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儒家。 儒家无疑是中国最传统的哲学派别,在冯先生的著作里,他将儒家分成两个阶段,一是古典儒家阶段,二是新儒家阶段。 传统儒家阶段有这么几个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 1、孔子是传统儒家的创始人,他是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孔子一辈子修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统称“六经”,此外,孔子的学生将他一辈子讲的话记录成册,叫《论语》。这些书都构成了儒家的经典著作。 孔子一辈子最大的举动是周游列国十四年,可惜大部分时候都“茫茫如丧家之犬”,几乎一事无成。孔子周游列国其实主要还是想向不同的君王推行自己的治国之道。孔子的治国之道是什么?中庸之道,仁者爱人是他治国的核心。可惜在混乱的春秋时期,哪有仁者?爱人之说更是不合常情。 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弟子中最杰出的是颜回,孔子称赞颜回“颜回好学,不迁怒,不贰过。”真正让后人记得颜回的,还是因为“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孔子赞颜回,勤奋好学,不将怒气转移到别人身上,同样的错误,绝对不犯第二次。这还不是颜回最可贵的,颜回可贵的地方是,他住在破房子里,饿了吃简单的饭食,渴了拿瓢盛水而饮,即便如此,颜回整体快快乐乐的。因为颜回,所以“孔颜乐处”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词汇,也是儒家修行的境界。 颜回在儒家的地位非常高,被尊称为“复圣”,即复制的圣人。 孔子回顾自己的一生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后世理学家朱熹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当然,孔子的中庸仅仅是他的为人处世的哲学,真正将中庸变成一门学问的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字孔伋)。在《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我们通常熟知的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的处世哲学。 2、孟子。一说到儒家,通常人们都说“孔孟之道”,让人觉得好像孟子是孔子的学生。其实不然,他们相差了100多年,孟子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徒孙。 跟孔子一样,孟子也是幼年丧父,孟子能够成才,主要是因为他有一个伟大的母亲,很多中国人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此外《三字经》中还记载“子不学,断机杼”,故事也与孟子有关。故事不一定是真实的,但这些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孟母在孟子成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非常大。 孟子跟孔子的主张不同,他的观点是“人之初,性本善。”他像孔子学习,在四十多岁的时候也开始游历于多个国家,向君王们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孟子的著作就叫《孟子》,据说《孟子》共有十一篇,可惜存世只有七篇,每篇分上下两个部分。可以这么说,《孟子》篇篇都是精品。孟子周游列国时,随从弟子也有数百人之多,每到一国,国君都是希望从孟子处获得巧取豪夺、骄奢淫逸之法,而孟子一直告诫国君要实施“仁政”,这样的说教与国君的需求无疑是南辕北辙。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天生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品德,否则就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过了一千多年,还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所不容,他说孟子的话不是人臣应该说的,因此,将孟子逐出文庙。孟子被称为“亚圣”,即比孔子逊色一点。 在《史记》中,司马迁将孟子与荀子放在一传上,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荀子为战国时期的赵国人,他与孟子的观点正好相反,他认为“人之初,性本恶。”我们熟知的《荀子》的一篇文章是《劝学篇》。 此外,荀子的著作被后世人知道的不多,主要原因是,研究荀子的学者不多。在历史上,荀子的名气其实不如他的两个徒弟:李斯和韩非子。这两个人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由此可见,他们从老师身上继承了“性恶论”的思想。 从孔子到荀子,他们研究的都是教授君王治理天下的学问,孔子主张“内圣外王”,孟子和荀子虽然都自称是孔子的嫡传人,但是他们的思想分野实在太大,孟子希望君王通过内省,从内心里将自己修炼成“圣人”,而荀子跟孔孟不一样,他希望君王能展现出外在的王气和霸气。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