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着马爷学知识之缸和瓮

 古磨盘州人 2020-09-11

最先知道马爷,那是通过央视《百家讲坛》栏目的“马未都说收藏”,能把收藏说的这样有知识、有味道的,天下不过马爷一人而已。

后来去过北京的“观复博物馆”,从此,开启了我的博物馆参观的行程,现在每到一地,必先拜访当地的博物馆。

在整理北京景点旅游的文字时,我意外地发现参观观复博物馆那篇写得非常的短。我都有点想不起来,当时是因为不会写,还是因为过于投入欣赏的过程,而忘记写作了。

马爷的视频,还是我闲暇时最爱之一。

前阵子看过一个马爷早期的视频,说的是对历史的态度。马爷的观点是,学习历史,不是为了还原历史真实,而是通过历史而获得什么样的思考。根据本人多年的学史体会,我赞同马爷的观点。

马爷说这个观点是有缘由的,他说有次他跟北大的一个历史教授一起参加一个电视节目,北大教授在台上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讲得出神入化。轮到马爷提问时,马爷问,司马光当年是用什么砸缸的?石头、锄头、砖头?

历史教授一时语塞,教授说,司马光砸缸被记入《宋史》,说明历史上应该确有其事。

马爷说那是历史在美化司马光,马爷的理由有三点:一是司马光当时只有七岁,谁给他的生平记录的如此细致?二是《宋史》修成于1345年,即在司马光砸缸的三百年之后,这样的记录差不多相当于以《甄嬛传》来证明乾隆的历史,这是不可信的。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宋朝时根本造不出能让一个十几岁孩子掉进去的大水缸,当时的陶瓷烧造技术达不到那个水准,大水缸的烧造技术是明朝以后的事。

马爷的证据,我感觉比《宋史》上记录的靠谱,我不知道北大的这个教授是否认可马爷的观点。

由缸,马爷又讲到了瓮,唐朝时就有“请君入瓮”的成语流传,成语本身的真实性不知道,但是,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唐朝人是可以造出瓮的。

“请君入瓮”说的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历史故事。

说武则天得位后,她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就想方设法使用“酷吏”,即非常恶毒的官员,他们办案的时候无所不用其极。当时有两个著名的酷吏,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

某天,有人密告武则天,说周兴谋反。武则天让来俊臣收集周兴的证据。无论来俊臣如何努力,就是查不到一点蛛丝马迹。

万般无奈之下,来俊臣某日就请周兴来家喝酒。酒过三巡,周兴看来俊臣表现的非常垂头丧气,便询问原因。

来俊臣说,他在查办一个案子,但是,嫌疑人就是不交代罪行,他一点办法也没有,不知道周兴是否有好办法教教他。

听到来俊臣请教,周兴非常亢奋。

他说,遇到这种情况,他会拿出一口大瓮,让人在瓮周围点上炭火,此时将犯人押解过来塞到瓮里,犯人就没有不招供的。

听到周兴的办法之后,来俊臣让人立即撤掉酒席,抬来一口大瓮,并在周围点上炭火,随即对周兴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周兴立即就明白了,迅速跪在地上将自己的“罪行”一五一十地交代出来。

马爷也不知道“请君入瓮”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他说,唐朝的时候,确实有了烧造大瓮的技术。

来俊臣确实是大奸大恶之人,他善于告密、推行株连、设计刑具,当时人恨之入骨,待他被押赴刑场的时候,老百姓争相剐肉而食。

时光离司马光的时代已经过去一千年了,离武则天时代历史更加久远,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我们这辈人、孩子这辈人都是知道的,也许孙子辈和重孙子辈都会知道。请君入瓮这个词语知道的人少一些,但也非常有名。

缸这个实物现在还是有的,瓮就几乎见不到了。缸这个词在脱离它的原意之后,还会在一些领域以“变形”的形式存在,如汽车的发动机“气缸”,而瓮几乎没有应用的场所了,只是在一些古城的城门入口内,还有一个瓮城,即便这个词还在使用,去旅游的人也不太注意“瓮城”的作用。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