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哲学记叙(续一)

 古磨盘州人 2020-09-11

二、道家。

能与儒家抗衡的就是道家学派了。

顺带说明的是,道家与道教不同,道家是一门哲学分支,而道教是唐以后兴起的一种宗教。二者是不同的概念,不可混为一谈。

史料记载,孔子三十多岁的时候去拜会道家的老子,孔子向老子请教礼,在老子处,孔子原本想获得一些赞美,可老子还是指出了孔子的不足。

老子为后世人留下了一部不朽的著作,名字叫《道德经》,虽然这本书的总字数不过5000字,但是《道德经》中蕴含了大量的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老子一辈子倡导无为,当然,老子的无为不是指无所作为,而是以道法自然的形态实现有为的目标。

在国家治理上,老子倡导“小国寡民”的思想,在《老子》第八十章有"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庄子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庄子的著作《庄子》(又称《南华经》),《逍遥游》是《庄子》中的名篇。与《道德经》不同,《庄子》不仅是哲学著作,且是文学著作,它通过寓言故事的形式讲授了庄子的思想,他崇尚“天道”,反对“人为”,因为人与天是对立的,人的作为就是“伪”,是天道所不允许的。

与老子学说的积极鲜明的倾向和政治目的不同,庄子以抽象思辨的本体论,而非具体某种政治主张,来实现他对宇宙万物的根据和原则的探求。换句话说,庄子是真的以无为而达到无为的目标。庄子与老子的思想合在一起被后人称为“老庄哲学”。

“老庄哲学”进入秦汉之后,理论几乎没有得到太大的发展,鉴于西汉初年国家凋敝,人民生活困苦的现实情况,西汉的统治者开始以清静无为的思想来治理国家,希望老百姓能过上安定团结的日子,几十年后,西汉进入了第一个繁荣时期,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到汉武帝时期,朝廷又开始重用儒家的董仲舒,儒家兴起。直到魏晋南北朝时,道家以“玄学”的面目开始兴盛,此时的代表人物是“竹林七贤”。他们“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成天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他们七人的思想其实也略有差距,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

这七个人行为举止非常怪癖,他们的作品大多是讥讽朝廷,如刘伶,整天醉生梦死,当然,这也是他们逃避朝廷迫害的一种方式。据说某日有客访问刘伶,他裸露着身体见客,客人感到非常奇怪,没想到刘伶反问客人,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

道学玩到刘伶的份上,别人实在不知道拿他怎么办了。

其实,在东汉时期,道家就被一些人玩坏了,他们将道家思想与鬼神联合在一起,创立了一种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从那以后,道教代替了道家,从事道学的人,不是研究哲学,更多的是研究养生之术、长生之术、房中之术、成仙之术,道家在思想和哲学领域的影响也就逐渐衰落了。

三、佛家。

佛家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形成的一个新的哲学派别。

最早的佛教记录差不多是汉明帝的“金人入梦,白马驮经”。再后来有鸠摩罗什易经,玄奘西行,还有就是达摩东来。孔子同时代产生的佛教,500年后传到中国。

佛教在玄奘西行的时候,其实在印度就已经衰落。非常奇怪的是,佛教在中国竟然生根了,后世人解释为,中国将佛教中国化了。

关于佛教中国化,其实有两种说法:

一是鸠摩罗什的徒弟僧肇,写了一本《肇论》,它将魏晋的玄学与龙树的佛教哲学结合起来,创立了自己的理论。鸠摩罗什称赞他的徒弟“解空第一”,现在很多佛学者经常挂在嘴边的“缘起性空”,就是僧肇学说的起点,最后论证出“般若无知论”,这是僧肇对佛教中国化做出的贡献。

说心里话,除了专门研究哲学或者佛学的,一般人都说不清僧肇的贡献点,因为僧肇解释的就是空。鉴于本人的认知水平,估计我也难以将这个问题给读者讲解透彻。

二是惠能的“顿悟”修行。龙树菩萨的第二十六代传人达摩从印度来到中国弘扬佛法,达摩来到中国的时候,佛法在中国已经很盛行。达摩在金陵受到了梁武帝萧衍的热情接待。梁武帝号称自己是信佛之人,他一辈子几次出家,国家几次花钱将他从寺庙里赎出。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说的就是梁武帝时佛家在金陵的“盛况”。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