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信园春晓 | 烟雨浮寒夜,桃花衬远天 ——二十四节气之清明诗话

 流年诗语 2020-09-12
烟雨浮寒夜,桃花衬远天
     ——二十四节气之清明诗话
作者|信园春晓    图片|网络   编辑|陌如尘




七律·清明
/信园春晓

 

   清明节季雨如烟,杨柳桐花衬远天。
   点豆埯瓜苍垄上,飞虹殢日白云边。
   思贤昨夜赊寒食,祭祖今晨送纸钱。
   草际鹌鹑惊出处,耕鞭脆响漫春田。


青玉案·清明雨思
/信园春晓

 

 江南四月芳菲暮,柳吹絮、无心顾。
一任飘飞谁与数。
  姑苏城外,翠消红补,陌上堆烟缕。

 

 小窗沥沥清明雨,玉指纤纤绣花女。
  线引鸳鸯荷下语。
  相思怀远,旧词新谱,莫把春辰误。

 

   

   2019年4月5日,农历己亥年三月初一,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第5个节气——清明


    每年4月4日至6日,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为清明节气。“清明”之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中国古代将清明节气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节时,先是桐花竞相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开始藏匿,而喜阳的鹌鹑类小鸟多了起来到处活动;然后是雨后的天空中可以见到彩虹了。




    清明节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是“寒食”,关于寒食节,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二儿子重耳,流亡出走。期间,介子推一直忠心耿耿追随着他。19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晋文公),对有功之臣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默默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于是,晋文公命人放火烧山,逼迫介子推出山受封。结果,介子推和母亲被活活烧死,留下血衣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清明前一日),每年这天全国禁忌烟火,只吃冷食。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寒食后一日,与清明节气同天)。

    从唐代开始,清明祭祀与上巳节(三月三节)合并举行,主要风俗是祭祀、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晋代陆机有诗:“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洗浴、踏青的生动写照。从此,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一直流传下来……




寒食
/孟云卿[唐]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孟云卿,字升之,今山东德州人。30岁后始举进士,为校书郎。存诗17首。其诗以朴实无华语言反映社会现实,为杜甫、元结所推重。孟云卿与杜甫友谊笃厚,多有酬唱。


    当春二月,由于江南气候温暖,已是桃红李白花满枝头。但寒食期间,诗人独在他乡,身为异客,倍思亲人,不由悲从中来。加之,这里的“寒食”二字,除了指节令之外,还暗含少食、无食之意,一语双关,因此“他乡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贫穷的人家往往没生做饭的烟火,无米下锅,少食缺食,难道这仅仅是为明天纪念介子推而“寒食”吗?此诗借咏“寒食”,巧妙构思,含蓄耐味,是无数寒食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笔者也曾写过一首“寒食”诗,贴出来就教于方家:

 

寒食节有感
/信园春晓
    辞功归隐不言陈,几度绵山草又春。
    一自介公焚玉后,家家冷食祭斯人。

 

寒食日即事
/韩翃[唐]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曾考中进士,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这首《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


    诗中说:暮春季节的都城长安,到处是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寒食节的习习微风吹拂着宫中的御柳。这天全国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烧饭,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连达官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宠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散入五侯家的岂只是轻烟?毋宁说是皇帝赋予当权者凌驾于老百姓头上的特权!




清明
/杜牧[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士族,晚唐著名诗人和古文家。曾任中書舍人。人称杜紫微,世称杜司勋。工诗、赋、古文。诗学杜甫而有独创,骨气豪宕,风神俊朗,尤擅七律七绝,为晚唐大家。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有《樊川文集》,《全唐诗》存诗八卷。


    在清明诗中,传诵久远的莫过于杜牧的《清明》:每到清明时节,总是细雨纷纷的漫天漂洒,路上的行人一个个孤独前行,面带忧愁之色。幸好遇到一个放牛娃,上前问道:“请问这附近可有小酒店呢?”牧童指了指远方那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这首诗描写的清明,通俗直白,情景交融,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齐全,富有诗情画意,贯穿起来就是一个情景剧。有人将其戏改成一个短小的独幕剧本:

   


   时间:清明时节
   场景:雨纷纷
   地点: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 (遥指)杏花村。





 清明
/王禹偁[宋]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王禹偁,字元之,济州巨野(山东省巨野县)人,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在迁蕲州病死。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著有《小畜集》。

    这首《清明》写道:没有踏青赏花的游乐,没有亲朋好友的宴饮,也没有清明烟雨中因扫墓而引发的伤古怀春之情,这样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庙里的和尚,寂寞清苦;由于寒食禁火,所以,就用昨儿个才从隔壁要来的新火种点灯,清晨就在窗前坐下来潜心读书吧。这首诗借写清明,描绘出过去读书人的贫寒生活、苦学精神和对仕途的向往。
 

苏堤清明即事
/吴惟信[宋]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吴惟信,字仲孚,霅川(今浙江吴兴)人。南宋后期诗人。苏堤,即宋元佑间苏轼任杭州刺史时所筑,横亘西湖。此诗的构思之绝,就体现在作者不由正面入手,具体描写,而是用“梨花”、“笙歌”等稍作点染,游子寻春,不但“半出城”,而且“朝而往,暮而归”,痛玩了整整一天,足见西湖胜景令人流连忘返。当人们“笙歌”将息,忍耐了一天的“流莺”们,又重回绿林成了主人,万树莺歌,欣喜若狂起来。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从侧面衬写,促人去展开联想、感受清明时节春意盎然的美景。
 

清明
/黄庭坚[宋]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九江修水县)人。北宋知名诗人,乃江西诗派祖师。书法亦能树格,为宋四家之一。庭坚笃信佛教,事亲颇孝,虽居官,却自为亲洗涤便器,亦为二十四孝之一。

    这首诗是作者的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清明时节,桃李含笑盛开,但野外荒坟却是一片凄凉景象。春雷惊天动地,唤醒了蛰伏的龙蛇,春雨充分滋润,郊外原野上草木长得很柔嫩。“人乞祭余”是《孟子》中的一个寓言,讲的是齐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反而在其妻妾面前夸耀谎称有富人请他喝酒;与此相反,“士甘焚死”用的是春秋时的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的典故。悠悠千载,贤愚混杂,谁是谁非?最后都是掩埋在长满野草的坟堆中……总的说来,诗人虽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某些人性的丑恶,赞美了先贤的高风亮节!


END
作者简介
何学忠,网名:信园春晓,中学物理高级教师。原籍安庆,客居沪上。安徽省、安庆市诗词学会会员。尊崇国学,爱好诗词,学而时习,偶有所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