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C头条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这首诗的作者到底有多厉害?

 我爱巴蒂斯图塔 2020-09-13

点击加载图片

有人说,我国古代的历史就是帝王的'家史',是名将名臣的个人史,这种观点的依据是几乎所有的官方史书中,都是围绕着帝王、大臣记载的,能够进入史书的平民百姓少之又少。

在处于封建社会的我国古代,想要进入史书是非常艰难的,如果没有什么突出事迹或显赫官职,基本是无法进入挑剔的史家的法眼的。

点击加载图片

不过,凡事总有例外。即使是一些没有一官半职的人,也得到了留名青史的机会。

《三国志》在《方技传》中记载的一些有奇特能力和技艺者,如医术高超的华佗、精通音律的杜夔、能够预知未来的管辂等等。

到了宋朝,也有这样一个老百姓,他尽管终生只是平民,却不但有皇帝给他御赐谥号,还能够得以配享孔庙。此外,程颐、朱熹对他推崇备至,《宋史》对他不吝赞美之词,那么他到底牛在哪儿呢?

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2),邵雍出生于林县上杆庄,今天河南林州市的邵康庄村,据说就是其故乡的旧址。

点击加载图片

对于此人,相信许多人并不了解。可如果看到他的名作《山村咏怀》,人们或许会恍然大悟,诗的内容是这样的:'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没错,这首著名的启蒙诗便是其作品。不过,要是以为邵雍不过是个启蒙读物作者,那就大错特错了。

据《宋史》记载,小时候的邵雍认为自己天赋异禀,想要投身宦海,立下一番大成就。

点击加载图片

和许多胸怀大志却没能实现的人不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邵雍付出了全部的精力,他'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

在阅读大量典籍后,一天邵雍突然感叹道:'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为了弥补自己只是读了古人的书,却没有游历古人曾到过的地方的遗憾,邵雍说走就走,背上行囊就离开了家。

据史书记载,邵雍'于是逾河、汾,涉淮、汉,周流齐、鲁、宋、郑之墟'。

按照当年圣贤们的足迹一路走来,增长了许多见识,心境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点击加载图片

等到再次回到家时,邵雍说道:'道在是矣',从此便没有再出远门。

当时,担任共城县令的李之才听说邵雍好学,便亲自登门为其讲授'《河图》、《洛书》、《宓义》八卦六十四卦图像',引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在这方天地,邵雍'探赜索隐,妙悟神契,洞彻蕴奥,汪洋浩博,多其所自得者。'

点击加载图片

通过学道,邵雍领悟到了事物变化、阴阳消长的规律,也具备了高深而广博的智慧。

为了将自己的思想传承下去,他'遂衍宓羲先天之旨,着书十余万言行于世',而他的目标也从功成名就转移到了追求'道'上。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邵雍带着父母举家前往洛阳。在洛阳,邵雍居住在十分简陋的住所,但他却自得其乐,引来了旁人的不解。

点击加载图片

当时,从政坛退隐的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等人都十分敬重邵雍,见他生活条件恶劣,便'恒相从游,为市园宅。'

搬到新居后,邵雍衣食无忧,得以更加专心求道。据史书记载,他每天早上焚香端坐,有时喝点小酒,微醺即止,而兴致到了,他便作诗自咏。邵雍十分亲民,也得到了民众的喜爱,以至于附近的家家户户都称其为'吾家先生',争相邀请他住在自己家里。

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其实和邵雍的处事之道有很大的关系,他'不事表襮,不设防畛,群居燕笑终日,不为甚异。与人言,乐道其善而隐其恶。有就问学则答之,未尝强以语人。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因此就连司马光都心甘情愿把他当作兄长。邵雍忠厚、真诚等高尚的品德值得后人学习,也体现了他的高超涵养,为他赢得了喜爱和尊敬。

点击加载图片

熙宁十年(1077),六十七岁的邵雍罹患重病。

弥留之际,司马光、张载、程颢、程颐这些当时就负有盛名,在后世更是十分知名的大家都聚在其家中照料。而他的嘱咐,则是从简安葬。

当年七月,邵雍病逝。宋神宗封其为秘书省着作郎,到哲宗时又赐他谥号'康节',程颢亲自为其写墓志铭,'称雍之道纯一不杂,就其所至,可谓安且成矣。'

点击加载图片

邵雍的过人之处,不仅仅是上文所说的学识渊博,待人忠厚,更主要是在于他对理学奠基起到的重要作用。他的'道'十分纯净,也十分纯粹,而他为后世留下的《皇极经世书》、《渔樵问对》更是被奉为经典,数百年来阐释着令人受益匪浅的道理。

点击加载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