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车企投资出行领域,这些才是真正的好坑(附表格)| 洞见

 cheyunwang 2020-09-11
车云

导读:

亦敌亦友。




近日,北京正在拟向车主征收交通拥堵费,政策背后的导向或许证明车企涉足出行领域像是下了一盘好棋。不过,车云菌分析认为,细化来说,车企目前在出行领域的投资布局,在打车应用上的综合收益最大,而此前受到追捧的分时租赁等细分领域则不尽如人意。为什么这么说?

车企投资打车应用的缘由可以总结为三点:

1、卖车。目前打车应用绝大部分还是C2C散户之间的出行交易,而当车企加入之后,可以把车出售或者卖给打车平台,从而变成B2C的格局,而且还可以把乘客变成他们潜在客户,继而变成真正买主。

2、布局无人驾驶。打车出行的未来图景是,提供不带没有司机的出行服务。目前车企无人领域的成果开始逐步落地,他们需要找到像Uber,lift这样的打车平台推进研发的车辆。

3、汽车制造商的角色正在重新定位。大众、福特等均对外表示,他们将从汽车制造商转变成交通出行解决方案供应商,未来的愿景是构建出行生态系统。比如电动车、无人驾驶以及出行领域。而叫车服务将成为构建生态系统的关键一环。

除此之外,出行领域难道就非打车不可了吗?


分时租赁out了吗?

早在2012年左右,当汽车刚刚刮起共享之风的时候,车企们也同样是不约而同内部孵化出租赁平台,但大部分是针对新能源汽车的布局。目前情况如下:

分时租赁与打车应用一样,作为汽车共享的分支,都可以说想成为未来的无人驾驶的运营商。分时租赁可以看成是不带司机的B2C模式,但从目前来看,尽管也通过烧钱补贴来教育市场,但其份额与打车平台还不可同日而语,进展缓慢,它的时代远远在专车之后,甚至可以说到了自动驾驶普遍应用之后才会正式来临。所以车企原想的通过分时租赁的叠加的“试驾”、“体验”服务,从而促使车主购买欲望的目的并没有实现。打车平台可能是车企转战汽车共享的第二个战场。


反观车企内部的专车平台

迄今为止,车云菌了解到,有三家车企开始自己做专车平台:

首选需要特意说明的是,车企进军约车平台,并不单纯的是为了增加销量。吉利集团副总裁曹操专车CEO刘金良说道:对于吉利来说,布局专车市场,是吉利想要在汽车产业链的用车这一块有所作为。但是,在互联网巨头垄断的局面下,车企再做网约车平台还有戏可唱吗?

回看大众出行,上线两个月后,屡屡遭到用户投诉“无人接单”的情况。为什么,原因很简单,车企如果只做B2C,不接入私家车的共享经济,车源受限,不出意料会没人接单,也就意味着用户慢慢流失,平台丧失其基本功能。

所以反观滴滴和Uber以私家车起量的网约车平台,他们离不开C2C模式,之前相关媒体所表示的平台收购大量车源,逐渐演变成B2C模式更是不可行,就像是滴滴CEO程维曾说的,“移动出行起势后,人们就不会再买车了,甚至十年之后,人们会像买马一样奇怪。”从这句话得出,如果无人驾驶的时代真的来临了,网约车有必要去买车吗?


互联网造车也在投资出行领域?

互联网造车巨头投资出行领域一览表

依靠创新技术的汽车共享势必会对整车厂的销量有所影响,所以当车企发现无法阻止其扩大时,便只能试图依靠自身强大的资本来碾压出行领域的创业公司,把技术和资源掌握在自己手里,以便在未来的汽车消费市场中有更多的主动权。更何况,汽车共享是一个有巨大盈利空间的市场,它带给车企们带来的不只是经济方面的收益,更能带来巨大的品牌影响力。很好理解, 如果不及时把敌人的朋友变成自己的朋友,那么日后等敌人强大了,他的朋友就会成为强大的敌人。同理,车企看到新型的互联网造车大军开始布局出行,怎么能不急呢?

只是,如今Uber已经有了丰田、广汽的投资,滴滴怎么就没打动车企的心呢?

投稿、合作、提问、每日早报、新闻直播,结交大咖

只需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车云菌个人微信cheyunjun2015为好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