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床医案:声带息肉、声嘶咽痛验案(苦酒汤)】

 紫霜飘雨 2020-09-13

 金某,女 37岁, 教师。初诊:2019/08/08

主诉:声嘶咽痛4个月。

现病史:4个月前外感,低热,头痛,服用伤风停片(散寒解表)缓解,几天后出现声音嘶哑,言语多则咽干咽疼,服用柑桔冰梅片未改善。后服汤药(内容不详)明显减轻,一月前食辛辣而复发,中日医院耳鼻喉科内镜示声带息肉。

刻下:声音嘶哑,咽痛,讲课非常痛苦,眠5- 6H/晚大便时粘。脉弦细不畅(细而缓散)舌尖红、苔薄质嫩。上次月经:7月11日,量少,血块。BP90/60mmgh。

既往史:胆囊息肉、宫内息肉、乳腺纤维腺瘤。

辨证:寒热错杂,痰气内结,与乌梅丸内服,苦酒汤含咽

方药:

苦酒汤,每日一剂。制法:生半夏破小块适量,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右二味,内半夏,着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

乌梅15 黄柏10 西洋参10 附子10 细辛3  黄连10  当归12  川椒8 干姜8炙甘草10 桔梗15 赤芍15 木蝴蝶10 (凤凰衣)蝉蜕8 僵蚕15 全蝎末2

患者反馈:诸证10去其6。用苦酒汤,一次见效。喝完一个小时很难受,咽喉轻度刺痛感,还有烫了似的感觉,就服用了几次。乌梅丸汤药太苦,且引起便秘,服用三剂后停服。

 2月后其同学就诊时,问及其病情,告知基本缓解,可正常讲课。

讨论:患者声带息肉,咽痛、声嘶,辨证为寒热错杂,痰气内结。其4个月前感外邪,其体内本有多处息肉病变,本为虚寒,局部燥热之邪为寒邪所束,内外合邪,结于咽喉。与苦酒汤合乌梅丸。

苦酒汤出自《伤寒论》,第312条“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为少阴病痰热咽痛的证治。半夏涤痰散结,鸡子润燥,苦酒散瘀止痛,解热毒,消痈肿,敛咽疮。

本案使用生半夏,且按照仲景制法。患者服用后最初反应为咽部灼热扎疼感,一个小时后,不适感减轻,声音嘶哑逐渐改善,遂坚持服用数次,显著好转。生半夏“戟人喉”,仲景用半夏皆为生用,在大多方剂中,煎煮时间与其它药物同,不再有此粘膜刺激性。而本方制法强调仅“三沸”,即不可过煮,也不是“二沸”,且需含咽,以起局部作用,必然刺激咽喉。毒理研究揭示生半夏可形成针状结晶而刺伤粘膜,然其在苦酒汤中功效或基于此特性。从本案起效过程分析,先感觉针状结晶的局部刺激,感到灼热,然后症状改善,可能起到了“微针刺”的作用,使本已形成息肉的组织在发生渗出性炎症,而启动修复机制,促进息肉的吸收,与发泡疗法起效的机制类似。笔者曾经亲试生半夏,少许药末则可引起咽部如针刺感,而且持续数小时,仲景作苦酒汤之法巧在控释和减毒,经过苦酒和蛋清的作用,半夏的刺激性已大大减轻,适合临床应用。

半夏大小不一,14粒枣核大小的干半夏重量4-14g,参考“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半夏散为“白饮和,服方寸匕”,即热米汤加入1-2g半夏散,其中生半夏末不足1g;或者在沸水中加2-4g半夏散,再“三沸”,微冷含咽,日三次,半夏末1-12g/日。临床中可以从2-3g起始,逐步加量,以知为度。

此外,患者反映,鸡蛋壳很容易就破,煮不了三沸,因此加热不足,刺激较明显,可以容器再适度加热。史老指出,患者用的鸡蛋可能不是柴鸡蛋,所以蛋壳薄,容易破;且考证汉代的鸡蛋比今天的小,药房中生半夏是晾干之品,较鲜半夏小,剂量不可太大,且关键在于适度的局部刺激感。

乌梅丸方仅服用三剂,该方除寒热并济以治“蛔厥”“下利”等症外,现代常用于肠息肉治疗,《本经》载乌梅去“死肌、恶肉”,与本案相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