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要想写好隶书,绕不开《张迁碑》(附高清明初拓本)

 凌二凌二 2020-09-12

《张迁碑》全称《汉故城长荡阴令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明初出土,先置于乐平州学,建国初移置于山东东平县政府院内,1965年再迁至泰安岱庙,后又能移至贶殿东郎之历代碑刻展室内。是碑刻于东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纵317厘米,横107厘米。凡15行,行42字。

如上图,《张迁碑》有碑额书“汉故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12字,12字分两行而无列,布局紧密大小错落,浑然一体,或挪让、或盘曲、或长短、刚健有力,实为额中之妙品。

《张迁碑》流行的有明拓本、清拓本、影印本和翻刻本。明拓本为最早版本,而又以其第八行“东里润色”四字完好的故宫博物院藏本为最佳称“东里润色”本。

 
此碑用笔以方为主,是汉隶中方笔的典型代表。其笔画厚重质朴,骨力劲健,再加上篆籀笔意的运用,使其古拙中有一股雄秀之气。

其结体常于平稳中见崎岖,静中寓动,错综而富于变化。初看此碑似有笨拙之感然细细咀嚼,则会领略出其体态变化多端、疏密得体、方圆兼备的在巧拙之妙。特别是碑阴之字,似不经意,但其意态上的雄健高古之气尤为明显。

明代孙退谷《庚子销夏记》评其书云:“书法方整尔雅,汉石中不多见者。”清郭沿先则称此碑为“是碑为冠”(《芳坚馆题跋》)。

下面将具体从用笔特点上阐述《张迁碑》高古、朴拙的风格。

01
顶点的写法

在《张迁碑》中,顶点各有不同。如下图中“帝”字顶点以小横为之,以加强字的横势;“高”、“方”等字,顶点牢牢搭在横上,有融为一体之感。

《张迁碑》顶点的用笔有方有圆,而以方宅居多;有正有侧,而以侧居多。用方笔者,其下多以圆笔辅之;而用圆笔者,其下必以方笔辅之。

下横折和横折撇均用方笔。首点侧者,其下梢正。

02
横两点,有几种类型

相向型,此类较多,左右两点在大小、方圆、映带等方面各有不同。

相背型,如“棠”、“兴”等字的两点,一个向左,一个向右,在竖的两侧或在横下,虽相背斜立,但亦能蓄势凝练,亦有遥相呼应之感,且有方圆的变化;

“性”字的右点则以短竖为之,略向左下;倾斜之势,以示呼应。

同向型,两点基木同向出锋,但笔断意连,高低有别。如“恭”字的下两点,左点向右上出锋,右点向右下出锋,彼此意志相连。

03
横的用笔方法

《张迁碑》中横的处理,富于变化。起笔有方圆、轻重之别,收笔有回锋、日锋之变。

如“君”字的一长横,方势逆起,转锋后向右涩行,至“燕尼处用力高挑而出锋,横势虽平,但亦厚重朴拙,出锋潇洒。
 

04
竖的用笔方法

《张迁碑》中的竖,起笔有方圆的变化,方多圆少,中锋涩进行,有提按的灵动变化,竖势有直侧的变化。

“上”字的竖则逆锋圆起,向下涩行。“外”字的竖向左下倾斜。

还有更多短竖的不同变化,这些大大丰富了《张迁碑》竖的内涵,显示出独具匠心的艺术特色。因此临帖时应先细致观察体会,认识这些变化,再开始写字。

其实任何一个笔画,都没有固定的形状,其长短、粗细,正侧、方圆应随字势而巧妙变化,万不能千篇一律。只有在此基础上认真体味汉碑,才能享受其无穷变化的奥妙之趣。

05
撇的用笔方法

《张迁碑》中的撇有方圆、长短、曲直和平斜的变化,回锋收笔。如“夫”字的撇长而曲势较大,方势起笔,顺锋向左下用力行笔,回锋收笔。“周”字的撇竖直而收笔处稍曲。

06
捺的用笔方法

《张迁碑》中的捺有大小、平斜、曲直、方圆之分,起笔多逆锋蓄势,有方有圆,行笔涩进,收笔用力,出锋劲逸,有时含蓄凝重。

如“更”字长捺斜而稍直,出锋劲健。其写法是逆锋方起笔,调锋后向右下涩进,至“燕尾”处,驻笔蓄势,拇指渐向内,食指、中指渐向外稍捻笔管,手腕稍向右上翻转,后再用力出锋。

07
折的用笔方法

《张迁碑》中的折画,多数为方势直转,用笔斩钉截铁,雄强有力。如“君”字的折,横至折处,蓄势转笔(拇指稍向外,食指、中指稍向内捻笔管)直切而下,劲健而有力。

而“负”字的折则横至折处,稍提笔向上,调锋后再向下运行,既有方势,又有圆意。“之”的竖折,有意圆转,以示变化。

下图为明代初拓本,还原最真实的《张迁碑》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