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道·14 丹巴碉楼

 _冯晓晖_ 2020-09-12

1. 大小金川

  清晨,三辆车一起离开小金县,沿着303省道继续西行。小金县之北是金川县,古称大金川。

  前文提到,第一、四方面军会师的时候,小金县还被称为懋功县。那时候金川县则名为靖化县。小金和金川的县名是在上世纪50年代被改回来的。

  金川的地名很容易理解,因为这儿有大金川和小金川两条河,河里产金子,据传还是顶级的狗头金。昨晚住在小金县县城,路旁那条河就是小金川河。懋功、靖化这种文绉绉的名字,一个在炫耀军功,另一个则表达着秩序安定,很明显是之前中央政府命名的,彰显帝国着对边陲荒蛮之地的威慑与教诲。

  

  回到270年前的乾隆朝,这里发生过两次著名的军事行动,相隔近30年,史称大小金川之战。这两次战争被乾隆收入其“十全武功”中,成为清政府镇压少数民族叛乱的经典范例。

  注:十全武功是乾隆年间发动的一系列战争的统称,包括收复新疆、平定台湾、平定越南和缅甸等。

大金川之战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小金川之战的经典在于,这个并不起眼的西南边陲之地,人口不足10万,作战部队仅有4000,居然使清政府投入了60万人力,前后耗时近八年,死伤3万士兵。这两场战争消耗远远超过对新疆的清剿,对尼泊尔的征服,为乾隆年间所有战争之最。

  注:关于清政府与尼泊尔之战,见拙作《西行漫记之尼泊尔篇》。

  大小金川被改名为靖化、懋功,并非在清朝,而是民国,这也见证了汉民族延续了满清对青藏高原统御的进程。至于建国后为何将名字改回去,只能说咱们的民族政策真的让人看不懂。老祖宗拼了成百上千年的家业,总有人要败掉。

  以前看历史,只知道大小金川在西南,并不了解其地理人文。这一回的旅行,在小金县已看不到当年战争的遗迹,亦不能前往金川县,无法领略昔日清兵攻坚拔寨之艰辛。然而,下一个目的地却有相似的场景。写这么一段历史,当然是为了下文做铺垫。

2. 丹巴县

  西行出了小金县,就进入了丹巴县,丹巴县隶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大金川和小金川在县城汇合,名字就变成了大渡河,之后奔腾南下,流入岷江。

  与小金县相比,丹巴县的海拔相近,但山势更加险峻,气候更加湿润。驶入丹巴县,满眼的绿色铺在云雾缭绕的崇山峻岭上。

进入丹巴县 左侧为小金川河

  道路两旁和山坡上的一间间民居、白塔将西藏的氛围渲染得更浓了。小金县的房屋虽然有藏族风格,但更像是汉族的民居上装点些民族元素。就如云南香格里拉西藏的房屋,徒有其表,并无其神。

  两年前的西行到过丹巴。那一回从川藏南线转到这里,原计划在县里逗留半天,看看附近的景点。没想到因为雨季泥石流,丹巴县对外联络的四条公路断了三条,仅剩下的一条就是我们来的路。本地人说,修好少则半个月多则一个月。因为山洪暴发和泥石流,县城的自来水已经停了三 天。

  于是我们只能住一个晚上,第二天赶紧从原路退回。印象最深的是住在宾馆的四楼,推开后窗一米之外就是崖壁。在这种地方总会担心随时随地天上砸下来块大石头。

丹巴县城的主街  同行孟校长摄

  这种事儿在西藏没什么奇怪的。即使是道路断绝,小小的县城里生活如故,没自来水就用储水,藏民们依然在街上跳着锅庄舞。所谓锅庄舞就是人们围个圈圈,顺时针一边踢腿一边走,随便摇摆着手臂,三分钟就能学会,比起咱们大妈们跳的广场舞容易得多。丹巴县城夹在陡峭的山壁之间的,除了两条街,没有任何广场平地,人们也只能在大街上跳舞。

丹巴街头的锅庄舞

3. 碉楼

  丹巴县又被称为“千碉之国”,因其在村寨、山脊和要隘处耸立着无数的古碉建筑。据说鼎盛时期这种军事堡垒有3000余座。丹巴县也就只有几万人,按这个比例,几乎家家都有碉楼。这是什么道理?

  按照高德地图的指引,我们驶向梭坡古碉。看地图离县城也不远,在大渡河边。

  然而这路走着走着就不对了,到后来完全是泥地。我相信大多数人开车都没遇到过这种路面,想不碰底盘颇有些难度。同行的洪总驾驶的是一汽大众迈腾,就放弃了前往,李总和孟校长的车是SUV,毅然和我一起冲了进去。下图这一段路还是最好走的。

泥泞路面

  路上遇到藏人,很热心地帮我们指引。然而路却越来越窄,也愈加难行,眼看着远处山坡上的村寨,总也难以靠近。更奇怪的是,这么出名的地方,路上却遇不到游客。此外,指路的藏人也热情得令人起疑。

碉楼远眺

  迎面来了一辆挂着重庆牌照的自驾车,一位打扮得像男孩的女孩开着车,车里还坐着两对情侣。她告诉我们,前面的路依然很难走,到了村口居然要收钱。她认为不应该,就没进去。女孩认为走错了地方,一定还有别的路。

  我也感到奇怪,之前听说参观碉楼是不收费的。

  于是跟着掉头,换了一条路,向山上爬。开了一段,更觉得不对了。虽然是水泥路面,可从未没见过这么窄的盘蛇路,除了在转弯处,对面来车完全无法避让。开了一段,仰望着足有35度的山坡,大家都绝望了。

陡坡上的盘山道  图片来源于谷歌地图

  于是放弃返回。麻烦的是在如此窄的山路上掉头,顾得了后顾不了前,若是踩大了油门就有可能飞跃大渡河。好不容易折腾过来,车前保险杠又顶上了石头。重庆的那辆本田SRV更惨,掉头时被锋利的水泥路边缘切开了一只轮胎。

  西藏的路就是这样。

顶石头

  之后又发现,一只轮胎瘪了不少,估计是扎了钉子。在这种地方只能临时打气,用的是出门前买的脚踏气筒。好一会儿才充上点。丹巴县海拔只有2000米,若是在海拔5000的山上这么干,估计轮胎气没满,自己气就没了。为了省钱不买电动气泵,就要付出代价。

  毕竟也爬上了半山要,离开前用长焦镜头瞭望数百米外,也算是看到了碉楼的模样。碉楼就是碉堡,原以为是抗日片里的那种炮楼子,没想到西藏的碉堡竟是如此瘦长,足有二三十米高。远看碉楼就像是烧窑的烟筒,石头砌成,四方形,零零散散地立在藏民的房子旁。

远眺碉楼

  总是不甘心,就绕了个弯转到省道上,隔着大渡河,在藏寨的对面拍了几张照片。可以看到,从山腰到山顶,这藏寨的碉楼有几十座。碉楼都是紧挨着藏房修筑,有的住宅旁还不只一座,最多的有三座碉楼呈三角形环护着一个院落。

  也是挺奇怪的。这些藏民们住在一起,却并不抱团,因此也就没有围墙栅栏式的防卫体系。每家每户都自己做碉堡,又是在坡度很大的山上,地基能否稳固?需要多大的成本?

丹巴碉楼

4. 征服与反抗

  这些建筑在高山之上的碉堡可以远溯到唐代。当年大些的寨子都有百座以上碉楼。这一区域,碉楼最多最大的并不在丹巴,而是在大小金川县。大小金川之战后,很多碉楼被拆了,反而是没参与战争的丹巴县剩下的还多些。

  这种仅仅是为了自卫的堡垒需要极高的建筑成本,它们为何就只是在横断山脉中大量出现?

  从地理环境分析,岷江与大渡河上游这一地区,地属高寒,山高谷深,生产匮乏,人们的资源竞争极为激烈。大小金县和丹巴等地,又处于汉藏交界的多民族区域,氏族间的矛盾尖锐。被称为民族走廊的横断山脉,也是各民族杀戮侵占的斗兽场。

  这一区域,或许民风更加彪悍、野蛮。村村寨寨家家都要做碉楼,防范的是谁?他们为什么不抱团?我想,来自远方的侵略征服并不常见,毕竟在这里用兵仅物质保障都难以维系。碉楼防御的是这同一区域的外族,还有自己的邻居。这里一定有着无尽的的仇杀掠夺。若要生存下去,除了攻击他人,更要保护自己,川西的碉楼文化就是这么来的。

  望着这碉楼,或许很多人觉得美丽。我看到的是昔日生存的艰辛。

一户三碉楼

  也正是因为民风彪悍,大小金川的土司手下就那么几千个兵丁,竟然数次反叛清廷。也正是因为碉楼具有极为强悍的防守能力,清兵对其几乎无计可施,攻一碉难于克一城。大小金川之战合计八年,耗白银7000万两,可谓惨胜。

  现在的历史评价中,对这两场战争多持否定态度。这是没有认识到其真正的价值。

  大小金川之战意义其实很大,从此之后,中央政府才真正踏上了青藏高原,并使得西南地区的政局从此稳定,自明朝以来对西南少数民族的征服得以走出了最坚实的一步。

  大金川之战的最后,躲在碉楼里的防守者也已弹尽粮绝,彻底绝望。然而清政府不接受投降,宁可血战到底,也要活捉反叛的土司,将其凌迟处死。乾隆宁用金刀杀鸡,是为了震慑西南。

清兵攻克大金川官寨  图片

  之前我曾经做过一个判断,如果清朝晚灭亡100年,西藏地方政府就给灭了,根本就不会有现在的闹独立,新疆那边也是一样。大约是民族特性的缘故,满族人比汉人的对外侵略性强太多了,与蒙古人相比,他们更稳健,也更有耐心,更懂得谋略。

  很有趣的是,现如今常看到某些人自相矛盾的逻辑,一方面声称满族人是鞑子,不承认其对汉民族的统治,另一方面又在宣称鞑子们打下来的疆土都是汉人自己的。

  注:那个被称为“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的乾隆通过“十全武功”将清朝的疆域扩大到1453万平方公里(包括藩属国),而明朝的疆域最大时只有650万平方公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