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大暑诗话 日炎骚客懒 田涸穑人忧 作者/信园春晓 大暑 七律·大暑/信园春晓
六月炎阳正顶头,高温溽暑汗如流。 萤飞草岸灯千点,月落江城梦几楼。 云影稀疏诗意懒,蝉声断续客心忧。 闲情晚步垂堤外,缕缕荷风拂面柔。
惜分飞·萤/信园春晓
万点神灯生绿树,明灭翩翩映户。 曾伴书窗侣,更随小扇轻风舞。 漫道时光能几许,幸与星辰共住。 欲问归何处,菊香月影花间去。 二十四节气之大暑诗话 2018年7月23日,农历戊戌年六月十一,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第12个节气——大暑。与小暑一样,大暑也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是一年中最炎热的一段时间,北半球每年在7月22-24日之间。 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六龙鹜不息,三伏起炎阳。”(南朝·萧纲《苦热行》)大暑正值“中伏”,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也是喜温作物生长最快的阶段,因而田间管理的任务很重。此时,旱、涝、台风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也须做好防范。炎夏天气人容易心情焦躁,心思不宁,此时读读古诗词,倒也是一种度夏的情趣消遣。同时,也可以了解一下古人眼里的炎夏…… 五律·大暑/孔平仲[宋] 泽国已炎暑,夏天仍永朝。 炙床炉焰炽,熏野水波摇。 飞鸟不敢度,鸣蝉应自焦。 可怜花叶好,顦顇苦霜凋。 孔平仲,字毅父,宋代诗人,今江西省峡江县罗田乡西江村人,。进士,历任密州教授、秘书省著作郎和太常博士、朝奉大夫等。后因言官参劾他元祐时附和旧党当权者,因而多次被削官。孔平仲长于史学,工文词,富于词藻,著有《珩璜新论》《续世说》等。他的诗豪放流丽,富有现实内容,有《清江三孔集》四十卷中,平仲占21卷。 大暑意味着炎夏的到来,标志着酷热的开始。诗中说:南国水乡也已经进入炎夏酷暑,尽管天热也要长久地面对。床铺就像火炉发出的烈焰般的滚烫,热气熏人的原野上的池塘水波正在蒸腾摇动。连鸟儿也没有胆量和勇气在炎阳下飞行,焦躁难捱的蝉虫也在树上唉声长叹。更可惜那些美丽的花草,在这如火的烈日烧烤下几近枯萎,比起霜打凋零还要凄惨…… 五律·大暑/曾几[宋]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沈。 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 曾几(1085--1166),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等。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 上诗吟道:头顶的炎炎烈日不知什么时候才会落下去,哪里都感觉不到一丝清凉的风。瓜果菜蔬在热气熏蒸中的影像似乎上下浮动,诗人不为所苦,依然埋头书中。只有静立的兰草与杜若,看起来还是那么地静雅;覆盖着茅草的屋顶,看起来也是那么的幽深。像这样暑热熏蒸,那就更要懂得珍惜时光。作者不畏酷暑,发奋读书,惜时如金,终有所成,令人敬佩。这让人想起了“目不窥园”的典故:是说董仲舒讲学授课,三年不出屋,无暇观看园中景色,治学专心到这种程度。他的弟子又收了弟子,后来的弟子有的居然没见过他的面。其实,中国古人读书像曾几这样勤奋、刻苦的可谓不胜枚举。如战国时期苏秦、晋时孙敬的“悬梁刺股”克制自己的困乏;孙康、车胤的“凿壁偷光”利用有限的外部条件;李密的“牛角挂书”不耽误求学路上的点滴时间…… 五绝·夏日山中/李白[唐]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李白是我国盛唐著名诗人,其诗歌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洋溢着夏日火焰般的激情,具有“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构建起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新高峰,其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对中国古代乃至现代文坛、诗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这首小诗仅仅四句20字,描写的场景也不大,但却真实、贴切地把夏日的山中和山中的夏日展现在了读者面前:懒得再摇动白羽扇来降温,赤身裸体呆在苍翠的林阴中岂不省事?脱下头巾挂在石壁上,任由松树间的凉风吹过头顶——呵呵,一幅诗仙狂夫在山林无拘无束,旷达潇洒,不为礼法所拘的形象,有魏晋风度。诗人忘情沉醉于“夏日山中”,悠悠然一种自乐自足的逍遥,特别是对个人情感的放纵与宣泄,可以说达到了极点。此诗对人状态的描写生动,别有一番悠然自得的夏日闲趣。 大热五首/戴复古[宋] (其一) 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 万物此陶镕,人何怨炎热。 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 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 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其二) 左手遮赤日,右手招清风。 挥汗不能已,扇笠竞要功。 南山龙吐云,腾腾满虚空。 一雨变清凉,万物随疏通。 向人无德色,大哉造化工。 (其三) 大渴遇甘井,汲多井欲竭。 入喉化为汗,不救胸中热。 吾闻三危露,迥与众水别。 其色瑩琉璃,其冷胜冰雪。 安得一杯来,为我解此渴。 (其四) 吾家老茅屋,破漏尚可住。 门前五巨樟,枝叶龙蛇舞。 半空隔天日,六月不知暑。 西照坐东偏,南薰开北户。 胡为舍是居,受此炮炙苦。 (其五) 天嗔吾面白,晒作铁色深。 天能黑我面,岂能黑我心。 我心有冰雪,不受暑气侵。 推去北窗枕,思鼓南风琴。 千古叫虞舜,遗我以好音。 戴复古,字式之,天台黄岩(今属浙江)人。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尝居南塘石屏山,因自号石屏。曾从陆游学诗,写景抒情,笔致俊爽,曾以诗负盛名达50年之久,是南宋著名的江湖派诗人。 戴复古生性耿直,写诗自然也直抒胸臆。话说那年夏天他实在炎热难忍,便一口气写了《大热五首》,用朴素简练的诗句描写了夏天炎热的情景:诗一开篇,他就将炎热的夏天比喻为“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生动形象,使人如近其热,雨汗欲滴。尽管天气炎热,但“万物此陶鎔,人何怨炎热。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这四句说明了夏天正是百谷生长、万物造化的时候,高度概括了夏天对人类的贡献。因此,人们没有理由怨天尤“热”!当然,酷暑炎热毕竟是客观存在,所以,诗人和百姓一样,渴望云雨:“一雨变清凉,万物随疏通。”渴望凉风:“右手招清风”“扇笠竞要功。”渴望冰水:“吾闻三危露,迥与众水别。其色莹琉璃,其冷胜冰雪。安得一杯来,为我解此渴。”他还赞美了他家老茅屋门前的五棵巨大的樟树,自豪地吟道:“门前五巨樟,枝叶龙蛇舞。半空隔天日,六月不知暑。”但他的家中很贫苦,老茅屋很破漏,以至在炎热高温中要“西照坐东偏,南薰开北户。胡为舍是居,受此炮炙苦。”尽管“天嗔吾面白,晒作铁色深”,但诗人心地善良,刚正无私。他不逢迎权贵的耿直秉性也在诗中展露,他说:“天能黑我面,岂能黑我心。我心有冰雪,不受暑气侵。”由此可见,他不仅心中有冰雪,有圣贤,也有百姓,更装着正在夏耘的农夫,想到他们“背叶湿如泼”、“挥汗不能已”、“大渴遇甘井,汲多井欲竭。入喉化为汗,不救胸中热”的情景,诗人顿生怜悯,自愧自责:“安坐岂敢食”!充分表明了他悯农忧民的情怀。 END 作者简介: 何学忠,网名信园春晓,中学物理高级教师。原籍安庆,客居沪上。安徽省、安庆市诗词学会会员。尊崇国学,爱好诗词,学而时习,偶有所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