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苍朴的博客 第一次接触到诗人洛夫的诗句,即被那处处充满惊骇动人的意象及深涵的哲思,所憾动与着迷。 诗人洛夫,素有「诗魔」之称,《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曾对洛夫如此评价:「从明朗到艰涩,又从艰涩返回明朗,洛夫在自我否定与肯定的追求中,表现出惊人的韧性,他对语言的锤炼,意象的营造,以及从现实中发掘超现实的诗情,乃得以奠定其独特的风格,其世界之广阔、表现手法之繁复多变,可能无出其右者。 诗人洛夫作为一个大诗人,除了思想深刻、题材广泛之外,在表现手法和语言锤炼上确有独特之处。我们就从诗人洛夫的许多诗作中,一一来探讨诗作的技巧: 乡愁,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写过,吟咏过,但在洛夫的笔下,却赋予了截然不同的意义,作了面目全新的处理。 望远镜中扩大数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这是《边界望乡》中的诗句。一贯主体化的乡愁,打破了人们的感受习惯,摇身一变而为客体,且在膨胀(「扩大数十倍」)、飞动(「迎面飞来」),把诗人撞成了严重的内伤。在这里乡愁就等于伤、病,等于一种猝不及防的袭击,等于渴望已久又承受不了的心理负担,这比「近乡情怯」、「斩不断理还乱」之类的传说不知要形象化多少倍、新颖多少倍。洛夫对故乡的观察正是受这种新认识的支配,把山必青,水必秀,心必热,愿必偿等公认的观念和先入之见统统抛开,抓住杜鹃、白鹭折回、鹧鸪啼烟、冷热对比四个非比寻常的细节,让我们在大自然中看到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新奇美景: 病了病了 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ri2D 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 那冒烟的啼声 一句句 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 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 冷,还是 不冷? 这首诗给人的感受,是奇异的,震撼人心的。 洛夫不断创新写诗的法则或规律,谋求新奇的、打破常规的效果,因此,他的诗作多数都能表现出一些前所未有的东西。 像《边界望乡》这样的主客易位,是洛夫常用的写诗法则之一。此外,还有意象组合、时空交错、比喻延展、物我合一等诗法。每一诗法都为他的创造提供了足够的条件与充分的可能。 ◎意象组合: .意象的并列: 「一位刚化过妆的女人站在门口 维持一种笑 有着新刷油漆的气味 另一位蹲在小摊旁 一面呼呼喝着蚵仔汤 一面伸手裤裆内 抓痒」 (《华西街某巷》) .意象的迭加: 「只要一壶金门高梁 一小碟豆子 李白便把自己横在水上 让心事 从此渡去」 (《床前明月光》) 意象的转换: 「多么想把满腹的酸楚炼成钢,编成索 绕地球千匝而未尽 以剩下的去钓北冥之鲲 缚南海之鹏」 「但从惊呼中吐出的 却是一绺纤纤的柔丝_ 彻头彻尾,连皮带骨地 把自己缚住」 (《春蚕》) 意象的迭映: 「收拢纸扇 细腰的苏堤 又一寸一寸地 折进了 梦中的晚秋」 (《杭州纸扇一把题赠哑弦》) (注:””字傍的哑打不出) 说明:纸扇上的西湖、实景中的西湖与梦中的西湖重迭、梦中的晚秋与诗人年龄的「晚秋」重迭,意象的多层重迭组合,造成了一种深层美学结构和虚实交映、似幻还真的艺术效果,语言获得了多义与弹性。 意象的并列与排比: 「雪落无声 街衢睡了而路灯醒着 泥土睡了而树根醒着 鸟雀睡了而翅膀醒着 寺庙睡了而钟声醒着 山河睡了而风景醒着 春天睡了而种籽醒着 肢体睡了而血液醒着 书籍睡了而诗句醒着 历史睡了而时间醒着 世界睡了而你我醒着 雪落无声」 (《湖南大雪》) 说明:在「雪落无声」的冷峻寂静与圆润浑成之中,暗与明、埋与长、静与动、寂与鸣、旧与新、死与生、凝与流、终与始、古与今、客与主的多种对立统一,揭示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最普遍的存在法则和发展规律,宇宙与生命的内外交感和对抗,造成了一种极富张力的戏剧性冲突,使人感受到一种心灵的颤动和难以言说的惊喜。在一连十个「睡了」和「醒着」中,诗人将人脑思场流中杂乱飘忽的潜意识有序化、明朗化和系统化,赋之以诗的形式,这比弗洛伊德和皮亚杰对思维和潜意识的单一、静止、片面的研究和解说,无疑要感性和丰富得多。 ◎时空交错: .时间的空间化: 「我们降落 大地随之撤退 惊于三十哩的时速 回首,乍见昨日秋千架上 冷白如雪的童年? 迎面逼来」 (《雪地秋千》) 空间的时间化: 「潮来潮去 左边的鞋印才下午 右边的鞋印已黄昏了」 (《烟之外》) .时间与空间的错杂: 「母亲 我真的不曾哭泣 只痴痴地望着一面镜子 望着 镜面上悬着的 一滴泪 三十年后才流到唇边」 (《血的再版-悼亡母诗》) 说明:诗人对时间的感受极为敏锐 「一仰成秋 再仰冬已深了」 (《独饮十五行》) 春秋代序,季节的更替只在俯仰之间,时间流逝,而生命苦短,在下雪之前「回家烤火」的愿望仍然无望。那么,就借酒浇愁吧!然而 「令人醺醺然的 莫非就是那 壶中一滴一滴的长江黄河」 (《独饮十五行》) 即使醉了.被「一湾浅浅的海峡」隔开的故国河山,仍是那样难以忘。诗人甚至忽发奇想,超越现实时空与已作古的唐代诗人李贺共饮。他写道: 「你激情的眼中 温有一壶新酿的花雕 自唐而宋而元而明而清 最后注入 我这小小的酒杯」 (《与李贺共饮》) 时间空间化了,空间时间化了,时间和空间的浓缩和变形,使洛夫的诗产生了一种如梦似幻、似幻还真、大小相映、虚实结合的奇趣,其深邃的历史感和空间感,无疑极大地开拓和提升了现代诗的境界。 ◎比喻灵现: .延展的比喻: 「子夜的灯 是一条未穿衣裳的 小河 你的信像一尾鱼游来 读水的温暖 读你额上动人的鳞片 读江河如读一面镜 读镜中的笑` 如读泡沫」 (《子夜读信》) 第一个比喻(灯是小河)是基础,第二个比喻(信像鱼)由它延伸发展而来,第三个比喻(信上字迹是鳞片)由第二个比喻延伸发展而来,第四个比喻(镜)、第五个比喻(泡沫)则依次类推。没有第一个比喻,就不会有第五个比喻,截去中间三个延展的比喻,就难以理解首与尾之间的关系。 .奇特的比喻: 「瘦得 犹如一枝精致的狼毫」 (《与李贺共饮》) 「瘦得如一句箫声」 (《回响》) 把人的「瘦」与「狼毫」、「箫声」搭配,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而「瘦」的视觉形象向「箫声」的听觉形象转化,又造成了五官的通感。 ◎词类活用: 「我们风过 霜过」 (《湖南大雪》) 华语世界网 -- 建设华语文学新生态 将名词「风」与「霜」改作动词使用,极言人生历程的饱经风霜,具有精警、跃动的效果。 ◎物我合一: .以人观物: 「一群星子坠入山谷的潭中 溅起的水声 只我一人听见」 (《无言而萎》) .以物观人: 「广场上 鸽子啄去了我半个下午」 (《广场》) .以物观物: 「一株树如何在风雪中 俯身搜寻昨日的蝉声」 (《惊见》) 「当教堂的钟声招引远山的幽冥 一对紫燕衔来满阶的苍茫...」 (《四月的黄昏》) 「钟声」招引「幽冥」,「紫燕」衔来「苍茫」,四月的黄昏被描绘成一幅充满动感而又略带伤感和迷茫的山水画。 ◎主客易位: 「光在中央,蝙蝠将路灯吃了一层又一层」 (《石室之死亡》第五首) 华语世界网 -- 建设华语文学新生态 光在中央应是「主」,蝙蝠群围绕着光翻飞应是「客」,而黑色的蝙蝠一次次地遮掩灯光,似乎将灯光「吃」掉,又反客为主,隐喻黑暗势力对光明的包围和吞食。 ◎古典活用: 「君问归期~ 归期早已写在晚唐的雨中 巴山的雨中」 (《湖南大雪》) 「窗外偶尔传来 从欧阳修残卷中逃出来的秋声」 (《与衡阳宾馆的蟋蟀对话》) 化用了李商隐《夜雨寄北》和欧阳修《秋声赋》的典故,而又贴切自然,趣味横生。 洛夫以意象语言的精练、鲜活、新奇和独创,为自己的诗作打上了「洛夫」印记,奠定了他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突出地位。 ---以上文 整理节录自: 熊国华 「诗魔」的艺术魅力- 论洛夫的「诗魔之歌」 及 龙彼德 大风起于深泽- 论洛夫的诗歌艺术 华语世界网 -- 建设华语文学新生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