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三世佛,释迦牟尼佛前站立阿难、迦叶父子。 独乐寺乐在哪儿? 我觉得有三乐:第一乐是我撞上了机缘,且因为临近清场,寺内只有我一个游客,我可以尽情欣赏和拍照,我独享了独乐寺的静谧时光;第二乐是寺庙的规制和格局,规制跟常见的寺庙是一样的,可乐处是,韦陀竟然躲到了观音之后,站立于弥勒之前,双手合十的韦陀,不知道将金刚杵置于何地,让人进庙后不知其可。第三乐是,弥勒佛领着四个疯和尚,不知道他们会整出多大的动静? 夕阳西下,当我准备依依不舍告别独乐寺时,我看到了远方的白塔,我立即精神倍增,去陋巷中追寻白塔的影子。赶在关门之前,我到了白塔寺门口。 我看到了覆钵式结构的塔尖,我看到了其下的圆鼓,我知道这座佛塔建造时间不晚于辽代,因为我已经见过很多类似的塔了,我也成精了。 白塔寺很小,小到5分钟可以欣赏一遍,一米宽的寺门,不用再做过多设计了,能将观音和地藏做成东西配殿,已经显示出清朝人的智慧,主殿供奉的是如来佛,佛像两侧是十八罗汉。 我绕到主殿后面,因为吸引我的是白塔。晚风轻拂,檐角的风铃叮当入耳,像是在诵经,又像是在还愿。 根据指引,我按照顺时针方向沿着白塔转了三圈,不是为了皈依心灵,而是为了缅怀历史的伟大。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这是塔身上的谒语,不知道有几个人能悟出其中真味。 正如,独乐寺于我,只有心独乐。 (据说是严嵩题写的匾额) (山门里的哼哈二将之一) (镇寺之宝——观音阁。) (韦陀亭) (报恩院——弥勒佛加四大疯僧,这个组合很热闹。) (偷拍的效果不好) (再看山门的构造) (白塔寺的主殿,就这么一进院落,难为了佛祖。) (有一座辽代的白塔站台,这座小寺庙立即有了江湖地位。)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专著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