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醉散文】林珊《故乡的背影》

 写乎 2020-09-14

【醉散文】林珊《故乡的背影》

【作者简介】林珊,1982年生,江西赣州籍。中国诗词协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发表文字若干,出版散文集《那年杏花微雨凉》。

————————————————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

(一)

我必须承认,是一本书里的一段文字,让我在这个冬天有了再次落笔写下故乡的冲动。

书里如此说:“我一眼就看到了这些尘土,这些村庄里的古老街巷,尘土在彼此相连的院落和篱笆间,那样沉静和安详,这是那些过往时光里的珍藏和流传。在多么久远的往昔,这些村庄彼此相连,随意和漫不经心地蔓延开来,院落相通,泥墙挨户,低矮的篱笆和柴草上,有一些牛羊,在院落里低头吃草。”

这是冬日的午间,呼啸的风声匍匐在窗外,楼下的小巷子深处偶尔会传来几声琴音,即将年满八岁的儿子眨巴着长长的睫毛,安然端坐在书桌前读那本《查理九世》。我披着湿湿的长发,坐在玻璃窗敞开的阳台上一边晒着暖暖的太阳,一边翻看着手里的书本。

书从远方来,搁在桌上数月,却总是无暇细读。整日忙于工作和生活的琐碎,读书于我,似乎很难再花费大把大把的光阴了。家里的书柜里满满摆放着的那些书,我是极少有时间和心境去认真翻阅的。有一日,把手放在书柜上轻轻拂去,指尖竟沾了满满一层灰。细细想来,近些年来,我几乎所有的阅读都来自于生活中的某一个空隙。所以,家里的床头柜、写字桌、电脑桌、茶几、卫生间,都零星摆放着一两本我还没来得及读完的书籍。在每一次忙里偷闲的阅读中,当读到关于故乡的文字时,我都会不由想起我的故乡。这一段让我忍不住摘抄在笔记本里的段落,更是让我在这个午间无端陷入了浓浓的乡愁中。

故乡名为“玉舍”,是散落在赣南之南全南县中寨乡的一个小村庄。我一直固执地认为,这个好听的名字,或许是取了“蓝田玉暖”的蕴意。村庄不大,按地势的高低分成“上围”和“下围”,村里上百户的人家都有着一个相同的姓氏——林。村庄三面青山环绕,一条大路由北直通村口,整个村庄静卧其中。其中情景,恰如老舍先生在《济南的冬天》里所描绘得那样:“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而静卧着的故乡,亦是如此。

村子西边,有一条清澈的小河蜿蜒流淌,两岸长满了参差不齐的植株、藤蔓、青草,还有一种荆棘花,细长的藤上长满了刺,挂满在藤蔓上的花朵一到春天就盛开。有粉色、红色、白色,花瓣层层叠叠,甚是好看。小时候,喜欢花,却不懂爱花。每到春天,我便常趁着跟几个姑姑去河边浣洗衣裳的时机,把藤蔓上的花儿摘下来带回家养在形形色色的酒瓶子里,然后把酒瓶子摆放在茶几上、窗台上。又或者,把色泽鲜艳的花瓣儿一片一片掐下来,捧满手心后,一股脑儿撒向河面,让它们顺着河水一路往下漂,那时,河面瞬时变成了一条花路,美极了。小河的对面,是一畦一畦的稻田,稻田之间散落着大小不一的水塘。再远处,低矮的山坡脚下,是一大片一大片绿油油的菜地。

村里有祠堂一座,厅下数座,小学一所。祠堂属于整个村庄的乡民共有,厅下又分“上围”、“下围”及各个村小组。祠堂建在村庄的东南边,与小学几步之遥,坐西南朝东北,祠堂大门正前方刻有“阳公祠”三个大字。据玉林族谱记载,祠堂由先祖德政公于康熙已年五月起工,十二月竣工建成。祠堂砖木结构,悬山顶,门廊式,穿斗式梁架,两扇防火墙为青砖砌成的马头墙。面阔四柱三间(8.8米),有院,一进二厅,进深为28米,占地面积约246平方米,石质门墩不同面刻有不同的图案。

幼时,我曾在这个村庄生活了整整6年,祠堂于我,是一个肃穆而又神秘的地方。5岁多时,我被母亲送去村里的幼儿园里上学。村里祠堂右侧的一个大厅,便是幼儿园的教室。20多年的时光一晃而过,关于桌椅、黑板、教鞭、歌谣,还有童年的小伙伴们,我大多已经记忆模糊,然而时值今日仍然在午夜梦回时时常浮现的,却是祠堂里那四方的天井、浑圆的梁柱、斑斓的房顶、古老的铜锁、高高的马头墙、袅袅的香炉、石质门墩,还有庄严肃穆的先祖牌位。

记得有一次,下起了大雨,大雨足足下了几个小时,汹涌的雨水不时从祠堂侧厅的门槛里漫了进来,不久之后,潮湿的地面上便有了许多积水。有几个顽皮的孩子见势兴奋地打起了水仗,那个温柔的女老师(我一直记得她的名字,叫林冬莲)把嬉闹成一团的孩子迅速转移到祠堂的正厅。一群小小的孩子围坐在灰墙青瓦的祠堂里,内心有着小小的惶恐和期待。空中的雨水淋漓不断,我望着四角的天空出了神。时隔我年,我早已忘了那天母亲是否和往常的每一个雨天一样,撑着一把大伞、提着我的雨鞋出现在祠堂门口来接我,我只记得,多年以后,我仍然爱极了雨天,爱极了雨水如那日般一滴一滴敲打在屋檐上时所发出的沙沙声。

这便是让我魂牵梦绕的故乡。在整个村庄彼此相连的院落和篱笆间,处处散发着沉静和安详。

(二)

说起故乡,便不能不提及“妈祖庙”。

“妈祖”,名林默(公元960年—987年),系福建莆田湄州人,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三月二十三日,卒于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日。默娘八岁入塾就能断文识字,十一岁能歌善舞,一生未嫁。生在海边,十六岁随父出海遇台风船倾覆,奋勇救父上岸。默娘精研医理脉学,为人治病,救危消灾。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日为救遇难船民,不幸被龙卷风卷入空中,世人传颂羽化升天,芳龄二十八。默娘一生发善积德,救人济世声名远播,去后深受四方百姓敬仰,自宋至清,朝廷对她褒封四十六晋封尊号,成为中国三大女神之一。

据县志记载,妈祖庙始建于明天启末年(1627年),道光十五年(1835年)重修,1987年由于原址被水冲毁,1988年当地群众集资按原貌进行了重修。玉舍村民的先祖在很久以前由福建莆田湄州迁徙至此,随行的,还有一块妈祖的牌位。

中寨妈祖庙是赣南境内罕见的妈祖庙,庙内供有妈祖神像一座,妈祖庙外墙正面写有“慈云广复”四个大字,在妈祖庙门及神像两侧挂有“向四海显神通千秋不朽、历数朝受封万古流芳”和“天道本无私万民咸沾恩泽、后恩原有赖四海共称安谰”的对联。它的保护和维护对研究赣南客家人的迁徙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寨妈祖庙原址位于上漂湖小组,妈祖庙坐南朝北,属普通土木结构,妈祖庙长17米,宽13米,主楼高9、3米,建筑面积180平方米。位于进上漂湖村口的村道旁,西边为上漂湖,其它面为农田,在农田和村庄的包围中。东、南、北为农田,西面15米为民居。2008年玉舍村委会发出在玉舍村兴建妈祖庙的募捐信后,深得广大信众的热烈响应,仅半年多的时间就在玉舍村南端新建成妈祖神庙主体工程——天后宫。每逢农历正月初一、三月二十三日、九月初九,及每月初一、十五,前来参拜的信众络绎不绝。

我的祖母李友翠,1932年生,十八岁时嫁给祖父,育有7个子女,在玉舍村生活近五十年,熟捻于村里的一草一木。记得小时候,我曾问及祖母,为何要把妈祖庙建在距玉舍村几里路外的上漂湖小组,祖母用一个民间流传的故事告诉了我其中的缘由。

相传妈祖又名为林天凤,为玉舍村先民的女儿,是一个神灵上身的女子。自林氏先祖从福建莆田湄州迁徙至中寨玉舍村后,妈祖发善积德,救人济世。有一回,妈祖去上漂湖小组放鸭子,恰巧遇上暴雨,河里涨大水,把一户人家全都冲到滚滚的洪流中去了。妈祖那时正眯着眼睛在屋檐下打盹,神灵托梦于她,让她速去救人,之后,妈祖的肉身仍在睡梦中,魂灵却已飞至洪流中救起了数人。此后,上漂湖小组村民为感恩妈祖的恩德,便在村口的村道旁兴建了一座妈祖庙。

祖母所讲的这个故事,我已无法从族谱里得以考究。但千百年来,林氏子孙对妈祖的爱戴和敬仰之情,却世代相传,生生相息。

不管岁月如何变迁,那些故事,一直都在。

不管年岁几何,故乡的背影,也一直都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