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醉历史】李耘枞《终结贾谊生命的罪魁祸首》

 写乎 2020-09-14

【醉历史】李耘枞《终结贾谊生命的罪魁祸首》

【作者简介】李耘枞,本名李荣中,四川大英人,1964年生,现供职于四川省蓬溪县某政府部门。出版《本分》一书,有近200篇文章见诸省级以上媒体。

————————————————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

西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注定是一个青史留名的年份。西方的罗马消除内高卢叛乱,第二次马其顿战争爆发,斯巴达僭主内比斯同菲利普结成联盟。东方的中国领先英美2000年炼出球墨铸铁,汉高祖刘邦建未央宫,西汉与匈奴发生白登之战,西汉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阳市东)的一户贾姓人家诞生了一名曾经影响中国命运的男孩。
(影视剧中的汉文帝形象)

这名男孩,就是中国历史传奇人物,日后因为当过长沙王太傅,而被世人称为贾太傅、贾长沙、贾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贾谊。

贾谊天生聪慧,博览群书,酷爱文学,曾师从荀况的弟子、秦朝博士张苍学习《春秋左氏传》,对道家的学说也颇有研究,可谓学富五车,才高八斗。18年便因能背诵《诗经》《尚书》和撰著文章而在河南郡闻名,被既是秦朝名相李斯同乡、又是李斯学生,本身也很有学问的河南郡守吴公召至门下。

汉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吕雉死,右丞相陈平、太尉周勃杀诸吕,迎立高祖刘邦庶子——代王刘恒为汉文帝。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吴公被中央政府任命为廷尉(最高司法长官),立即力荐他的得意门生:“贾谊颇通诸子百家,是个年轻有为的人才。”因为吴公的推荐,年仅21岁的贾谊,被刘恒召为博士,成为整个汉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一位博士。

虽然博士只是备皇帝咨询的官员,但贾谊才华出众,年轻有为。每次讨论,那些见多识广的老先生都难以应对的问题,贾谊都能有理有据、对答如流,于是在一年之中就被破格提拔为仅次于三公九卿的太中大夫。
(贾谊塑像)

那时的西汉王朝,经过二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政局已大体稳定,正值太平盛世。贾谊怀着一腔热血,不仅协助刘恒修改、制订政策、法令,还针对时弊提出了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等系列政治、经济改革主张,深得刘恒的信任和赏识,准备进一步提拔为公卿,真可谓意气风华,独立鸡群。可惜,天公不作美,就在贾谊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却遭到两股强大力量的猛烈阻击。

首先是绛灌为首的朝中重臣。绛侯周勃原是一个以织苇薄为生的小手工业者,生意不好的时候还兼职当过吹鼓手;灌婴原是贩布的小商人,尽管没有文化,但他们跟随刘邦东征西讨,战功显赫,是汉朝的开国功臣,后来又除诸吕立文帝安刘氏。到文帝时,他们虽年事已高,思想守旧,胸襟狭隘,但他们封侯拜相,位高权重。坐牢尚且团窗,何况竞争异常激烈的职场。作为一个新进人员,有事没事到同事家里走动走动,逢年过节送点土特产品,隔三岔五邀个酒局联络联络感情,是起码的礼节礼数。大家都穿青衣抱黑柱,同在殿下为臣,前世无怨今生无仇,有事相互照应也是人之常情。可贾谊倒好,自进宫就压根没有把绛灌之辈放在眼里,不说投帖拜访、百般迎奉,更让人难以容忍的是,贾谊就像哪个头辈子借了他屋头的米还了他屋头的糠一样,还居然通过刘恒发布政令处处打压他们。而绛灌这班老臣,本来就不当看得起贾谊这个嘴上无毛的家伙,既然你无仁我也无义,本来让你搞个博士、太中大夫之类只发议论而无实权的闲职也就算了,可要手握重权,和我们这些浴血沙场的人平起平坐就不能忍受了。于是,他们众口一词,在刘恒面前打响了阻击战:“这个洛阳小儿,学识浅薄,一心想专擅权力,要把国家的许多大事搞乱!”只可惜刘恒也即位不久,而周勃、灌婴这些人又是先帝旧臣,权重势大,文帝虽爱贾谊之才,但要违背众怒进一步提拔他确实太难了。
(贾谊故居)

佞臣邓通则是贾谊不可逾越的另外一座大山。文帝佞幸宠臣邓通,更是一个没有任何本事的人,得宠于文帝完全是一个极其荒唐的偶然原因。原来刘恒虽说是天子,但很迷信。有一次,他做梦上天上不去,被后面一个“黄头郎”推了一把,就呼呼地上去了。文帝一觉醒来,非常高兴,就到渐台暗中寻找推他上天的“黄头郎”。正巧看到一个头戴黄帽、衣着容貌也像梦中人的年轻人正在划船,文帝把他喊到跟前,问他叫什么名字,回答说叫邓通。文帝很高兴,就叫他随侍左右,一起玩耍,赏赐金钱无数,并封他为上大夫。而贾谊又恰好和邓通一起随侍文帝,地位也大体相当。问题就出在这儿,贾谊对邓通这个同僚极其讨厌,不仅有事不互相包涵,反而经常当着刘恒的面讥讽邓通。现在,机会来了,邓通想都不用想,直接加入周勃、灌婴的倒贾行列,也在刘恒面前阻击贾谊。

外有大臣攻击,内有佞臣进谗,贾谊在内外夹攻之下,不但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反而连立足之地也失去了。毕竟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皇帝再大也是人,也需要众人的帮衬,没有哪个愿意成为孤家寡人。于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走向长沙。汉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贾谊被贬出京师,到南方的长沙国当太傅。

尽管被后人奉为才干在当时不被赏识的政治家典型,但一路忧郁南下的贾谊,在湘江边上想起屈原投江自沉的情景,不禁触景感慨,写下千古名篇《吊屈原赋》,惓惓不忘君国之意,以反词自解其伤悼之怀,提醒刘恒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为天下筹长治久安之策。
(绛侯周勃画像)

当时的长沙,不过是一个多雨潮湿的荒僻之地,而诸侯王太傅只对诸侯王负有辅导之责,并无处理实际政务的权力,事情不多,时间倒是有一大把。贾谊不忘初心,始终以天下事为己任,遇到机会就上疏刘恒,对朝廷的政治、经济大事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周勃到绛县(今山西省绛县)就封,担心被人谋害,每当郡守、郡尉到绛县巡视,便带领家人身披铠甲手持兵器出来相见。第二年,便有人因此诬告周勃谋反。刘恒一时糊涂,把案子批给廷尉办理。周勃被廷尉逮捕到长安,受尽狱吏凌辱,后因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出面辩护才得以赦免。尽管周勃曾经阻击过贾谊的晋升,但贾谊却一点都不计较,反而在第一时间上疏打抱不平,批评刘恒在周勃问题上做得不对,劝谏刘恒“以礼义廉耻对待大臣”。刘恒也觉得后悔,从此采纳贾谊建议,凡大臣有罪,都让其自杀,而不再逮捕入狱受刑。

当初,刘恒与相士较劲,为邓通背书“能富通者,在我也”,遂把蜀郡铜山赐给邓通,允许他铸钱流通,因此“邓氏钱”遍布天下;而吴王刘濞也开豫章铜山铸钱,致使汉朝的币制相当混乱。贾谊于是向刘恒上了道《谏铸钱疏》,尖锐地指出,私人铸钱遍布天下,于国于民都不利,建议刘恒下令禁止。但邓通铸钱,是刘恒自己颁发的许可证的,让刘恒下令禁止,岂不是故意给刘恒难堪,让刘恒自己抓屎糊脸。而吴王刘濞远在东方,天高皇帝远,想禁止也禁止不了。如此费力不讨好的事情,除了遭人忌恨根本就于事无补。
(邓通半两与四铢半两筒子)

汉文帝七年(公元前173年),曾经压制贾谊的灌婴已死,周勃遭受冤狱被赦免回封地不再过问朝中政事。刘恒想念贾谊,把他召回京师。贾谊回到长安,刘恒正在未央宫的宣室祭祀,肉还摆在供桌上,刘恒就急切地咨询起鬼神的事情。刘恒觉得一起都很新鲜,不知不觉地挪动座位凑到贾谊跟前,一直谈到半夜才结束。事后,刘恒感叹不已:“好久没见贾生,以为学问赶上了他,现在听了他谈话,还是不及啊!”

这时的西汉王朝,虽然政局基本稳定,但也潜伏着严重的内忧外患。贾谊居安思危,接连数次上疏刘恒,向刘恒敲警钟。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回到长安所上的《陈政事疏》(后人称之为《治安策》),总结强者先反的历史教训,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亲俘匈奴单于而制其命,抓住中行说而笞其背”。贾谊的主张,不仅在汉文帝刘恒一朝发挥作用,就是汉景帝刘启时,晁错的“削藩策”,是贾谊主张的继续;景帝二年吴楚七国之乱,证明贾谊研判诸侯王的先见之明;汉武帝刘彻颁行“推恩令”,禁止私人铸钱,远征匈奴,则是贾谊主张的贯彻。贾谊虽未登公卿之位,但其深谋远虑的远见卓识,非庸庸碌碌的公卿所能项背,就连2000多年之后的毛泽东都赞不绝口:“《治安策》一文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贾谊于南放归来著此,除太子一节近于迂腐以外,全文切中当时事理,有一种颇好的气氛,值得一看。”

然而,历史就是这样无情,刘恒虽然赞赏贾谊的才智,却没有像众人想像的那样对贾谊委以重任,只是把他派到最喜爱的小儿子、大名刘揖,又叫刘胜的梁怀王那儿当太傅。汉文帝十一年(公元前169年),梁怀王刘揖入朝,骑马摔死。贾谊深感自己身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心情忧郁,经常痛哭,次年就忧郁而死,享年33岁。倒是若干年后,刘恒的孙子刘彻继位为汉武帝,感念贾谊对西汉王朝的杰出贡献,提拔他的两个孙子为郡守,算是对贾谊远大抱负的一个交待。

《作家洪与》平台微信号:hongyupt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