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到处都是心理辅导,闹呢吧?

 古磨盘州人 2020-09-11

不可否认,题目有标题党的意思。

我也不是喜欢赶时髦的人,但是,遇到时髦话题不顺眼的时候,用时髦话怼它们,好像是最有效的。

最近,到处都看到有做心理辅导的,感觉全中国的人都有心理问题。电视节目也是家庭婚姻心理辅导的,好像心理辅导能解决一切家庭问题;开婚介所的,会组织单身青年做恋爱心理辅导;孩子在校读书,学校会搞针对父母的辅导孩子学习的心理疏导,据说有些看起来比较牛的幼儿园,都有针对幼儿父母的心理辅导,人家怕父母不懂得跟幼儿园方配合教学工作。

不管真假,电视心理辅导节目好像特别受欢迎。现在,但凡好点的单位,要是没有个心理咨询课程,感觉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做人性化管理”的;尤其是一些部委和国家机关,他们养了好多心理咨询师,我不知道这些咨询师平时对官员们是否有生意做,但是名片上都是这么写的,专门为公务员服务的。难怪公务员都说自己压力大,也许是真的。跟这些专门给公务员做心理辅导的人交往过几次,我的心里还是产生了一次疑惑。

记得以前学《心理学》课程时,教授心理学的老师都是非常专业的样子,原因无他,老师说,在没有接触《心理学》之前,很多人以为《心理学》是门人文学科,学习了之后才知道,《心理学》其实是门自然科学。

看《心理学》老师每天悠闲自得地做着学问,老师跟我们说,她们学习时可不悠闲,因为她们要啃下“数学一”,其深度是一些数学专业的人都钻研不到的。听老师这么解释《心理学》课程,我有点坐不住了。

因为在没有正式学习《心理学》之前,我还在国家专业核心学术期刊《中国培训》上发表了《心理品质特征在工作分析中的应用》的论文。记得这篇论文发表的特别快,头个月投稿,次月就刊登了。

那篇文章能登出来,主要是因为我引入了当时两个非常热的“专业术语”,一个是心理品质特征,二是工作分析,这两个词语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都非常时新,编辑老师觉得我的那篇论文是及时雨。不可否认,工作分析方面,我的研究是前沿的,因为工作分析一词当时差不多是我从外文资料里直译过来的,而心理品质特征是心理学里面比较成熟的概念,不过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它是新鲜的,这是学术应用的跨界,当时还称之为“复合型技术”。

我为自己的论文汗颜,不是因为自己的论点论据论证之间有什么不衔接的地方,而是我在还没有了解一门学科的来龙去脉的时候,就直接引用了它们的成果。我把《心理学》当成了人文科学,我直接引用了专业人士总结出来的16个心理品质特征,贴合各种特征的优缺点,将心理品质特征与职业建立了勾稽关系。

其实,我更应该利用高超的数学知识,验证16种心理品质特征与中国人种和人性的匹配关系,精确度、相关性和置信区间。假如,在西方人人性中提炼出来的16种心理品质特征,对中国样本是失效的,那我的论文引用的前提就是错误的,后面就没有丝毫的论证价值了。

一个人的美酒,可能会是另外一个人的毒药。中国与西方国家,由于存在地缘、历史、文化和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很多心理品质特征表现出来的差异是天上地下的。如中国人非常害怕大海的危险,因为地球的自传,让我们一直迎着海浪前行,经历过台风、海啸后的我们,对大海是敬畏的。而欧洲人,因为一直跟着地球顺着大海自转,他们觉得大海是温顺的,是平静的,是安全的,因此,欧洲人一直喜欢在海上运动,这也就是大航海时代能在欧洲开创,而不会在亚洲和美洲开创的原因。

我知道,16种心理品质特征已经被世界上的心理学家认证为普世的特征,那也是我在学习了《心理学》课程之后,而写论文的时候,我是不知道的。这是我面对《心理学》老师感觉到脸红的原因,在他们面前,我感觉自己的学问做的太不硬气了。

我比较奇怪的是,今天很多所谓的心理分析师,压根不知道自己的学问渊源,甚至都不知道《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情况下,到处大言不惭地给人做心理咨询,这样的咨询,不是很可笑,更是很可怕的吗?

我当年引用《心理学》知识,仅仅是为了写篇论文,而现在很多走江湖的“心理咨询师”,他们服务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学生的家长,有企业的员工,甚至有全国人民的父母官,假设这些人引用的前提是错误的,那引起的后果简直不堪想象。

前几年有考证热,开设《心理学》课程的几所学校及几个机构,也按捺不住赚钱的心,他们也开始了心理咨询师的认证,开始的时候,好像就是那几个圈内人,自己开课、自己出题、自己组织考试,仿佛一夜之间,社会上就诞生了无数的“专业人士”。

我不敢否定这个群体的专业性,但是我一直坚信,《心理学》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讲究实证的,没有实证就到处讲课和辅导赚钱,那不是闹呢吗?

有谁来管管这混乱的心理咨询市场呢?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