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守安,如何止危,如何治乱?

 韬略学院 2020-09-14

太簇始和图

上一篇讲了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道儒法兵并行不悖,阐述了《素书》的思想源流。本篇接着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继续深入讲解。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素书·原始章第一》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道是万物的创造者,是万物的原因,是万物的本源,是万物的最高和唯一立法者,是一切标准的制定者,并给万物生生不息的运行,提供动力和支持。离开道,则万物不生,万物不行。

万物与道之间,这种存不可须臾相离,行不可须臾相违的关系,即为万物之所蹈。人与道的这种关系,即为人之所蹈。这是一种完全的自然状态。

在自然状态中,万物都自然而然地生活,像鱼生活在水中那样逍遥自在,对自己为什么应该这样,应该那样,都毫无知觉。也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和困惑,不去问,不想问,也没有必要问。

所作所为,也都因循自然,没有丝毫的机心。人之所以需要知识,会产生困惑,实际上是因为“鱼脱于渊”,于是生活中就会遇到很多不能理解的事,遇到很多挫折失败。这才促使人们,寻求道理的解答,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果找不到解答,也找不到解决办法。这样人的认知和行为,都会持续恶化,所作所为全都乱了,并对外传播和扩散这种不善,表现出对外界对他人的伤害和侵凌。

老子认为,如果圣人治国有道,天下有道,人们都能复归于素朴,他们对知识是没有欲求的。因为知识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有困惑,生活中遇到的失败要解决。解决不了,就会持续的散播自己的恶与失败。所以,教化百姓的根本的出路,在于复道,让大家都能恢复自然纯朴的天性。这样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了,恶也会在源头上被消除掉。

这是使万物不知其所由的意思。对于圣人来说,如果能把天下治理成这样,可谓是功揆[kuí]天地。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对本句的解读,大多数人都偏了,认为这里的人之所得,是指世俗意义上,在生活中人所能得到的某些东西。这样的解读是错的。我们前面就说了,如果一个人只是在物的层面上打转,他必定会被物的桎梏所蒙蔽,显然不可能具备超凡入圣的心智。可见,人之所得,并不是指生活中所得到的某些东西。我们平常把德称之为流俗的精神、心态,或者品格修养,这都是不对的。

德是什么呢?

岐伯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管子说:“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职道之精。故曰,德者,得也。”

老子说:“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

庄子说:“有一而为形,物得之以生,谓之德也。阴阳和气,质成我身者,地之道也。”

道创造了万物,具体分化出万物,和塑造万物,则是由德来完成的。物得之以生,这是“德者,人之所得”的意思。

万物得出的不同的得,再以气的不同结构为材料,就生成了不同的生命。不同的生命各有自己的仪则,这叫性命中所谓的性。率性而为,这叫各行其欲。各有仪则,相当于地方法规,而德则是宪法。道则是最高立法者。

万物率性而为,各行其所欲,要想皆得所愿,一是不能违背地方法规,也就是违背不同种类生命的特殊仪则。二是地方法规和宪法不能冲突。三是不能违背宪法。如果万物能够遵循,则可以各成其所欲。

而万物经常违法,经常受到法律的惩罚,怎么办呢?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圣人出面,对万物进行教化、关爱和蓄养,让万物能够按照其生命本真的设定,来本真地履行完其生命的本真历程。圣人的角色,就相当于天地之间的最高大法官。也像一个保姆一样,辅助天地帮它们养育孩子和教育孩子。

德对人的塑造,是既规定万物的身份,也规定万物的权利和义务,并进行持续约束的机制。有德则成,无德则败。

比如,婴儿会出现畸形儿,或者生下来就先天不足。人生病,是德不足所造成的。德不足是什么呢?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缺德。人要回到身体最完美的自然状态,天下要回归最完美的自然状态,老子认为,要重[zhòng]积德。重积德无不克。积德则正,正则不病。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要照顾好万物,道要求圣人需要具备以下的能力。

第一要得神,只有对万物了如指掌,才能知道怎么管理治理它们,怎么照顾它们。无所不知,无所不通,无所不能,如有神助,俨然神人,这便是得神。如何得神?非人能神圣,而是圣人通道,道假人以神圣。假,借的意思。

第二要得慈,既然要帮助道照顾万物,而且还要把他们照顾得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这需要巨大的耐心和慈爱。如果不是大德受命之人,根本难以承受这样的任务。看看毛主席对中国人付出的一切,可想而知,做个圣人,是多么辛苦艰巨的事。

第三要得济。光照顾得好,不出乱子,平平安安的还不行。大家都要吃吃喝喝生育后代,这就需要经世济民。以什么济呢?以道济万物,经营天下以养民。道是万物最根源的养分和乳汁。所以,圣人还要懂得怎么以道济世,为万物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繁衍,创造良好的环境。

道对于圣人是有考核的,考核的指标不是GDP,首先是万物的生成质量,不可以妖异,不可以损坏,必须得保持至真至纯的自然生命状态。

其次在数量上,要让天下万物,繁衍出更多至真至纯的后代。考核达标了,圣人们才敢诚惶诚恐地称之为成功。有时候还要做一下述职报告,也就是举行封禅大典。现在的人,随随便便就说成功两个字。殊不知这两个字是不能随便讲的。

这样的人,他所展现出来的外在的品格光辉,人们才能看得到,觉得他对人是那么无以复加地爱,对待天下百姓,就像疼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并认为这便是仁。

仁只是德之光。人们只看到光芒,但是不太能理解,为什么这样的人,会释放出来这样的光芒,而其他人却不能。因为大多数人无法了解,是先有道,接着有德,德者必慈,慈者必仁。仁只是德自然而然的一种外在表现。

仁者,人之所亲。德者必慈,慈者必仁,仁者必亲。我们上面讲了,圣人的本职工作,是辅佐大道,照顾作为造物主的道所创造生育出来的孩子们。所以,这个工作,就是要像一个母亲那样,看着一院子的小朋友,眼里充满了爱。故,仁者必爱民。

在我们的历史上,有位无德者,不爱民者,我们都是称他们为贼。为什么称他们是贼呢?因为无德者居高位,不是帮助道照顾孩子,而是像个人贩子一样,拐卖和伤害百姓,担任着保姆的工作,却做着拐卖孩子伤害孩子的事,这显然是贼才有的行为。人们称这种行为是窃取了天下神器。

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圣人像慈祥的妈妈那样,疼爱自己的孩子,见不得孩子有任何的磕磕碰碰,一看到孩子受苦就心碎了一般。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无微不至地呵护孩子,让孩子们平平安安地健康成长。是谓,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圣人像个妈妈无微不至照顾孩子那样,照顾天下百姓。既然如同照顾孩子,那么出于心疼自己的孩子,对孩子做得好的,就会赞许孩子们去那样做,这叫赏善。对孩子做的不好的事,就会制止他们去做,这叫罚恶。万物之间的关系,需要一套对各方都恰当和行之有效的交往规则,这也是义来解决的问题。

比如孩子经常玩火玩水,担心他会被烧伤,或者担心他溺水,这样就不准他们玩这种危险的事。以及,如果孩子们打架了,出现了纠纷,还得需要一个理,来作为大家都能接受的公平的规则。

义者,人之所宜。通俗地说,什么是有益于人的,普适而有效地适宜万物的,也就是一套让事物趋向更美好秩序,与趋向更美好结果的正当性的准则,这便是人之所宜。只有真正的爱人,才会特别牵肠挂肚地关心,什么是有益于人的善,什么是有害于人的恶。一个不仁的人,显然是不会在乎什么有益什么有害的。他们只在乎,自己做什么,能对自己有利。故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我们平时经常批判一些害人的东西,很多人却为他们辩护,说什么人们需要它们,说明他们就有存在的价值。人们也吸毒,那为啥要禁毒呢?所以要管理天下,一定要有仁义之心。对于仁者来说,批判害人的东西,天经地义。而以庇[bì]恶为仁者,则必为不仁不义的小人。

可见,仁者必有义。义是仁自然而然的结果。宜于人的,这便是善。不宜于人的,这便是恶。

如果孩子好好学习,考了满分,回到家父母买个礼物奖励他。如果孩子在外面到处玩火,回到家,家长拎起来就揍一顿屁股,让他下次再也不敢玩火了。这便是赏善罚恶。也就是法家的做法。

赏善罚恶是为了什么呢?为了维护义,为了让孩子们自觉遵循一套对他们的生存更好的准则。这样才能趋福避祸,好好地成长。推而广之,天下万物,如果都能各行其所宜,那么天下就不会乱,天下就能太平安定,万物各有所成。天下太平安定,万物各成其是,对于圣人来说,大道委托给他的工作就算出色地完成了,他成功了。故谓,立功立事,必以义为基。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有的小朋友,比较顽皮,天天打屁股也没有用,他不能理解什么是善恶,不能理解什么是正当的,什么是不正当的做法,对于大人的奖励和惩罚,总是记不住。如果很多小朋友都这样顽皮,那照顾起他们来,就太麻烦了,工作量也太大了。怎么办呢?

后来圣人想了个办法。类似于在地上划线,让汽车按照标线开车那样,圣人制造了礼教。礼教,就类似于人应该怎么做人做事的一套伦理交通法规。

有了这套伦理交通法,再顽皮的孩子,只要不压线,不违反交通信号,也就是孔子说的不逾矩,这个社会就不会乱套。

礼者,人之所履。圣人以礼教的规范,来引导人们遵守社会伦理规则。夙兴夜寐,圣人以礼教教化天下,让人们勤奋地加以学习和践行,终于从无证驾驶变成了实习司机,再从实习司机变成了优秀驾驶员。

等人人都变成了优秀驾驶员,所有的人都近乎本能地,按照伦理规则来做人做事,这样终于就形成了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通过对上面道德仁义礼的讲解,我们可以看出,道儒法三家,都是一个道在不同层面上的运用。对于不同的人,就需要使用不同的管理方法。该生的生,该养的养,该疼的疼,该亲的亲,该打屁股的就要打屁股,该奖励的就要奖励,该惩罚的要惩罚。

如果这些都不好使,就在地上画条线,牵着他的小手,教他沿着线走。这就是礼教了。如果对礼教有什么不太清楚的地方,就可以想想自己考驾照,平时开车的交通法规,它们两者是非常神似的。从这个角度看,孔子实际上,就是一个开驾校的校长。

欲为人之本。何谓人之本?指事天治人之道的大宗大本。这个本是什么呢,便是道德仁义礼。

如果道德仁义礼,五者不能并行不悖,该用这个的,用那个。该用那个的,却不懂得怎么用。这都无法管理好天下。安能守,危能止,乱能治,这才是圣人之道。

如何守安,用道。如何止危,用儒。如何治乱,用法。故曰,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道儒法三家一体。后世的一些浅人妄人,迂腐之人,往往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陷于一曲,而互相攻讦。这都是一曲之人,都是小人比而不周的表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