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世坤 | 黄陂抗日烽火(一)

 印象黄陂 2020-09-13

抗日战争时期,魏天一、刘天明、杜天仇积极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并称黄陂抗日救亡运动“三天”。

图:网络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发生后,中国人民正式开始了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在国难当头的严峻形势下,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抗日。

当时的黄陂县还未建立中国共产党党组织,爱国青年魏天一、刘天明、杜天仇(即“三天”)等人拍案而起,高呼“头可断,血可流,宁死不做亡国奴”的口号,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中。

图:网络

魏天一,1915年生,黄陂河口人(今属大悟县)。杜润生(杜天仇),1911年生,黄陂横店湖口杜塆人。刘昭贻(刘天明),1915年生,黄陂罗汉寺刘家畈人。他们仨原是同窗好友,抗日战争爆发后,抗战必胜的信心使他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患难与共,同舟共济,参与和领导了黄陂的抗日救亡运动,博得黄陂人民的交口称赞。

在抗日救亡期间,杜润生和刘昭贻两人的名字分别改为“天仇”“天明”,恰好与“天一”合称“三天”。这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凝聚着当时爱国青年对日寇的深仇大恨,以及抗战必胜的信心。

图:网络

1938年10月26日,日寇侵占黄陂后的第二天,杜润生的父亲惨遭日寇杀害。国恨家仇激起了他的满腔愤恨,他立志革命到底,消灭日寇,讨还血债,以报不共戴天之仇,洗雪国家民族任人宰割之耻。

为了激励斗志,奋起抗敌,杜润生将“润生”改为“天仇”。由于“天仇”的名字太显眼,容易引起敌人的注意,为了对敌斗争需要,又改名“石夫”。

图:网络

抗日战争爆发时,刘昭贻(刘天明)正在武汉大学读书。卢沟桥的隆隆炮声震撼全国,热血沸腾的青年们再也在课堂坐不住了。他们在沉思!在呼吁!在奋起!

一个偶然的机会,刘昭贻看到了中共中央的“八一”宣言,随后又看到了范长江等写的“苏区游记”,萌生了跟共产党抗日救国的念头。事后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在“旅汉小学”教书的同学杜润生、魏天一,经过反复讨论,志同道合的他们决定结伴奔赴延安,“投笔请缨从戎去,还我河山抗倭侵。”

图:网络

1937年11月,魏天一的爱人变卖了陪嫁衣物、首饰,资助他们同去延安寻求救国救民真理。1938年春,经延安市委介绍,他们在陕北公学学习了3个月。学习结业后,3人持陕北公学介绍信回到武汉,后由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介绍到黄陂开展抗日救亡工作。

“三天”回到黄陂后,积极开展抗日宣传。1938年7月,“三天”和祝季伟等人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中国共产党黄陂特别支部委员会(简称“特支”)在罗汉寺刘家畈刘天明家里正式成立。从此,黄陂的抗日工作在“特支”的领导下,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图:网络

中共黄陂“特支”建立后,“三天”和一些党员参加了潘正道县政府的“抗日动员委员会”,他们利用这一合法身份,团结爱国青年组成抗日宣传队,深入城乡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抗日宣传,相继组建湖北省战时乡村工作促进会黄陂分会、黄陂县暑期补习班、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黄陂分队等组织,动员民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图:网络

1938年10月黄陂沦陷后,潘正道县政府和“抗日动员委员会”转移到县北仙台寺,我党的负责同志及其党员也随之北迁。旋即“三天”说服县政府重组“动委会”,由县长胡俊荪兼任主任委员。

“动委会”深入农村各地,为后来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不久,“三天”又在梅店听泉寺创办了抗日青年训练班,由“三天”担任教员,为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培养了大批干部。

图:网络

在抗日救亡的日子里,黄陂“三天”一直参与和领导了黄陂的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为此后开辟和建立根据地作了思想上、组织上和干部上的准备。1939年新四军进入黄陂后,“三天”立即投入到开辟根据地、组织武装斗争的革命洪流中,继续坚持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

附录:

魏天一(1915-1980),黄陂河口人(今属大悟县)。抗日战争时期,任黄陂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兼中共黄陂县委副书记、黄安县县长、(红)安麻(城)(黄)冈中心县委书记、鄂东地委常委、专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南县(今随州南部)县长、大冶专署副专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湖北省商业厅业务指导处处长、副厅长、厅长兼党组书记、省委财贸部副部长、省财办副主任、省财办顾问、省政协第四届常委。

刘天明(1915-1984),原名刘昭贻,黄陂罗汉寺刘家畈人。抗日战争时期,任孝感县第六区区委书记,孝(感)东县委书……

杜石夫(1911-),又名杜润生、杜天仇,黄陂横店湖口杜塆人。抗日战争时期,任陂孝北县委委员、黄陂特别支部组织委员、鄂东地委副秘书长兼行委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礼南县县长,浠(水)罗(田)(黄)冈中心县委财经部部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孝感专员公署秘书主任,湖北日报社副秘书长、副总编辑兼党委副书记。

(参考文献:《中国共产党黄陂历史》《红色姚家山》)

本文作者朱世坤授权印象黄陂发布

关于作者  朱世坤,男,笔名筱珠、沈农,黄陂李家集人。幼年玩泥,少年放牛,青年读书,壮年当兵,中年从政。以书为伴,以文为友,以写为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