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往事 | 1937年开通的小火车,带动了石屏商业的发展…

 淳和思行 2020-09-12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旧时,石屏这个古老的县城虽有“文献名邦”之称,但城区街道狭窄,铺面矮小,城内无一幢高层建筑。

街道仅有南至北、东至西两条及诸天寺街一条;店铺则多集中在东至西这一条长街上。平时店内清闲,顾客不多,街天营业稍好一点。

有的店内摆得花花绿绿,但品种也不多。有的店号则陈列较差,货物也稀稀拉拉,品种更少,一般货柜不过二三个或四五个而已。

诸天寺街一带,多为省货铺,多少还有一些省外或昆明货,故一般顾客较多。

至于其他店号,则是黄烟、杂货、文具、理发及百货店,除当地产品外,虽也有一些外地货,但相比之下,品种少得可怜,顾客也就不多了。

石屏因交通不便,全县无一条公路,小火车于1913年才开始兴修。

1921年从碧色寨修至个旧,1928年修通鸡街至建水,1937年建水至石屏全线通车。

通车前,石屏来往货物,靠人挑马驮。因运输困难,花色品种不多,售价也稍高,加上老百姓的购买力低,市场不繁荣。

当时石屏的商业,只不过是一般的乡村集镇的老一套经营方式而已。石屏的商业,是在建水至石屏的小火车全线通车后才发展起来。

今日“往事”,了解一下

晚清民国时期的石屏商业

先了解一下旧时石屏的商业都有些什么行业。

新中国成立前,石屏的商业大部分系一家一户开个小铺,经营百货、棉布、烟酒土杂,或开小食店、小客马店、小待招铺(理发)等。石屏人习惯称这些小商店为“省货铺、药铺、待招铺”等。

初时石屏有:“省货铺、杂货铺、待招铺、药铺、首饰铺、缝衣铺、棺材铺、糕点铺、饭铺、刻字铺、木匠铺、铁匠铺、钟表铺、茶铺、黄烟铺、纸火铺、银匠铺、瓦货铺、书铺、制鞋铺及屠宰、蔬菜、鱼摊、豆腐摊、客马店、滑竿轿行等。这些店铺,一般多系夫妻店,或父子、弟兄一家一户开的,本金较小,也没有什么帮工。”

这些店铺,或有招牌,或无招牌。1916年在第二任商会会长杨吉三倡议下,为了便于管理,各店铺大都有了招牌,或称××昌、或××利、××号等。如协和昌、恒丰利、长源号等,是图吉祥如意、财源昌盛的意思。

另外还有一些行业,如:“米业、豆业、渔业、竹器业、土布业、屠宰业、染布业、豆腐业、米线业”等,大多摆摊设点各自集中一处售卖。城区不少街巷,就因经常出售某些商品而取名,如卖豆巷、卖香巷、卖米巷、卖鱼处、卖席子处、小炉匠巷、卖肉处等。

由于经营的发展,市场有了进一步的扩大,于是就出现了几家合资经营的商号。如:协记昌、瑞兴、延昌号等。

老板有蒙自人、建水人、通海人。他们资金较多,不但经营省内外货,还兼代销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和英美烟草公司的香烟和水火油。

因为个旧炼锡需要木炭,先后有后燕平、李官有、陈绍林、潘瑞百、贺玉良等几家,经营起木炭行业。从宝秀、城区、新街一带收购木炭,装车运往个旧。由于百姓生活需要,有人先后开起镶牙、诊所、照相、画像等行业。

一些既不开店、也不设摊,而是将本地特产外销,再将外地产品运到石屏销售的行商业也相继出现,为沟通物资交流,繁荣市场等,起到一定作用。

当时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有:大头、半开、纸币。为了方便兑换,因此钱庄业(俗称换荒)也就应时而生,有的设排,有的开店。

1937年小火车(寸轨)通石屏后,物资来源充裕,市场也较繁荣,于是当地的一些大户,相继开设了店号,如:继丰、万泰、同兴昌等。他们资金雄厚,信息灵通,省内及昆明有号,不但经营省内外商品,还兼代搞批发业务,办理商号的汇款业务,为本地小本商号带来了不少方便。

合资的及大一点的商号,还雇有伙计3~5人,一般的商号,仍是夫妻、父子、弟兄经营。

石屏车站

石屏的商店,一般早上八点开门营业,晚上天黑就关门。较为热闹的街口(如县府大门附近),晚上则点起汽灯,一直营业到九点或十点才关门,有几家小食铺,有时晚上十一二点还可以吃上宵夜。

小火车通石屏以前,货源除本地产品如:豆制品、砚石、滑席、竹筷、紫米、木制品、大米、土布、药材、木材、少量烟酒等外,其余的商品,如:布匹、棉纱、绫罗绸缎、水油、油脂、肥皂、火柴、文具纸张、五金器材、中西药品、海产品、针织品等,则来自昆明、通海、建水、蒙自、巧家、元江、思茅一带,部分商品也有来自广州、上海。小火车通石屏后,外来的物资逐渐增加,品种花色也多起来了。

石屏外销的产品不多,如豆腐皮、豆腐、砚石、紫米、鱼、木炭、木材、部分蔬菜等,其中豆腐皮、豆腐、紫米、鲦鱼,可算是石屏的特产,省内均驰名。

近的销往建水、蒙自、开远、个旧一带,远的销往昆明及省外等地。由于个旧矿业及商业逐渐发展,石屏销往个旧的土特产品等物资,也就日渐增加。

省货铺的商品多由省内外进货,一般经营布匹、绸缎、针织品,大一点的则兼营洋纱、洋靛、棉花等。

百货铺除经营成衣鞋帽、日常生活用品,如:香皂、肥皂、电筒、电池、牙膏、牙刷、毛巾、汗巾等外,也由省内外购些日用小百货等商品。

杂货铺除经营油盐酱醋等外,主要是一些日常生活必需品,有时卖些海产品、干货、纸张、调味品或笋丝笋干等外地产品。

黄烟铺主要销售通海产的黄烟(推烟),附带也卖些钉子、油漆、油布、牛胶之类。糕点业大多生产一般本地产品,质量较差,品种也少。

逢到中秋佳节,则到昆明购买中秋月饼及各种糕点到石屏出售,如合香楼、吉庆祥生产的名牌产品,很受群众欢迎,货一到,纷纷前往抢购。

食馆铺除供应一般的米线卷粉外,还有人工蛋面、人工切的饵块丝、包子馒头等,大一点的馆子,还备有饭菜,小锅炒菜,随叫随炒,有时也包上三五桌客餐。

石屏生产的豆皮、豆酱,也很有名,一般炒肉、蒸肉、炒豆腐时,放上一点,美味可口,只是摆摊出售,未能大量生产。

茶铺生意较兴旺,不论白天黑夜,随时高朋满座,有时请人说书,说“三国”“水浒”“征东、征西”之类。

其他行业,如:理发、铁匠、木匠、缝衣、文具、镶牙、诊所、首饰、棺材等,都是专业商号,兼营的情况不多。

遇到街天,文庙附近有凉米线摊和烧豆腐摊,米线、豆腐均美味爽口,别有风味。石屏一直是三天一小街,五天一大街。每逢大街天,早上八点,四乡就有人进城赶街,到下午四五点才散。

有的商号,还组织货源到乡下赶集市,如:宝秀、新街、龙朋等集市,生意也很热闹,只是路途不安全,有时会被坏人抢劫。

有时石屏也仿效昆明,采用大减价的办法,招揽生意。今天你打九折,明天我打八折,甚至有的打七折六折,一段时间,只见大幅布标,大幅广告,遍街张贴,店内张灯结彩、陈设一新。

看来是折本出售,其实无非同业竞争,推销残次商品,为他们加快资金周转的一种手段而已。

大多数的夫妻、父子商店资金少、人力差、生意也不多,为了糊口,一般都是起早睡晚热情接待。有的商店,还挂着“公平交易,童叟无欺”的牌子,诚实相待。

也有一些商号,为了获利,不择手段欺骗百姓,影响极坏。对这些商人,百姓每每呼之为奸商。

过去石屏的商业,曾有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后来国民党政府滥发钞票,通货膨胀,给商号带来的灾难不小。有的负债,有的倒闭。

说说石屏的货运行业。

1937年前石屏全县境内均不通车,各商号的来往货物,主要是靠马匹驮运,近的人挑。

到西面一带做生意的有源庆号和怡庆号,经常赶马百十匹,来往于磨黑、普洱、墨江和石屏之间。

顺和号主要经营布匹,恒丰利主要经营山珍海味,长源号主要经营大盐棉花,协和昌主要经营布匹洋纱针织品,乾利贞主要是经营茶叶,继丰和同兴昌万泰都经营省内外货。

这几家多将货由昆明托火车运至建水,再雇马运至石屏。有的商号雇马至附近县驮运至石屏,也有的是等马帮运货到时再去接洽购进。

由于途中运费大,沿途还得交养路费,因此售价也就比外地高。一些资金少的小商贩,只好就地向些大号进货。

有时赶宝秀集市,全靠步行人挑,赶新街集市则坐船往返。但有时会遭人抢劫,小商贩赶集市也是提心吊胆,苦不堪言。

宝秀一带,自己有马三五匹的很多,大多是跑西头思茅普洱等地,去时带土特产或半开,来时则大部分运大烟至石屏,再转运外地。

因为来往石屏的驮马很多,一个时期西门外几家客马店生意兴隆,你来我往甚是热闹。

由于驮马运输,少不了爬山涉水,有时行程三五天或十天半月,途中随时有遇土匪的危险,因此必须结伴而行,或有人持枪护送,商人为此大感头痛。

1937年个碧铁路通石屏后,除走西头仍用马驮外,个旧、蒙自、昆明等地均可用火车运输,进货方便,运费减少,成本下降,物价也随之下落。因为交通方便,促进了商业的繁荣,石屏的市场也随之活跃起来。

民国时期的石屏商号

了解一下石屏商界的行业组织。

继昆明成立总商会之后,石屏也于民国五年(1916年)成立了县商会。后来根据形势发展,先后成立了同业公会。

商会有会长、副会长,同业公会则设有理事长。商会会长由同业公会推选,理事长由同业会员中推选。

第一任商会会长是杨启堂,以后是杨吉三、雷寿之、杨少华、瞿子政、董述先、高光明、吕炽昌、许松云等。同业公会则每个公会推理事长一人。

商会经费除募捐外,一般均由各同业公会负担。同业公会再将款摊派给同业会员,其中大商号负担多一点。

当时根据业务性质,成立了下列同业公会,计有:棉布业、土杂业、百货业、服务业、手工业、屠宰业、医药业、粮食业、糖食业、豆腐业、行商业等。

商会和同业公会成立后,制定了一套规章制度,商人必须遵守,不得违反,否则处以罚款。

商人参加商会和同业公会后,经常在一起开会,对于商号中出现的一些不法行为提出批评,对于彼此间存在的问题或纠纷,也给予调解。

基本上结束了历史上市场无人管理的混乱现象,不法行为有所减少,价格比较合理。

旧时的捐税,名目繁多,商会和同业公会成立后,一切摊兵、派款、捐款等均通过商会派给同业公会,再由公会摊派给商号。

新中国成立前夕,大一点的几家商号从石屏撤走,合资的几家也分伙回去了。

由于货币贬值,不少商号负债,关门倒闭,石屏的商业除手工业、摊贩外,纯商业只有600余户,其中开店号的,不过百十户。资金不过十七万余元而已。


本文编录自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云南文史资料选辑》《话说红河·石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