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这茶价格不贵,应该不是正岩的,可能连半岩都不是

 小陈茶事 2020-09-11

《1》

《十二金钗》发出去的时候,有一位茶友来闲聊。

说起十二钗的山场,他说,你这个茶,价格这么便宜,产区应该不太好。

我看了李麻花一眼,看了看她因为找茶而晒成熊猫手的胳膊,没敢让她知道有人在质疑茶叶的山场。

自己默默地酝酿着怎么解释清楚产区和价格的问题。

没想到茶友的轰炸并没停,又来了一波:

“我算了一下你的价格,正岩应该不是,甚至可能都不是半岩.....”

我嚯地站起来,实在聊不下去了!

很想发李麻花在小竹林拍的寻茶视频出来自证清白。

很想发李麻花在茶农的山场里拍的照片来打脸质疑之声。

也很想就十二钗当中的某几款茶的茶汤稠度、滑度、以及山场气韵,做一个深度的剖析,以证明山场的纯正性。

然而,千言万语齐聚嘴边的时候,我突然就失语了。

跟一个从根子上就不相信你的人,说再多,都是苍白的。

跟一个以价格来取舍茶叶的茶友,谈内质,谈稠度,谈醇厚感,就好像跟一个以貌取人的人谈内在,谈理想,谈诗和远方,肯定是讲不清楚的。

跟标准相同的人,还可以聊个一二。

跟标准完全不同的人,道不同不相为谋。

最要紧的,是先统一标准,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再来谈茶叶的品质,会比较容易出结果。

这个村姑陈极力想统一的标准就是:买茶,买品质,而不是以价格论茶。

《2》

怀疑茶叶的山场(产区),这不奇怪。

第一次买茶的茶友,不了解情况,不了解村姑陈和李麻花的做茶信念,有所怀疑,很正常,可以理解。

在这个浮躁的现实世界,素不相识的人,自然谈不上了解和认可。

否则也不会发生老人摔倒而没人敢扶的事件了。

但质疑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根据茶叶的表现来质疑:从香气,从滋味,从汤感,从回甘,从条索......从上述感官指标来分析茶叶的产区、工艺,这才是正确的茶界探索之路。

先假设,再论证,而不是先定论,再论证。

这才是客观的,懂茶之人该行的路。

但,若不是凭借高超的喝茶技巧来对山场做出判断,而仅根据价格的高低,就对山场表示置疑、表现出否定,这是不是太武断了?

因为你的茶卖价不贵,所以你的茶产区就不好?!

因为你穿的衣服不是名牌,所以你是穷人?!!

因为你没有开豪车,所以你是屌丝?!!!

不不不不不。

这逻辑,连最牛掰的经济学家都不敢提出来。

这逻辑,它太强盗了。

价格并不是决定一款茶品质好坏,以及产区好坏的唯一因素。

如果一款茶,比如白茶,它相对处于一个较为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状态下,用价格来判断其品质优劣,尚算可行。

然而,当下的武夷岩茶,处在一个群雄争霸、群魔乱舞的时代,产区标注极度混乱,价格也极为随心所欲,在这种混沌一片的前提下,简单地凭借价格来判断产区,判断品质,真心是太片面、太主观、太偏颇了。

这种判断标准,太太太太提倡了。

《3》

这位茶友的价值观,其实代表着岩茶圈的大多数。

这就是目前的现状。

很可悲,很忧伤。

目前的现状就是,真正懂得喝武夷岩茶的人,还是少之又少的。大多数人,仍然停留在喝茶买茶的初级阶段——看品牌买茶,看价格识茶。

因为武夷岩茶实在工艺复杂,太多门道,太难懂了。

因为不懂岩茶,而又不想学着懂岩茶,于是,就想到一条买茶省心省事的捷径——看价格,看品牌。

有品牌的岩茶,想必不会以假乱真,制假售假吧?

价格贵的岩茶,想必就应该是山场正的,工艺纯熟的吧?

然而,我真心不想打击这些无辜又单纯的“新”茶友们。

在村姑陈的定义里,只要不懂岩茶,不管喝了多少年岩茶,仍然还算是“新茶友”。

这个新,与年份无关,与水平有关。

(画外音)李麻花:我真心不想对这些新茶友们说,您还是太年轻。

新茶友们对岩茶的认识,大多来自于江湖传说,来自于一些老茶客们的道的途说,而这些言论,有一部分是捕风捉影,有一部分是一知半解,只有很小的一部分,才是接近真相的真相。

但是,这微小的一部分真相,包裹在老茶客利用“老茶客”身份掩盖下创作而出的那一大部分的主观臆断里,早就让新茶友们分不清它的真伪了。

所以,道听途说来的真相,便掩盖了真正的真相,而成为了岩茶圈里传播更广的“真相”。

于是,东听一耳朵,西听一耳朵的岩茶新茶友们,只能回归旧途,凭借价格,来判断一款岩茶的品质。

这也就是岩茶的价格越来越贵的根源所在。

不把价格标高一些,谁会认为它是好岩茶?

《4》

世人对深藏于丹山碧水深处的武夷岩茶,了解太少。

与福鼎白茶的简单直白不同,武夷岩茶的定价,要考虑的因素太多:有产区,有工艺,有品种,有树龄,有品牌,有炒作,有制茶师的身份,有茶掌柜的各种心思......

总之就是,买福鼎白茶,相对比较简单,只要知道它是高山还是平地,是白毫银针还是白牡丹,是新白茶还是陈年白茶,就大概可以猜到它的价格,从而可以轻松判断出它的价格与价值是否对等,是否值得购买。

然而,买武夷岩茶的时候,如果也是用这样的标准去判断,那铁定翻车。

交上一大票学费在所难免。

有一些制茶师,是传承人,自重身份,他做的茶,未必是正岩茶,但可以肯定的是,价格一定不便宜。

这种岩茶,定价凭的是身份地位与技术。

有一些茶掌柜,喜欢炒作搞噱头,很普通的黄观音拼配水仙,起一个惊世骇俗的名字,就可以标个天价。

这种岩茶,定价凭的是玩家的个人喜好。

有一些茶厂,自己有正岩的山场(产区),但工艺却一直提不起来,定价却也不舍得太便宜——同村的其它家都是定这个价,我要便宜了,人家以为是半岩茶、外山茶可怎么办?

这种岩茶,定价拼的纯粹就是山场主的底气。

还有一些茶厂......

所以,看到这里,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位茶友,你还坚持,不贵的岩茶,山场就肯定不好,而贵的岩茶,就肯定是正岩吗?

其实,岩茶便宜不便宜,不一定在山场,还在你对岩茶的熟悉程度深不深,以及你找到的茶掌柜靠谱不靠谱。

如果一个茶友,从来不去产区,从来不深入当地,只是在网上隔空寻了三五个自称是正岩的茶农,从他们那里得了些只言片语的言论,就开始自充专家,在自己身边的小圈子里得瑟,满足于充当小范围内的意见领袖,那肯定是不会拿到真正性价比高的岩茶货源的。

成功从来只属于勤奋的人,绝不垂青那些虚头巴脑的花架子。

《5》

以价论茶,它不但损伤茶友自身的利益,它还有一个影响深远的后果。

这个后果像是彗星的尾巴,长长的,扫过之际,星空一片灰蒙。

这个后果就是,为了让茶友们知道自己的茶是好茶,是正岩茶,是工艺技术双修的精品茶,茶掌柜们,再也不敢把自己的茶卖出便宜的价格来。

没有价格,就没有销量。

武夷岩茶的价格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只会一年比一年价格高,一年比一年卖得贵。

天价岩茶的出现,便再也不可避免。

如果要是外山茶,或者外省茶,卖个极高的价格,比如四位数、五位数一斤,那是不是就会被“唯价格论”的茶友,认为是正岩茶,爱不释手地捧回家,珍而重之地喝了它呢?

完全有可能。

因为“唯价格论”的茶友判断茶叶的产区,不是从汤感来得出结论的,而是简单粗暴地看价格。

唯价格论品质,终究是要狠狠地交上一大笔学费。

并且,还蹉跎了时光,喝个三五年,照样不懂茶。

看完这篇文章

您或许还对这些内容感兴趣 #

点击下面文字即可阅读


2020年,小陈茶事“白茶春茶笔记”

完结篇:这一年,太姥山的改变

第36篇:今年白茶总体产量如何?

第35篇:水润万物,雨生百谷,谷雨茶归来

第34篇:太姥山高山茶园的鸟语花香,不想下山了

第33篇:天气对今年白茶的品质有什么影响?

第32篇:春茶季,村姑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

第31篇:春茶季,我犯了一种病,看到白茶就想采

第30篇:直播选茶,一天试了30多款毛茶!

第29篇:在茶园写稿是种什么感受?

第28篇:亲民冠军春寿眉来啦

第27篇:没有烘干的白茶有什么特征?

第26篇:太姥山版《石头记》

第25篇:春茶季的一天(内含彩蛋故事)

第24篇:今年春白茶品质有哪些变化?

第23篇:茶农的鸟枪换炮

第22篇:白茶里的花香,来自茶园边上的野花吗?

第21篇:那明星般的清明白牡丹

第20篇:疯狂的古树茶

第19篇:几张图教你分清白牡丹的等级

第18篇:特级、一级、二级白牡丹的区别

第17篇:为什么白牡丹比牡丹王更招人喜爱

第16篇:下雨天,试毛茶正当时

第15篇:白毫银针进入尾期,白牡丹正式出场

第14篇:春茶季,茶山上的那些过客们

第13篇:春茶季,太姥山高山上的雾

第12篇:捉急,春白茶还在采就急着催上市

第11篇:缘何牡丹王成为新茶友的挚爱

第10篇:半山已经采牡丹王,山顶还在采银针

第9篇:茶农们的笑脸

第8篇:茶界出名的套路

第7篇:福鼎茶农的未来之路

第6篇:春茶季伊始,茶农一天赚多少钱?

第5篇:白毫银针里的中庸之道

第4篇:试毛茶是一场与饥饿的战斗

第3篇:日光萎凋了两天的毛茶白毫银针什么滋味?

第2篇:白茶里头采的都是米针么?非也!

第1篇:喜大普奔,太姥山的白茶开始少量采摘了!

……

2019年,小陈茶事“白茶春茶笔记”系列文章

2019白茶春茶笔记的结尾:我的山居生活

第37篇:春茶季,我在太姥山做了一个梦

第36篇:茶得微风拂,春逢谷雨晴

第35篇:为什么现阶段的新白茶不能压饼?

第34篇:为什么采摘春寿眉的茶农特别少?

第33篇:贾府四艳,可堪匹配白牡丹的四个等级!

第32篇:从湘云到宝钗,戏说白牡丹和春寿眉的区别

第31篇:我卖了三十年铁观音,所以比你懂白茶!

第30篇:你永远叫不醒那些装睡的茶友

第29篇:你是不是买到名叫“白牡丹”的春寿眉

第28篇:春末的春寿眉迎来主场,汤水淳滑、花香清芬!

第27篇:山岚坐看风吹雨,云卷云舒漫太姥

第26篇:今日太姥山大雾,为何高山云雾出好茶?

第25篇:送走白牡丹,迎来春寿眉

第24篇:春茶季茶农的朋友圈

第23篇:为什么不建议在春茶季的时候上山寻茶

第22篇:挑捡白茶,春茶季必不可少的技术活!

第21篇:两年时光,终于等来清明白牡丹

第20篇:太姥银针诞生记,讲讲白毫银针的分选!

第19篇:萎凋槽出来的白茶,没有收藏价值?

第18篇:白毫银针和白牡丹的毛茶,毫香与花香如何转化?

第17篇面对外省银针的大举入侵,福鼎茶农在想什么

第16篇:教你分辨外省银针和福鼎银针的区别!

第15篇:福鼎茶农的新变化:农残检测机!

第14篇:论小白茶的倒下!

第13篇:荒野白茶采摘正当时!

第12篇:以为买的是白毫银针,其实,它是牡丹王

第11篇:科普:从外观上分辨白毫银针和牡丹王

第10篇:哪来那么多抛荒和荒野白茶饼?

第9篇:路边,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广告牌

第8篇:现阶段就上市的春白茶,慎买!

第7篇:采茶的从来都是老妪,哪来的少女?

第6篇:春茶季,那些关于福鼎白茶的认识误区

第5篇:讲讲白茶的第二级抛荒白茶

第4篇:那个穿茶服在茶园摆拍的,是不是你?

第3篇:你造吗?白茶,也会受原生家庭的影响

第2篇:头采米针缘何成为茶界网红?

第1篇:太姥山春白茶正式拉开序幕

……

喜欢文章就点个赞
作者  | 村姑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