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继承父母房产不用争了,新规已出台,2021年起统统这样办

 爱好收藏图书馆 2020-09-13

现在中国人的家庭财富70%都在房子上,一套房可以说是一个家庭的经济支柱。也正是因为房子价值过大,有时也容易因为房子产生一些家庭矛盾,最典型的就是父母去世后,关于父母房产继承的问题。

我们有时能在新闻上看到,一家几个子女为了分到父母的房产,而争得不可开交,有的觉得在照顾父母上付出的多,所以理应分到大份遗产,而有的则认为,子女应该平均分遗产。这些事时刻都发生在我们身边。

为了调解关于房产继承的家庭纠纷,我国在法律层面上给予了重视,通过立法来规范房产继承问题。今年5月份,我国颁布了《民法典》,这部法律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就包括遗产继承问题,而房产作为遗产的一部分,自然也包含在内。

《民法典》将于2021年1月1日正式实施,也就是说,该法律中关于房产继承的新规,也将在明年初正式生效,以后房产继承都按这些新规办,子女们都不用再争了,争也没用,即便是独生子女,也得按新规办!

1,以最后确定的遗嘱为准,而不再以公证遗嘱为准

长期以来,遗嘱都是继承遗产的重要依据,如果遗嘱中明确指定了继承人,则无论该继承人与逝者是否有血缘亲属关系,他都享有继承权利,法律是认可的。

但有时可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比如逝者在离世前,立了好几份遗嘱,这样就麻烦了,那到底以哪一份遗嘱为准呢?

一直以来,公证遗嘱被视为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一般以它为标准执行遗产继承,因为它是由国家公证机构发出的,相当于得到了国家的认可。

但《民法典》对此作了修改,不是以公证遗嘱为准,而是按立遗嘱的时间来算,以最后立的那份遗嘱为准。

所以,如果父母房产继承有争议,子女们都须以最后那份遗嘱为准来执行。

2,房产继承人的范围扩大,侄、甥也可以继承

一般逝者去世后,按法律继承关系,只有和逝者关系非常密切的人,才能享有法定继承权,如配偶、子女、父母等,目前法律规定的仅有第一、第二顺位继承人。而如果第一、第二顺位继承人都不在世,那逝者的遗产就无人继承,会变成无主遗产。

为了弥补这种遗产继承上的漏洞,新颁布的《民法典》引入了“代位继承”这种新的继承关系。

代位继承,是指由逝者的兄弟姐妹的子女来继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侄、甥”来继承。如果第一、第二顺位继承人都不在世,那么就可以实行代位继承,这样继承人的范围就扩大了。

根据继承新规,从2021年起,如果逝者去世前是孤身一人,父母配偶等都去世,没有子女,也没有亲生兄弟姐妹,那他留下的房产,可以由他的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们继承。

3,合法继承人按均等原则分遗产

在父母没有立遗嘱的情况下,就按法定继承人来继承,也就是第一、第二顺位继承。如果法定继承人有好几个,按照均等原则进行遗产分配。此外,遗产分配,还要考虑到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对于生活困难、缺乏劳动能力的人,可以多分一点。

除了以上几种新规之外,还有一些情况是需要注意的,比如老人生前与某人或者某单位签订了遗赠扶养协议,那么老人离世后,后者可以获得遗产赠与权利,以作为赡养照顾老人的“回报”。

若老人在遗赠扶养协议中决定,将自己的房产遗赠与赡养者,那赡养者就可以继承房产,即便是老人的独生子女,也分不到房产。这也充分尊重了老人的意愿,可以自由处置自己的财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