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能说的专题之二 职业与事业

 古磨盘州人 2020-09-11

管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案例,案例最先是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来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有三个瓦匠在砌墙,当被人问及在做什么的时候?第一个瓦匠答复是砌墙,第二个瓦匠答复是修建高楼大厦,第三个瓦匠答复是建设美好的城市。多年后,三个瓦匠的命运各不相同,那个答复砌墙的瓦匠,依然整天干着砌墙的工作;那个答复修建高楼大厦的瓦匠成为单位的设计师,第三个答复建设美好城市的瓦匠成为某集团的总裁。

德鲁克大师说这个故事,他主要是想说明一个道理,人的思考境界决定了他未来的发展。作为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应该这样教育职场中的人心怀远大理想,管理学就是要教育人如何遵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成事。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也许是因为这个关系,所以,很多年轻人一入职场,就有人要求要把职业当成事业来做。领导言下之意是,你当成事业做的职业,最后就变成了事业。我曾经这样被激励,也如此地激励过别人。

职业和事业从概念上理解,肯定不是一回事。先说业吧,这个词来源于佛教,其意思是,来自身体外的挂碍,如业报、业缘、业力、造业等。现在的业都使用的是引申意思,职业就是指人们以专门知识和技能参与社会分工并获取社会报酬的工作。事业的意思是,从事的具有目标的,有一定规模的,对社会有影响的活动。

对个体来说,职业其实就是一份工作而已,不过这份工作需要有技能与之相对应,干工作就是为了挣工资。假如把职业说成是事业,这就不一样了,工作不仅仅是为了工资,还得有目标,得对社会造成影响。

教育年轻人将职业当成事业,这本意是不错的,为年轻人树立目标,培养为社会做贡献的价值观,让年轻人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年轻人培养广袤的胸怀。但是,职业终究不等于事业,且不是每个人都在干事业,帮助年轻人设计职业生涯,让年轻人学会想事、做事,并最终做成事,这是组织的责任,很多时候,我们只想到了员工的引导,而忽视了组织的责任。

组织希望员工将职业变成事业观,至少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有干事创业的环境,即年轻人在组织里能把职业当成事业做,不然,明明是一个打工仔,仍要让员工把自己当皇帝,这是欺骗员工,这样的做法不可取;二是有干事创业的回报。如员工的薪酬激励采取股权激励法,通过股权等长期激励措施,将员工的个人利益与组织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培养一荣俱荣的文化。三是有做事业的空间,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精细,每个人都是一个有机组织系统上面的一个零件,虽然都是零件,但是零件有大小,零件的重要性各不相同,螺丝钉比不了轴承,轴承比不了机芯,不管什么位置,不管什么样的部件,你都让他操同样的心,这是非常不科学的。就像坊间笑话讲的那样,明明是一个卖白菜的,你让他操卖白粉的心。

职业和事业是两个层面的追求,只想着做好一份职业,也没有什么错,假如把职业能变成一份事业,这也是很让人兴奋的事。有些人可能天生就是一个瓦匠,你非要他去当什么总裁,这是勉为其难。假如真的是一个当总裁的料,你让他一直当瓦匠,他也不安心。做最适合自己的角色,这是最成功的。

对于新进入职场的年轻人,首先,我们教育他要有基本的职业素质,塑造正直、诚实、敬业、有为、担当、公正等良好的品格,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立足本职,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其次,教育年轻人要有事业心,与组织一起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有目标、有方向、有信心、有作为,努力为组织和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最后,我们也要告诉年轻人,要对自己的人生有清晰的定位,确保自己的需求与组织的供给建立匹配关系,世界是瞬息万变的,必须时刻保持变化的心态面对一切,并时刻为变化做好准备。

记得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里有个词汇叫“职业锚”,意思是说,人都会将自己的职业锚定在一个或几个工作,为什么做这样的锚定?那是因为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巩固,人的一切天赋都固定在这个职业上,真的到了这个时候,职业也就清晰了。

职业和事业其实是两个层面的概念,职业是技能表达对象,事业是精神期望的对象;职业是现在,事业是未来;职业是具体的,事业是抽象的。两者其实没有什么优劣高下,可有些人硬是将两个不相干的词分出了高下。可见管理之难,管理学习之难。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