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溯源 9 郑州

 _冯晓晖_ 2020-09-12

   离开开封,下一站是郑州。一个是前省会,一个是现省会,两个城市相距仅50公里,

   据说中国古都排到第八个是郑州。但那些荣耀都是公元前的事儿,秦代之后两年多年的历史,郑州就是个县城。河南的省会为何设立在郑州?在此之前一直是开封。直到1954年,省会才从开封迁到郑州。

   原因很简单,铁路。郑州火车站不仅是中原第一大枢纽,可能也是中国第一大中转中心,中国最重要的两条铁路——东西向的陇海线和南北向的京广线——就在郑州交汇。看看中国铁路图,心脏不在北京,在郑州。

   在人类文明史中,交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科技水平和商品经济的繁荣,业已成为第一要素。古代的交通是水运,有河流,城市就能够发展,如果处在几条河流、湖泊的交汇处,则必然是大城市,重庆、武汉是典型的代表。到了近代,铁路公路的重要性愈加凸显。一百多年前,铁路更加重要。很多历史上著名的大城市,仅仅是因为未通铁路,就步入不可逆转的衰落。比如安徽的安庆,可是当年的省会,但京沪铁路经过的是合肥。在京九线和赣粤高速打通之前,现如今在江西排名第二的赣州那时候就是个山沟沟。

郑州附近等高线图

   然而,当年为何跨黄河的铁路修建在郑州而不是50公里的之外的开封?或者是并不太远的洛阳呢?这还要来看郑州的地理位置。从地理和发展的角度看,洛阳的发展空间并不大。黄河在开封旁是个悬河。由于多次被淹没,土质过于松软,开封并不适合大规模的城市和工业建设。郑州却不同,一面靠河,一面靠山。无论从地质条件还是地理位置都适合统领河南省全局。上图是豫北中部等高线图,下图为地势图。

洛阳、郑州、开封地势图

   在前一篇聊到开封城摞城时,有的朋友问,宋太祖为何定都在水泛之地?

   这就是此一时彼一时了。农耕社会广袤而肥沃的土地更重要,可以支撑城市的发展而降低对漕运的需求(关于这一问题将在洛阳游中探讨),也更利于商业发展(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重商主义的王朝),黄河的泛滥固然可怕啊,但大规模的决堤彻底淹没大都市的次数并不算多,并且大都是在改朝换代的兵荒马乱或者国力极端虚弱的时候。到那个时节,决堤又算什么?西安城从未出现过水患,依然多次被彻底焚毁,百姓百室九九空。

  不过,宋太祖、宋太宗定都开封依然是错的。一马平川、无险可守,为了经济而不考虑军事,这也是北宋灭亡的原因之一。

  

  再来看郑州,作为一个大城市,郑州的历史确实太短了。即便是河南人也不知道郑州有什么可玩的地方。近代最有名的也就是二七大罢工了,这段历史并不在本次溯源的考察范围之内。

  来到这省会,就只能看看博物馆了。之前在开封,老博物馆停了,新博物馆没开放。到了一个大城市看不成博物馆让人很难受。

  河南省博物院的造型很奇特,前面那个圈圈搞得密集恐怖症般,没搞懂代表什么意思,后面那栋楼像是纸糊一般,可能是仰韶文化房屋的造型。这博物院真不算大,也有些年头了。进去后发现,居然还在修建。

河南博物院

  毕竟是国家级的博物馆,没有彻底关闭,而是在侧楼开了个临时展厅。面积不大,来的人还不少。展览的名字叫“河南古代文明瑰宝展”,可以想象的,从地下能挖出来的文物,除了陕西大概也就只有河南了。

临时展厅

  博物馆中,也看到了些有档次的展品,有些形制别处从未见过。但也没有给我留下特别深的印象,很精美的东西并不多。因为只是罗列些坟墓里的东西,因此对河南的历史文化未进行细致的介绍。

周代青铜鼎

  河南博物院,或者说现在的博物院临时展厅,就是个没特点的地方,来了和没来对我而言没什么差别。

元代砖雕俑

  在郑州,还去了另一家,名为“黄河博物馆”,据说这是我国唯一以黄河为主题陈列内容的自然科技类博物馆。

  黄河博物馆的外观毫无特点,也很冷清。冷清点也好,可以慢慢看。其实专题类的博物馆更能让人长见识。

黄河博物馆

  人们都说,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长江可不是。虽然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新石器时代最早的文明就出现在长江三峡区域,然而,从氏族到国家的转变过程中,中华文明的产生都在黄河流域,主要分布在中下游。上游的也有些,比如银川的岩画。若想追溯从远古到唐宋的中华文明史,沿着黄河以及它的主要支流(如洛河、渭河、汾河等)转几圈就够了。

九曲黄河

  这些年出游,不知道越过了黄河多少次,有步行的,有驾车的,还有坐索道的。记得有一回在青海、四川、甘肃交界处,一天之间驾车跨越了五次黄河。对这条河,很有感情。什么时候去一趟黄河的源头,也就圆满了。

  在黄河博物馆,我找到了那张黄河改道图。记载以来,黄河曾多次改道。本次出行后,逐步意识到,改道对政治、经济的影响很大,这是之前未曾注意过的问题,尚需慢慢琢磨。

黄河下游改道图

  黄河博物馆对黄河历史文化介绍的并不算多,却展示了很多治理黄河的历史、经验方法、技术等等。而且还有为数不少的专业工具和历史照片。到这儿才明白过来,这个博物馆的背景一定与黄河治理有关。上网查,果然,博物馆隶属于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这个博物馆的主题就是“治黄”。

  在这儿能长不少见识,比如什么是硪工号子,什么是专业的河兵,他们的一生就是守卫、治理黄河,据说在清代的时候待遇很高,也多少人愿意干。

土硪(读沃)号子

  回到本文对开封的分析:黄河很可怕,但也并不可怕。咱们中原人与它打交道了几千年,什么没见过?

  从黄河的文化溯源,想起大禹,这位被传颂治理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的夏的创始人。若是从基本历史逻辑判断,显然他与伏羲一样,仅仅是一种传说,或许真有这个人,但故事多是附会。不仅九江有他的传说,我所走过的很多地方,只要有河流,总会有个与大禹有关的传说。很显然,在青铜器工具都未曾普及的5000年前,大禹一定是用直升飞机吊着推土机,扛着雷管炸药,满世界开山引河。

  与伏羲一样,传说的真假本就不需要分析,值得探讨的是为何人们将某些功绩加到某个人身上,代表意义是什么。

大禹图

  大禹的故事太好理解了。5000年前,华夏民族进入了农耕时代,水是农业的命根子,水又能轻易夺走人们的一切。我们必须靠近水,我们又惧怕水,我们只能治理水,不能只是任凭黄河泛滥。掌握了治水技术后,华夏也就进入了更高一级的文明时代。

  因此,大禹是所谓夏朝的创始人。

  看完两个博物馆,立即驾车离开郑州。这儿没有过多逗留的价值。

  开封、郑州之旅结束。出行四天,行程约1100公里。

  感谢各位的打赏,出行以来,早饭就靠赏钱了: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