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指出的是,诗歌的律联平仄安排除了规范的格式以外,还有一些变通的格式,有的变通格式的律句中会出现失替的特殊情形,这在诗歌对偶中是允许的,但在楹联的律句中则很少出现,或者说还不被认可。《联律通则》中对于楹联节奏划分有两种方式,也就是声律节奏和语意节奏,但符合律联的联句节奏指按照声律节奏的“二字而节”划分,平仄交替的安排也是根据声律来确定节奏点的。虽然楹联发展的进程中出现过不少也按照语意节奏划分并安排平仄的联例,我们只是了解就行,在当下创作中是不被允许的。这两点希望大家注意。 本次研讨稿拟分两辑在本群公众号刊出。所刊文章一律按照原稿推出,未作任何改动。 第一辑 一.怎样安排五、七字联的平仄 文/孙福奎 黑龙江双鸭山 有人说:五、七言律句式楹联基本上沿用诗律。我赞同这种观点。但楹联毕竟不是诗,所以又不能完全用诗律来衡量它。基于这点,我认为五、七字联的平仄应这样安排: (一).五绝、七绝的基本类型可用于五、七字联平仄格式。 五字: 1、通平平仄仄; 通仄仄平平。 如:功高书史册; 花艳献白衣。(陈东明联) 2、通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如:灯照斜阳晚; 塔横碧水幽。(王雪原联) 七字: 1、通仄通平平仄仄; 通平通仄仄平平。 如:赤帜长扬辉古郡; 誓词励志刻清渊。(齐观桥联) 2、通平通仄平平仄; 通仄平平仄仄平。 如:珠城纳福千家乐; 淮水迎春万象新。(黄云光联) (以上“通”,表示可平可仄。) (二).《联律通则》中没有忌孤平的规定,故五、七字联出现孤平,不能算毛病。但若忌孤平,更靠近绝句,可看作更圆满些。 因此,绝句的一些拗救形式亦可用于五、七字联(如:①.平平仄仄平 改为:仄平平仄平.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 改为:仄仄仄平平仄平)。 但像这样的拗救,不适用五、七字联(如:①.平平平仄仄 改为:平平仄平仄。②.仄仄平平平仄仄 改为:仄仄平平仄平仄)。因为违背了楹联关于忌失替的规定。对于三仄尾只能采用换平声字的方法而尽量避之;若换不了,宁可出现三仄尾,也不能因拗救而失替。 (三)、安排平仄时,新声古声均可,但不能混用。 二.五言、七言联平仄安排浅谈 文/ 扈金海 山东临清 楹联是由上下两部分字数句数完全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同或相近、停顿节奏一致、平仄协调的文字,组成的文学样式,从语言学角度看,它是由骈文和律诗派生出来的。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对其有详述。 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认为:楹联其实就是来自近体诗对仗联,不过楹联更趋向于工对。历来的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句子。讲对仗也好、平仄也好、节奏也好,都是就这种五言、七言的句子而言的。 在楹联创作中,虽然声律并不一定是联律,却是整个联律一项重要的分支,这应引起广大楹联爱好者和习作者足够的重视。 从格律联来说,必须格守以下几条规则: (1)句中平仄必须按近体诗句的规定交替。 以七言为例,有4种句型: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些句内平仄交替匆可错乱,这样,联句才能产生音节抑扬错落美。这也是唐宋诗中创作实践有所证明的。如苏轼句: 唯有朝云能识我; 每逢暮雨便思卿。 又如武昌黄鹤楼联: 楼未起时原有鹤; 笔经搁后更无诗。 再如本人一副题读书联,刊登在《对联》杂志: 兴家必种书中粟; 创业须耕砚上田。 五言句可看作七言句的缩写,只在七言句型前减两字(一个节奏点)即可。如郑板桥题焦山别峰庵联: 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 (2)上下联相应位置,词语的平仄必须相反。即: 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 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浙江天台山方广寺联: 身似菩提心似镜; 云在青山水在瓶。 就是犯了“上下联平仄失对”的错误。 (3)上下联的落底字,正格必须是仄起平落。即上下联的句脚字,平仄都必须相反。 (4)正确理解“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避免在具体创作中,出现“孤平”、“上句末三连仄”、“下句未三连平”的现象。 总之,五、七言短联平仄要求严格,创作实践中也要严格把握。 三.五、七字联平仄安排之我见 文/齐观桥山东临清 我以为五,七字联安排平仄应考虑意象如何表达。 先说五字联: 1. 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清·郑燮) 联律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这是五言律诗中最为常见的一类平仄格式。 2. 题苏州嘉实亭 集句联 春秋多佳日; 山水有清音。(清·潘奕隽) 联律是 平平平平仄; 平仄仄平平。 这是根据双音节安排的平仄格式,在节奏点上有变化,上联秋、多、日平平仄;下联水、有、音仄仄平。同比平仄替换,上下比平仄对立。 再说七字联: 3. 自古雄才多磨难; 从来纨绔少伟男。(佚名) 联律是 仄仄平平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仄平。 这副联不是七律的标准格式,是以双音节来读的,节奏点是古、才、多、难。仄平平仄;下联节奏点是来、绔、少、男。同比平仄替换,上下比平仄对立。这副联是交错对,其实古人也很少用。 4.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清·郑燮) 这是标准的七律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读起来回环起伏、响亮悦耳。 我这是抛砖引玉,期望各位联家继续发言。 四.谈谈对五、七字联平仄安排的体会 文/李显增 山东临清 五言、七言联一定要特别注意按律句写。古联、名人联是特例,我认为他们可以,我们不可以,要不你也试试。 我过去也写律诗,回过头看,出律的地方比比皆是。通过写联,才慢慢明白五言、七言律句的规则,写诗也顺手了些。不同的是七言联在二四六位置要特别注意不要造成失替,而写诗要注意不要造成孤平。 还有一种七言形式,不是律句而是散句。律句结构应该是二二三,而散句是三二二。散句的节奏点在三五七上,而不在二四六上。例如2018年佳联三百首卜用可题富士山联: 有心火满腔未熄,暂沉寂无声,空外冷看三界事; 知红尘此劫难逃,偶悽凉一恸,霎时白了万年头。 上下联首句即是散句,节奏点在三五七上,合律不失替。这种散句在长联中经常看到,活泼轻快,读之多变顺畅。 以上是写联时的一点体会,不全面,没能上升到理论层面,不对之处,大家指正。 五.关于七字以下短联的平仄格式之我见 文/楼晓峰 浙江遂昌 对联语言由一个个语音节奏组成,因为语音节奏有长有短,如一字节奏、二字节奏、三字节奏等等。由此决定在具体一副对联中,节奏组合的形式是不一样的。但是,根据《联律通则》和古今创作惯例,对于七字以下短联而言,无论语音节奏如何变化,其常用的平仄声“基本”格式只有两种,即平声开头,或者仄声开头。同一联中,平仄声必须交替出现,上、下联之间平仄声必须相反。如: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或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再在此基础上,平仄声可以一、三、五不论,但是二、四、六必须分明。 举例如下: 2—2—2—1 式 黄河九曲中原结: 禹甸三谋故国情。 2—2—1—2式 极目天蓝知水秀; 横空鸟乐忘川流。 2—2—1—1—1式 荷花荷叶莲蓬藕; 竹笋竹竿萚节鞭。 2—1—2—2式 暴雨前莺歌燕舞; 狂风后花落水流。 1—2—2—2式 翻岭岳千山是路; 走江湖四海为家。 1—1—1—2—2式 海陆空相为对照; 诗书画各具斯文。 除此以外的其他格式均为非常用的“变体”,偶尔用用可以,但是一般不宜提倡。 另外,五字、四字、三字短联亦可以此两种常用的基本格式为参照,即从后往前截取相应的字数,以此作为平仄基本格式进行创作(六字短联情况特殊,不在此论)。 以上为七字以下短联常见的平仄声基本定式,对于七字以上中、长联,则可根据具体节奏组合特点,在《联律通则》的基本框架之下灵活组合,因为情况复杂,本文不展开论述。 六.五、七字联平仄安排之我见 文/魏玉秋 山东临清 楹联脱胎于律诗,这是大家所公认的,楹联至清代,达到鼎盛,出现了一批大家名家。写五言、七言联,或以律诗划分平仄,或以变格划分平仄,或以散文句式划分平仄。且无论几言联,皆应做到同比平仄替换,上下比平仄对立。不管是朱氏规则、李氏规则、还是马蹄韵规则都可以,我以为写联时脑洞里怎么想的就怎样写,只要立意好,脉络顺畅,平仄安排符合上述要求均可,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回环往复、节奏感强就可以。 《运河联声》编辑部 主 编 蒋保江 副主编 赵金旗 刘新国 编 辑 王明波 陈东明 李志红 李显增 吕运祥 胡鹤鸣 宋捍东 王永太 扈金海 稿 约 临清是千年古县、运河名城,文化底蕴深厚。《运河联声》是以运河联声群为依托,立足临清、面向全国的微刊。其主旨是汇聚人才,弘扬国粹,传承楹联文化;坚持以楹联为主,兼顾诗词书画和其他;联合全国传统文化爱好者,为有志于学习、创作和研究的同仁,提供一个快捷、方便的展示平台,更好地推介作者、作品。 《运河联声》开设栏目:楹联选粹、楹联常识、名作赏析、病联指症、楹联论坛、创作体会、对联趣话、联界动态、作者推介、联友心声、诗词创作、联墨双馨、艺坛百花等,并根据形势和读者的要求增设新栏目。每期设一个或几个栏目,出专刊或综合微刊。 竭诚欢迎广大联友诗朋和各界有识之士,关注、支持、呵护《运河联声》,随时踊跃赐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