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味中国 62 昌都的酥油牛肉

 _冯晓晖_ 2020-09-12

西藏,昌都市,2016年7月。

牦牛是世界屋脊上最神奇的动物。

乍一看,这些满身披着脏兮兮长毛的一幅浪荡子模样的家伙也没什么了不得。哪儿没有牛?2014年,跨越喜马拉雅山脉时我才悚然意识到,这家伙太神奇了。那是山的北坡,海拔5500,寒风呼啸,生命气息的是如此赢弱,不知多远才有少许稀疏的小草。在这人类几乎无法生存的荒野中,居然缓缓移动着上千斤重牦牛。当时想,这么点营养,怎能支撑如此庞然之物的生存?

川藏第一险的雀儿山,如同碎石堆出一般,地质条件恶劣到了极致,居然还有大批牦牛,轻松地行走在陡峭的山坡上。这大家伙怎么同山羊般灵巧?甚至山羊都做不到,海拔3500左右是一条重要的分界线,在此之下可以养羊,在此之上才有牦牛。

雀儿山山道上的牦牛

因此,牦牛是高原藏人最重要甚至仅有的家畜,牛奶、酥油、牛肉、牛皮、牛毛……如果没有它们,或许青藏高原上绝大部分地区将没有人类。据说,传统上藏人以素食为主,较少杀牛吃肉,一方面是因为宗教,另一方面依靠牦牛奶也可以获取动物蛋白与脂肪。牦牛生长不易,高原稀薄的草甸也养活不了太多动物。

藏人不吃我吃。那回到了昌都,决定改善一下饮食。连着多少天的发面饼和方便面,仅有荤菜是午餐肉,吃多了腻歪。中午,在川人开的小店里点了碗重庆面,其色香味颠覆了我对重庆面的认知。我想若是重庆人来了,会跟老板打起来。

晚饭时决定找个像样点的藏餐馆。这事儿有点难度,若以汉人的标准,藏餐馆就没有像样的。昌都再小也是个地级市,最后我在闹市区找到一家敞开着门面的藏餐馆(传统藏餐馆的门是常闭的),走进去看有不少客人,有几位还身着制服。

进去之后,所有人都行注目礼,当然不是因为笔者长相有多么奇特,而是很少有汉人进来。客人们穿的都是汉服,说的全是藏语。这倒是无所谓,泉州、汕头等地的小馆子与这儿相比没多大区别,我也是一句话都听不懂。

坐下来看菜单,居然有这么长?除了那个相当汉化的餐馆名字,菜单中的数字都看不懂,您可以看看下面这张照片琢磨琢磨,认得出阿拉伯数字么?还好,另一面是汉文。

当然是先来上三磅一壶的酥油茶,之后我拿着菜单不知怎么点了,这菜单一半是汉餐一半是藏餐,对前者没兴趣,对后者不太熟悉。服务员说我一个人吃不了多少,要么就按半份来点。藏人还真是实在,于是点了半份牛肉包子做主食,主菜是半份酥油炒牛肉。

酥油茶先端上来,这东西越喝越有滋味,如果你把它灌到保温杯里,后面多少天加热水都有一股子酥油味。

牛肉包子就是藏包子。这家餐馆提供牛肉包子和牛肉饺子两种,区别是发面和死面。这种食品在本系列《寻味中国 57 日喀则的藏包子与尼泊尔Mo:Mo》中做了介绍。这家的包子味道不错,肉馅里放了不少大葱。

主菜端上来,名为酥油炒牛肉,其实是过油炸出来的。我本就在奇怪,炒这种烹饪方式是汉餐的代表,藏餐多是炖煮。

这牛肉的口感滋味如何?以汉餐的标准,估计大多数人未必消受得起。牛肉切片时没有做码味裹粉等预处理,实实在在的瘦肉进油锅炸熟,也没什么滋味,吃的时候必须蘸调料。

并不奇怪,藏餐本就是这种极简的烹饪风格。相比于内陆改良杂交的谷饲黄牛,牦牛的饲料单一且营养较差,较长的生长周期使得其肌肉纤维更粗更长,剁碎了做包子还不错,炒肉片就不合适了。

牛肉的这种做法已是很现代。由于西藏缺乏燃料,高海拔沸点低,没有高压锅的时代牛肉也没法炖煮,因此通常做成风干牛肉。在秋冬时节将牦牛肉切成长条,冷冻风干,之后生食。

那天下午在昌都的强巴林寺里,见到一批做工的藏人正在吃午饭,其中就有吃牛肉干的,用藏刀切成小片往嘴里送。风干的生牛肉对牙口有很高的挑战性,说的好听点叫耐嚼。

在滇北、川西旅游区,有大量牦牛肉干出售,更不用说淘宝上。这些牛肉从哪里来的?云南、四川是肉牛养殖大省,西藏自己出产的那些牦牛肉,够不够你们这帮游客塞牙的,我就不清楚了。加了大量调料做出的五香麻辣熟肉干,您要是能吃出品种和产地差别来,最大的可能性是被卖牛肉的拍死。至于导游们常说的牦牛喝清泉吃虫草听藏经,肉的营养有多么神奇,那就更没有讨论的必要。

如果您去西藏,尝尝藏餐馆的鲜牛肉还是一种有趣的体验,多数藏人很实在,那牦牛肉一定是真的。虽然膻味大了点,以我的经验,蘸着辣椒粉就伏特加很搭,当你的咬合肌与它战斗时,颇有些苍茫雄壮的感受。

后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